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級警戒下、無法作戲的日子裡,傳統戲曲團隊是如何探索生存之路,或找到另一個表演舞台?他們或在困境中持續充電,或跟上數位潮流,將YouTube頻道轉換成線上舞台,或透過Podcast頻道與戲迷分享,甚至借用「堂會戲」概念,在頻道中提供「打賞」機制,讓演員增加額外收入也與粉絲互動……沉潛中發展新技能,等待回歸野台的那一日到來——
長義閣掌中劇團《烈火玫瑰鴛鴦夢》
9/12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音樂廳
台灣的Covid-19疫情於5月升溫,5月19日全國進入三級警戒,確診數字曾一度飆升至五、六百例,而死亡案例也居高不下;不過,也在各方努力下逐漸穩定,近期確診數字降至二位數,終於在69天後的7月27日,將警戒降至二級。疫情緊繃、人心惶惶的過程裡,不可避免地造成百業蕭條;對於以「民戲」(註1)作為經濟支持的傳統戲曲團隊,面對的不只是劇院關閉、演出停演,更因宗教活動禁止、廟宇暫停開放等防疫措施,斷了重要命脈,甚至有後場樂師必須轉往工地工作,賺取收入。
從「不能演戲」到微解封、二級警戒後「略有鬆綁卻有限制的演戲」,這些暫時缺少野台的戲班有什麼生存策略?能否找到另一個讓自己活下去、或繼續表演的舞台?
在困境裡持續充電
台灣中大型傳統戲曲團隊(以歌仔戲、布袋戲為例)主要有三塊營運項目,分別是民戲、藝文場公演、教學,部分劇團也會參與電視錄影、布景製作等,而這些都在三級警戒下全數停擺。長義閣掌中劇團製作人黃錦章表示,農曆5月至7月的民戲取消60餘場,而劇團過往會於此段時期投注在公演、夏令營等活動,由於無法轉為線上,加總後初估損失超過百萬。
擁有正職員工而仍須維持固定開銷的長義閣,在警戒升級、演出取消的掙扎裡,團長凌名良秉持「劇團是一家人」的信念,認為如果此時讓所有人離開劇團,過去投資的一切也會付諸流水。於是,透過貸款、紓困等項目所挹注的預備金精算,維持劇團營運、團員工作的動能,咬牙翻轉疫情。在去年疫情所造成的停擺裡,長義閣曾透過影像作品,以「戲飯」之名,同時行銷溪口在地稻米與劇團,今年除延續前述計畫外,繼續精修影片拍攝與剪輯技術,6月開始將年初公演《掌中家書.朱一貴》化作Kuso短片,宣導防疫;更將這段時期視為「充電期」,包含對過去創作繼續精修、活戲與後場音樂的內部集訓,同時參與地方社造團體「台灣田野學校」的線上課程,試圖結合所長,在擺脫困境後能發揮劇團的「社會責任」,積極面對疫情帶來的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