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是個謎樣的角色,外界看起來具有相當的決策權,但只有他們才知道工作內容有多麼紛亂龐雜。尤其對流動於各團隊中的獨立製作人來說,究竟這份工作的實際輪廓為何?有不少人仍如此回答:「持續探索中」。幸虧近年來,國際交流愈來愈頻繁,「亞洲串連」帶給製作人開拓新視野的機會。藉著此次專題,本刊邀請幾位獨立製作人分享、剖析各自「在亞洲」的獨特經驗,提出對此工作的未來展望。
今晚想要來點「炸雞餐」,但……
我們腦中所浮現的「炸雞餐」是否一樣呢?
在泰國的麥當勞除了可以看到門口的麥當勞叔叔人偶以「雙手合掌」的象徵作為國際性品牌與在地的連結外,連產品內容也是依照當地市場喜好或是需求來進行設計與開發。在台灣的麥當勞炸雞餐,因為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習慣搭配酥脆又帶點風味的薯條作為副餐;在泰國,麥當勞的炸雞餐配上一份香氣濃郁的白米飯才是王道。同一個名詞,「炸雞餐」放在在曼谷、台北不同國家城市,所組成的內容,皆代表著不同意義,甚至涉及到該區域的生活習慣、文化脈絡或是地理氣候等因素。
如果連「炸雞餐」一詞都會因為這麼多面向而有不同的內容組成,那麼在表演藝術領域裡,近年掀起一股以「製作人」為核心角色的各種活動中,又該如何界定這個角色與身分?我們對於「角色詞彙」的認知,是否處在同一個狀態;我們彼此之間口中所說的「製作人」這樣的角色的認知中,是否也存在著相同的基礎與內容?這似乎仍是一個問號。
以某一「角色」作為核心基礎來創造連結,無論是透過平台、工作坊、論壇或各種事件中尋找合作的可能性抑或是把資源彙整(探索)作為結盟的其中一種思考,這些方法與策略都沒有問題;但在形塑關係之前,我的疑問是:我們是否只是把一套搭配著薯條的西式炸雞套餐強行地端到一群來自不同區域、有著不同需求的部分亞洲人餐桌上呢?
那些我們所熟悉的流程與資源,
出了台灣後其實全都不成立
透過 CO3「海外駐地研究計畫」,讓我有機會在2017年的夏天到泰國曼谷駐地一個多月。在這段時間裡,除了拜訪一些獨立藝文空間,了解曼谷當地的表演藝術生態,我也特地請人協助安排不同角色的表演藝術工作者,透過訪談形式來進一步了解當地的狀況。
初次與當地表演藝術領域工作者交談時,總是習慣性地以台灣的經驗與立場來理解泰國是否有相對應的資源條件;甚至在未經過縝密思考的情況下,會以台北與曼谷兩個首都的現況來做比對性的訪談。如:泰國的文化部一年總共有幾期在表演藝術中針對創作的補助?補助金額大多數坐落在哪裡?這一連串以自我中心作為經驗的提問,其實常搞得受訪者一頭霧水,甚至更顯得自己的功課做得多麽不足,多麽無知。
就以在台北的團隊立案登記來說,大多數團隊如果沒有營利規劃,而且屬於中小型規模,多會選擇設立登記為「非營利組織的演藝團體」作為經營的身分。在這樣的身分上,除了可以享有一些稅務優惠,也能享有文化藝術相關補助機制的優先權。但在泰國,光是演藝團隊的立案身分就沒有依照個體需求的彈性,所有立案單位都是以「營利公司行號」來作為登記標準。當然,在這樣「一視同仁」的情況下,更不會有如同我們針對「非營利組織演藝團隊」的相關稅務優惠及藝術文化補助徵件的優先權。
同時,在公部門藝術文化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許多泰國的藝術工作者都表明,如果直接尋求泰國當局政府文化體制下的資源(如:文化部),所需要耗費的時間、溝通成本相對於其他途徑都來得更高且更繁瑣。當然這與該國家的政治與歷史背景有其絕對關係,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下,便能看出泰國與台灣對獲取資源途徑的思考迥異之處。泰國的藝術工作者在無法仰仗政府支持的狀況下,大多數透過以下途徑來獲取資源:
1. 尋求國際資源:透過與他國外館文化與藝術相關組織,建立藝術家(單位、機構)的合作關係,來獲取國際資源,如: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法國文化協會( Alliance française)等。
2. 典型途徑:透過與民間企業的合作,取得設備器材、技術或是資金的資源挹注。
3. 市場收益 :透過團隊或作品本身演出票房或周邊商品來創造收益,達到收支平衡。
如果我們以泰國目前較具規模且非官方單位所主辦的曼谷國際表演藝術展會(Bangkok Intern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簡稱BIPAM) (註1)為例,此展會大多的資源都不是來自泰國國內的文化或藝術相關單位,而是以非直屬於文化體制下類似基金會的單位及多數的國外文化藝術單位共同支持而形成的。
你使用Tinder的目標是什麼?
刷存在感?交友?一夜情?還是找真愛?
因為從政府或是公部門能獲取的資源有限,更能體現出在泰國與東南亞地區所仰賴的是由民間獨立角色自發性所創建出的平台或是網絡關係,進而透過這樣的網絡平台來集結其他區域、國家資源是一種重要的途徑。
「 3Cs網絡平台」(Creators’ Cradle Circuit,簡稱3Cs),是由一群來自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國家的獨立製作人所組成的網絡關係。各區域成員透過定期的會議與討論,了解各自所擁有及能夠掌握的資源(無論來自哪種途徑),透過共同匯聚整合再進一步將獲取的資源集中運用於3Cs網絡平台成員所共同規劃的年度性事件(可以是藝術節、論壇等形式)。網絡平台中的成員有權力推薦各自所陪伴、支持的節目計畫或藝術家,在年度性事件中呈現發展。
自2020年,3Cs網絡平台爲擴大其能量,也邀請Thinkers’ Studio 思劇團加入;思劇團也推薦了在年初所舉辦的「東南亞性別網絡計畫」裡的《女殊運動》(註2)這項創作計畫,並在泰國的Low Fat Art Fest及東京的Buoy藝術空間進行線上田調與發展。雖然3Cs網絡平台規模不大,不過成員們之間對等且相互支援的關係,並且在目標單純、清楚的條件下似乎更能夠將其理想價值實踐得更為透徹。或許與交友的過程一樣,開誠佈公且大方清楚地說明你的目標,可能更有機會找到期待中的那個人。
註:
1.BIPAM自2017年開始,每年於秋季舉辦,近兩年因為COVID-19疫情的關係,將活動轉為線上化。2021年的BIPAM將於9月1日至5日舉辦,以Ownership為主題,更聚焦於泰國當地作品並同樣於線上進行。BIPAM官網:https://www.bipam.org/
2.《女殊運動》是由藝術家陳詣芩及周寬柔於2021年間發起的亞洲跨世代女性田野觀察及創作計畫。藝術家以訪談、身體工作坊、影像等方式整理與探討跨世代女性就自身面對的社會性別浪潮中的思考與應對方式,並嘗試連結跨世代女性的思維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