直播鏡頭前,指尖細膩變化著觸鍵速度,鋼琴家江恬儀以靈活、務實的思考,用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的《小宇宙》練習,提點出舒伯特即興曲的三連音況味;帶領舞者深入台北市中心,在北門前撐起身軀與拱形相應。編舞家蘇威嘉則是重新將「形狀帶到戶外,讓更多人可以接觸,進而得到理解舞的勇氣」。
兩位長年從事舞台工作的藝術家心態開放,總樂於嘗試拓展自己的演出邊界,不過直到這次對談前皆未有合作機會。如今貝多芬主題先行,他們通過談論過往的貝多芬經驗,以及對貝多芬在當代表藝生態中的觀察,帶來如奏鳴曲式一般的兩個主題陳述,最後在「發展部」中融合出富饒、充滿想像力的變貌。
蘇威嘉(以下簡稱「蘇」):回想小時候對貝多芬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快樂頌〉,那是因為我爸的關係。他喜歡亂買CD,年紀愈長又愈喜歡聽古典樂。我們在採訪前有提到貝嘉(M. Béjart,1927-2007,按:法國編舞家,以《波麗露》最為世人熟悉)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舞作,我爸還叫我訂回來給他看。除此之外,因為我小時候很喜歡跳芭蕾,所以就陸陸續續認識《吉賽兒》、《天鵝湖》等作品,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命運》、〈給愛麗絲〉等後來也都有聽到,其實和一般人會接觸到的差不多。我覺得貝多芬對我來說很容易聽,意思是:他的作品常常我想起許多情景,好像人生的歷練、喜怒哀樂都在其中。
江恬儀(以下簡稱「江」):我認識貝多芬的方式比較嚴肅(笑),其實是因為比賽指定曲會需要彈他奏鳴曲的一個樂章,通常是第四或第三這樣較著重技巧表現的段落。我過去其實沒有特別專注認識貝多芬,但在這次準備過程中,我重新聆聽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一邊看譜,一邊做筆記,就覺得他真的很了不起。他常常會用很小的東西作為素材,然後將這個主題製造出各種可能,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做法也讓樂章之間都有了緊密關聯。我覺得如果可以看懂譜,一定要對照著譜聽,有些細節看譜才會發現,然後你會發現他所有東西都非常精簡,不會講任何多餘的。整個過程就好像是神在創造,聽者自然而然會從他的音樂中自省、看到人生。
蘇:在編舞上,很多時候也都會走「小東西不斷發展」這個概念——主題、展開、想盡辦法再展開,不斷找到各種可能性。從我的理解來看江老師所說的,大概就是貝多芬作品會有它環環相扣的那個核心。
我另外想提的是說,某位大師曾說,編舞時選對了音樂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再加上好舞者,大概就不會失敗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我們把時間推得更早來看,舞樂本來就是合一的,我們會要求舞者感受節奏、旋律,像巴蘭欽很重要的一種編舞路數就是要把「音樂具象化」(註1)。不過好玩的是,我們從來不會說音樂跟不上舞者,而是說舞者跟不上音樂。
江:我剛剛提到貝多芬像神,是覺得他的靈魂好像不屬於人世,他一生在做的事好像旁人都無法理解,但他還是堅持自己的方法,乃至最後的作品超脫時空限制,因此有人會用「很未來」來形容。這樣想來,我現在再深入理解貝多芬也許是件好事,如果十幾歲就彈很多,但完全不知道它的內容,可能中途就會離開它。不過如果練習他的奏鳴曲一定要練全曲,只彈單樂章無法理解作品的價值,一定要頭尾加上中間一起,才能夠體會他要的張力、掙扎與堅持。
江恬儀
現任新匯流藝術講堂執行長並任教於東海大學、臺灣藝術大學及台北市古亭國小。14歲考入紐約茱莉亞音樂院先修班,1997年獲得學士學位,兩年後又獲頒碩士演奏學位。2006年於紐約市立大學取得鋼琴藝術博士學位,師從Abbey Simon。2019年和嘉義愛樂演出巴哈鍵盤協奏曲,2020年初剛完成台北國家演奏廳與台中歌劇院的鋼琴獨奏會「幻想.傳奇」,並從四月起開設「巴爾托克小宇宙鋼琴教學」線上課程。
蘇威嘉
驫舞劇場創辦人之一。2007年集體創作作品《速度》獲第六屆台新藝術獎表演類年度大獎,2012年與陳武康合作的《兩男關係》於德國獲科特尤斯編舞大賽金獎與最佳觀眾票選獎,2009至2013年在美國芭蕾大師艾略特.費爾德邀請下加入Ballettech舞團擔任客席舞者。2013年開始進行《自由步》十年編舞計畫,加深探索線條、舞步、造型、律動與音樂及光線的關聯,追求舞蹈身體的細緻、極限,進而引領觀眾賦予表演者各種想像與情感的連結。2016年於國家兩廳院擔任駐館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