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浩之(國家兩廳院 提供)
焦點專題 Focus 製作人在亞洲 聽聽製作人怎麼說

我們如何思考「亞洲連結」?

訪ACPC亞洲入選製作人

由國家兩廳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韓國國立劇場(National Theater of Korea, South Korea)及日本東京藝術劇場(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 Japan)4大場館攜手規劃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簡稱ACPC)於2021年8月底展開。經4館討論及遴選後,共有8國、16位表演藝術領域製作人入選。在「亞洲連結」為前題下,本刊專訪來自台灣、泰國、印尼、越南等4位入選者。透過他們的個人生命歷程與製作計畫,試圖了解亞洲4國製作人發展現況,以及他們如何跨出國門,尋求連結資源網絡的製作心法。

由國家兩廳院、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 Singapore)、韓國國立劇場(National Theater of Korea, South Korea)及日本東京藝術劇場(Tokyo Metropolitan Theatre, Japan)4大場館攜手規劃的「亞洲連結:製作人工作坊」(Asia Connection: Producers Camp,簡稱ACPC)於2021年8月底展開。經4館討論及遴選後,共有8國、16位表演藝術領域製作人入選。在「亞洲連結」為前題下,本刊專訪來自台灣、泰國、印尼、越南等4位入選者。透過他們的個人生命歷程與製作計畫,試圖了解亞洲4國製作人發展現況,以及他們如何跨出國門,尋求連結資源網絡的製作心法。

台灣

藍浩之:打開視野,攪動慣性

一路待過當代傳奇、全民大劇團、創作社與動見体等劇團的藍浩之,在今年2月疫情未歇(且即將猛烈再起)之際,結束了20年來的團隊生涯,以獨立製作人身分單飛。

提到自己從行銷宣傳開始,在創作社行政總監李慧娜的安排下,開始成為製作人。然而,這些年來的團隊經驗,不免令她心生困惑:「10多年前的補助機制,不見得能沿用至今。」過往偏重創作而缺乏營運、甚至產業思維的生態,面對製作費一再攀升的大環境,成為劇場發展的困境。而多年待在團隊內部,往往讓眼界與觀點受限,也因而浮現了想要與更多創作者接觸、累積不同經驗值的渴望。

說起如何投身劇場,當年也是因緣際會而已。政大中文畢業的她,向來喜歡傳統事物,曾短暫加入當代傳奇,沒多久後轉換跑道,離開劇場6、7年。也因此,藍浩之更以開放心態面對跨域、跨產業,期待能為劇場帶來更多可能性。單飛後,選擇與近年來密切合作的創作者李銘宸一同出發,也期待能藉由此次ACPC來補足過去缺乏的國際串聯經驗,「可以逼著自己去學習一些事,畢竟我雖自認在製作方法上還算熟練,但國際連結就是一張白紙了。」藍浩之謙虛地說。

此次參與ACPC的計畫,是李銘宸《全球三部曲》的第二部曲。三部曲分別以「超市」、「屠宰場」與「Lobby」為主題,試圖在那些太過鮮明的文化標誌之外,建立另一種既普世又在地的「台灣性」,在隱約回應某種當代狀態的同時,也指出了資本主義的生產與消費。究竟台灣獨有的混血、混種,如何從日常情境擴延到國際,而製作人的角色又能如何在此施力?讓我們就此期待藍浩之從工作坊取得的心法密笈。

泰國

Sojirat Singholka:疫情時代的國際經驗再升級

「是因為鄧富權,特別是他15年前在Patravadi劇院開創的藝穗節,才把『製作人』、『國際參與』等概念帶入泰國表演藝術領域。」20年來協助泰國編舞家皮歇・克朗淳處理國際事務的製作人Sojirat Singholka,分析對泰國表演藝術製作環境的觀察:「過去泰國沒有什麼現代劇團,政府多把舞台表演視為傳統藝術類的文化資產,強調要能對外表現泰國特色的作品。」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製作人投入行列,隨著參與如王景生辦的策展人學院或橫濱「TPAM表演藝術會」所帶來的經驗,在國內外進行串聯,為泰國製作環境打開不同視野。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