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原著到改編,看《流星之絆》(Yun-Pei Hsiung 繪)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從原著到改編,看《流星之絆》

被問「你怎麼改的」常常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可能就像刻一個大理石刻一樣,要每天每天跟這塊石頭相處,一錘一鑿反覆之間,你知道什麼要留、什麼要捨棄、什麼要調整,於是漸漸成形了,戲劇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過程太長、細節太繁瑣,很難說出具體一是什麼二是什麼,雖然我對雕刻一無所知,但想像中,我們可能可以從被捨棄的石屑裡找到何以石頭變成玉像的線索,以劇本改編來說,比對原著及戲劇成品,就是一個挺好的做功課的方法。

被問「你怎麼改的」常常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可能就像刻一個大理石刻一樣,要每天每天跟這塊石頭相處,一錘一鑿反覆之間,你知道什麼要留、什麼要捨棄、什麼要調整,於是漸漸成形了,戲劇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過程太長、細節太繁瑣,很難說出具體一是什麼二是什麼,雖然我對雕刻一無所知,但想像中,我們可能可以從被捨棄的石屑裡找到何以石頭變成玉像的線索,以劇本改編來說,比對原著及戲劇成品,就是一個挺好的做功課的方法。

同樣因為Research的關係,最近重看了宮藤官九郎改編的《流星之絆》,原著是東野圭吾。

看過《流星之絆》的人,應該都會對裡面運用的一個劇中劇手法印象深刻,日劇中把主角3人詐騙的過程變成彷彿週日午間劇場、那種很多旁白的粗製濫造戲劇。既可以快速交代詐騙的過程,又可以平衡悲喜劇調性,而且也很有宮藤的獨特作者印記(宮藤一向都擅長使用其他劇種╱類型來傳達戲的另一面,如《龍與虎》的漫才、《我家的故事》的能劇)。

那這個運用「午間劇場」是怎麼出來的呢?東野圭吾的原著是順著時間序寫,前7章是有明3兄妹父母遇害的故事,前8章3兄妹一登場的時候就已經是詐騙犯了,日劇中被詐騙的對象,小說中也有出現。

以改編的角度來說,如果先演完小時候父母的故事,再進入長大已是詐騙犯的3兄妹,角色上會產生斷裂,也沒有足夠的懸念,觀眾也會莫名其妙「怎麼原本是3個孩子長大就突然成了詐騙犯」,所以改編上,宮藤官花了許多篇幅建立3人的現況:大哥在咖哩店工作,住在店內,二哥常會去找大哥,二哥在情色錄影帶店打工,二哥跟妹妹住在一起,而多年前的警察要在追訴期過了之前來幫助他們找到兇手。在戲劇上,切下去那一刀的時間跟空間的建立很重要,有時間的緊迫,才有事件的推動,界定好角色生活的空間,才能安排他們的戲要在哪裡發生、怎麼發生,哪些角色跟哪些角色需要有空間「在一起」,屬於他們之間的事件才會發生,很明顯地看到大哥二哥1組,二哥妹妹1組,才可以在不同組別互動時拋出必要的資訊。

而先透過妹妹被公司上司羞辱走人,路上遇到詐騙後產生的經濟困境,賦予3兄妹想從別人身上詐騙回來的動機,這樣的鋪陳就比一開始以詐騙犯的身分登場好多了(雖然小說往下寫也有解釋何以如此),觀眾可以理解長大後的3兄妹各自的現況,並知道他們如小時候一樣,在最危難時還是會互相幫助的有明3兄妹。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