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揮中的陳雲紅。(郭政彰 攝 台北室內合唱團 提供)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指揮.不指揮╱焦點人物 台灣當代合唱音樂的推手

陳雲紅 指揮人聲三十載 搭建合唱的諾亞方舟

從大學就鍾情於合唱音樂,更因此遠赴歐陸學習合唱指揮專業的陳雲紅,從一九九二年受邀擔任台北室內合唱團指揮後,一路推展台灣合唱音樂的發展,從音樂教育、拓展曲目、建構國內現代合唱品牌……迄今卅年,合唱事業一路成長,是她人生摯愛、避風港,豐富精神生活的富足感,年近花甲之年、對過去穿梭東西皆無礙的陳雲紅,即將計畫下一階段的暫離沉潛,並為未來人生功課做足準備。

從大學就鍾情於合唱音樂,更因此遠赴歐陸學習合唱指揮專業的陳雲紅,從一九九二年受邀擔任台北室內合唱團指揮後,一路推展台灣合唱音樂的發展,從音樂教育、拓展曲目、建構國內現代合唱品牌……迄今卅年,合唱事業一路成長,是她人生摯愛、避風港,豐富精神生活的富足感,年近花甲之年、對過去穿梭東西皆無礙的陳雲紅,即將計畫下一階段的暫離沉潛,並為未來人生功課做足準備。

紅紅夫人的異想世界─中南美彌撒

12/10  19: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音樂廳

12/11  19:30 屏東演藝廳音樂廳

12/12  14:30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12/30  19:30 台北 國家音樂廳

INFO  02-27764089

生命就像付出,如何發揮自己的力量,讓別人更好。

——陳雲紅

一九九二年,在台北室內合唱團創團(註1)之初,陳雲紅即受邀擔任指揮,一路以來從事台灣合唱事業推展即將邁入第卅個年頭。這期間,不論建構國內現代合唱品牌、推動音樂教育、進行人才培育扎根計畫,以及新合唱事業創新與拓展等工作,在在展現她以合唱音樂為終生志業,那細數不完的脈絡關係與深刻情感連結,影響著她對生命宏觀的價值體現。合唱音樂成就指揮陳雲紅的人生,並賦予她重要使命,將國內現代合唱與新合唱音樂帶向更高層次的視界。

陳雲紅與音樂相伴相隨的過程,是透過自我精神意志的全面投注與努力,得以於每個階段更上層樓。一直以來,那與生俱來敏銳的思維覺察,讓她永遠都在確定的道路上行進著,因為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讓她愈來愈明白生命的有限,所以不管是面對專業——合唱藝術領域、面對社會環境——以同理心看待生命都是種學習,所以期許自己能夠做到「活著的目的就在服務,快樂的泉源來自利他」(註2),這句話清楚解釋了陳雲紅一路從合唱指揮跨入音樂教育,並偕同夫婿共創台灣合唱音樂中心的關鍵動念。合唱事業一路成長,是她人生摯愛、避風港,豐富精神生活的富足感,年近花甲之年、對過去穿梭東西皆無礙的她,即將計畫下一階段的暫離沉潛,並為未來人生功課做足準備。

起點:命定之路走得自然 水到渠成

出身於竹東地區的國內音樂家除了陳雲紅外,另一位竹東子弟則是指揮呂紹嘉。他們為國小同班同學,且住在同一條街上。陳雲紅憶起當年,呂紹嘉與她都是從小熱愛音樂。她與呂紹嘉的家庭環境條件較為不同,下課的時候去搶風琴來彈,是陳雲紅快樂的根源。從在風琴鍵上亂彈,到有機會正規學習的時候已經是國小六年級,當時因為太喜歡音樂,學習之路全程自動自發,每天狂練拜爾鋼琴教本(註3)八小時,更驚人的是,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她的鋼琴彈奏能力進步神速到可以駕馭小奏鳴曲,更可以上台跟同學搭配鋼琴四手聯彈演出。

除了對鋼琴學習的印象外,參加合唱團也是一路伴隨著她從國小、國中,一直到高中。雖然她就讀東吳大學音樂系期間主修鋼琴,但指揮這個角色一直帶給她不一樣的感受與體驗,冥冥之中牽引著她朝向合唱指揮之路邁進。東吳時期,在學姊引介下她接下合唱伴奏的工作,合唱團所投射出的情感連結,像家一般的歸屬感,帶給她滿滿快樂。而後,她修習徐頌仁老師教授的指揮法課程,更被欽點成為該堂課學期發表的指揮,讓她對專業指揮萌生許多想法。接著,在沈錦堂老師帶領的合唱團擔任助理指揮期間,逐漸釐清自己對於指揮的感受,相較於鋼琴演奏時不安與緊張感,指揮合唱團的當下不僅毫無畏懼、且對掌握人聲歌唱張力的過程有著強烈感受,因此就定下她往合唱指揮之路發展的契機。

追尋:指揮技法、音樂教育集大成

為了在合唱指揮領域繼續鑽研專業技術,沈錦堂老師建議陳雲紅到奧地利繼續深造。奧地利指揮學派以精煉簡潔著稱,即便她在大學時期累積了許多帶合唱團並擔任指揮的經驗,但到了古典音樂文化重鎮,還是得拋開過去身體運用的習慣並重新開始。師承奧地利合唱指揮大師Günther Theuring的她,被教授告知必須先去練好管絃樂團指揮基本功後,再回來指揮合唱曲目。在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院指揮系就讀期間,強調指揮的任何動作都必須有其道理,其中奧妙包含對於兩種指揮領域但殊途同歸的清楚觀念,完成學位過程同時須經過管絃樂團指揮訓練,學習給予清楚拍點與提示;再來必須有帶領合唱團的實力,當最終站在指揮台,存於手勢間的任何動作才會有真正的「聲音」流瀉而出。

在世界各地頂尖學生齊聚的音樂院學習,對於陳雲紅來說影響很大,優秀同儕們的過人思維與高度自學態度讓她感到印象深刻,例如有位同學頭腦極為清楚,總譜視奏的能力很強,可以某天下午去看電腦展,晚上接著個人獨奏會演出。陳雲紅還興奮地分享當年求學的過程:「某次在寫音樂史作業時,寫到一半同學剛好經過她,敏銳地糾正她作業內容寫錯,應該是中古時期非文藝復興時期……還有一次在管絃樂指揮法實習的課堂上,同為指揮系的同學趁老師還沒來前進行精采雙鋼琴即興演出……」還有她當時參與維也納合唱團演出,與國際一流指揮家、音樂家、維也納愛樂合作,親自見證到如天籟般的人聲是可凌駕、流動於管絃樂聲音之上。

一九九一年,陳雲紅以特優成績畢業後返回台灣,隔年台北室內合唱團成立,在她的帶領下征戰多個國際合唱大賽、陸續摘下大獎。帶團的過程中,她一直保持思考,若要在合唱指揮更上一層樓,必須具備良好且有系統的音樂教育訓練,所以決定前往資源豐厚的美國就讀西敏合唱音樂院,不僅學習專業音樂教學法、教育心理學外,更可以學著開車到紐約欣賞音樂劇、音樂會。在美國主攻音樂教育學位時,其訓練過程也激發她返台後建構國內合唱音樂教育的諸多創新想法。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帶領樂齡音樂學習  透過互動激發潛力

據統計,台灣已在二○一八年進入高齡化社會,預計到了二○二五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台灣合唱音樂中心對於合唱音樂、阿卡貝拉的推展提高年齡層,鼓勵高齡人口參與合唱。樂齡合唱的教導其實讓陳雲紅與朱元雷各自開發教育法,如朱元雷為了樂齡、視障團體,發明出不用看五線譜就可以輕鬆將一首流行歌曲改成簡單阿卡貝拉型態的唱法,只要把握三項重點,分別是運用這首歌的吉他和弦代號、會看簡譜、自行創造伴奏形態,就可以快速學習一首歌曲。再來,歌會唱了,那歌詞呢?初期可用嗚、啊的長音當伴奏,摸索得差不多後,就可以在節奏上、伴奏的低音線條上加點變化,如嘟噠噠噠,或是嘟的長音等,依照音樂風格增加變化。

對於陳雲紅來說,秉持「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合唱團,也沒有不好的指揮,完全看彼此如何互動」的概念,與不同樂齡團體進行互動,端看這個樂齡團體屬性與特質設定目標,例如在指揮新節慶合唱團年過五十的大哥大姐時,透過理解他們合音時的表現,選定曲目上則偏向適合他們屬性及觀眾群喜好,在經過不斷訓練與激發潛能後,發現他們是以「用生命在唱歌」的信念傳遞音樂。不過因為都是愛合唱的業餘人士,歌唱技巧上的不穩定、以及年齡關係,學習上總是記得慢忘得快,所以指揮本身頭腦要非常理智、清晰,再加上超級豐富的肢體表情、清楚的手勢與適當提詞來帶動他們,作為樂齡合唱指揮,陳雲紅感謝這一路與他們練唱的過程,其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張瑋珊)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