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簡莉穎

大慕影藝內容總監、劇場工作者

發表文章 14 篇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讀三浦紫苑:寫小說,不用太規矩

    最近因為取材的關係老是在看開店、餐廳經營的書跟Podcast,都快要覺得自己可以開店了,特別是基隆的朋友,一定要去試試金豆咖啡跟泉利米香,聽了老店轉型的Podcast,與其賣幾百種品項,不如只賣一種賣到無可取代!開店最重要的是品牌核心精神,一切設計圍繞著品牌核心精神出發,像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是空間,麥當勞賣的是迅速清潔方便一邊聽一邊興致勃勃地記下一堆餐廳,啊,有什麼比整個手機的Google Maps蒐集了上榜亞洲最佳50、米其林的Fine Dining餐廳,但礙於種種原因在家只能吃燕麥+豆漿還要更悲慘的呢(其實就是懶而已)。也因為聚焦企業內父子、兄弟鬥爭,最近看的是美劇《繼承之戰》,第1次看到第1季第3集棄了,但後面相當好看,特別第2季第5集可以說是近年數一數二精采的多人餐桌戲,也可以參考他們究竟是怎麼將每1集都拉到1個固定場景節省成本,又功力十足地讓許多關鍵高潮戲在同一場景發生,第1季撐不下去的人請再給一點機會,美劇充滿了一堆傷害人自我厭棄的混蛋,但又不得不繼續傷害人才得以活著,非常迷人的角色! 陷入困境時有時(豈不是常常嗎)會看看喜歡的創作者寫的創作方法書,會比看市面上一些劇本聖經或影視教戰守則更有效,創作者會大量舉自己的作品為例,比之真的教科書更能感受到那種創作的肉感(?)感覺好像自己也更懂了什麼創作方法一樣,最近讀了三浦紫苑的《寫小說,不用太規矩》,對她裡面講述「老套情節沒有不好」深有所感。 「在河堤打架就知道之後會變成朋友,上戰場前拿出照片就知道這個人會領便當,老套的情節之所以有用就是因為經過大腦的一再考驗,證實人類買單,思考著如何別出蹊徑,也可以給情節鋪排帶來不同的刺激。」雖然想引用原文但翻閱時有點找不到在哪了總之是這個意思沒錯(看完三浦的書有點被她活潑的語氣感染了呢)。我也深深認同,好像諸位(誰啊)都太想原創了,但說到底故事總是可以抓出一個原型,《獅子王》就是《哈姆雷特》,《新世紀福音戰士》就是《伊底帕斯王》,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書中三浦也不斷地拿自己的小說舉例,並以開玩笑的口吻說,雖然都暴雷了,但她認為小說的精髓在於過程跟細節,所以就算暴雷了讀者還是會想找來看吧。沒錯啊,三浦在自己作品所下的功夫並不會因為知道了「結局」就有折損,她以描述箱根驛傳的作品

    文字|簡莉穎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簡莉穎的閱讀術

    鍛鍊自己的眼光,像讀一本書那樣閱讀角色的「世界」

    這幾年我認真覺得市面上需要的不止是創作方法、編劇方法書,看那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先讓英雄救貓咪》、《21天搞定你劇本》以及大量基礎三幕劇技術的教學,技術很重要,但我們技術永遠教不來的是你看待世界的眼光:「你為什麼會想到這個?」,而這樣的眼光是從大量的閱讀(各種各樣的閱讀)、互動,所有你經驗之事物所練就而成。比起技術方法,或許更需要的不是急著創作,而是學習如何鍛鍊自己眼光。 具有天份的人通常也都異常用功 平田織佐在《演劇入門》中,分享自己的取材方式,他寫一部劇,會閱讀30到50本相關書籍,另外看相關電影到底什麼才是「相關」書籍與電影?這部分與一直放在心中的創作目的有很微妙的感應,通常看到就知道了,當然也不排除看到其實沒有任何幫助的書,或這本書的目的是指引你看下一本有用的書如有需要,平田織佐也會去採訪,如此從一本書或一部電影中萃取出的事件也只有一兩個,如此費心才能構成60段劇情及相對應的事件。平田織佐自述他如果看到太淺薄的劇作,往往都是作者只從一本書創作出一部劇,但比起小說、電影,劇作需要更多樣性的結構。 大江健三郎在《讀書人:讀書講義》的後記寫道:「從大學剛畢業那段時期開始,我便每三年選擇一位詩人、小說家或思想家,每天下午就持續閱讀其作品和有關他(她)的研究論著。這已經是將近50年的習慣了。」 小說《長崎》(曾獲得2010法蘭西學術院大獎)的作者艾力克.菲耶(Eric Faye)在朱嘉漢訪談中,熱情地提到了他的創作醞釀期是他最喜歡的時刻,他喜歡在動筆前、第一個句子前、故事產生前,搜集著資料,放在心中慢慢醞釀的階段,這種還不知道變成的什麼的階段很迷人,「有時候你甚至不知道是否有門,這方向有路,但一旦找到了,就是令人興奮的『通道』(passage)。」一個主題可以刺激他兩年,他極其享受大量閱讀的時光。 我舉上述的這些例子是想說明,具有天分的人通常也都異常用功,你還在寫一部戲只看一本書?或是什麼都不看不取才以為光靠貧乏的生活經驗與意識形態就可以?不要做夢了,夢裡什麼都有,趕快去蹲馬步練基本功吧。

    文字|簡莉穎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從原著到改編,看《流星之絆》

    被問「你怎麼改的」常常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可能就像刻一個大理石刻一樣,要每天每天跟這塊石頭相處,一錘一鑿反覆之間,你知道什麼要留、什麼要捨棄、什麼要調整,於是漸漸成形了,戲劇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過程太長、細節太繁瑣,很難說出具體一是什麼二是什麼,雖然我對雕刻一無所知,但想像中,我們可能可以從被捨棄的石屑裡找到何以石頭變成玉像的線索,以劇本改編來說,比對原著及戲劇成品,就是一個挺好的做功課的方法。

    文字|簡莉穎
    第346期 / 2022年05月號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描繪無以名之的衝動

    2018年3月,坂元裕二在推特上宣布暫時不寫電視連續劇,轉投入舞台劇創作。 NHK的訪談紀錄節目《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ル仕事の流》記錄了這段創作時光。

    文字|簡莉穎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最近的Research

    做Research的關係,我十分沉迷在各種餐飲、開店行銷相關資料中。Podcast可以透過主持人的人脈訪到不同業界的人,進行業界內的對談,現在已是我一個重要的蒐集資料管道。

    文字|簡莉穎
    第344期 / 2022年01月號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疫情時不免會想該轉行了嗎?

    30歲之後大量同輩劇場從業同伴的厭世,「我不知道為什麼要一直演戲。」「不曉得為什麼要一直為了創作而創作。」「今年等明年,明年等不知道在哪。」「大學時我以為未來我演的是像伊沃.凡.霍夫《彗星美人》這樣的戲,但沒有。」我嘗試在大慕影藝開始的「找樣造劇」,目的就是以劇場作品為核心的IP轉換。

    文字|簡莉穎、蔡詩凡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工作中的反思

    表演藝術在疫情期間被迫停下,難免會陷入「社會真的需要我們嗎?」的自我質疑,表演藝術產值很小,12億,電影200多億,出版100多億,但小眾有小眾的自由,如果最終會面臨上大劇院的挑戰,有做大的準備嗎?

    文字|簡莉穎
    第340期 / 2021年07月號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關於改編

    安德烈.巴贊說過「電影家如果忠實於原著,自己也會獲益匪淺」,我想他講的一定是羅伯.布列松的《鄉村牧師日記》。只有刪減不做傳統的戲劇性改編,大量的日記旁白跟畫面交錯,鏡頭緩慢地貼近臉像凝視受苦聖像,演員不表演只念出小說的日記體跟對話,強調「貼近原著」,風格獨特。

    文字|簡莉穎
    第339期 / 2021年05月號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更多元的作品永遠不會足夠

    形塑出來什麼樣文化,進而影響到人與人的相處、社會氛圍的構成,進而影響到形形色色的創作成果。刻板印象最簡單有效,最後,形塑出來的「故事」,會奪去人們的尊嚴。

    文字|簡莉穎
    第338期 / 2021年03月號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焦慮「政治正確戲劇」究竟是在焦慮什麼

    「要做什麼樣的戲」「不做什麼樣的戲」的焦慮,我更看到的是我們的現狀,沒有產業。少數有持續演出的商業劇場,也需要補助,很難有靠票房就可以存活的劇場,更小眾的、愈「純」的圈子(純文學、純藝術)愈有自己社群氛圍,我們隱約分享一種「什麼樣才是藝術」的想像,某些人必定意識到自己不大吃這一路,但前方又看不到太多成功存活的例子,現狀如此,焦慮也就此而生

    文字|簡莉穎
    第337期 / 2021年01月號
  • 胡錦筵
    焦點專題(二) Focus

    劇場編劇的IP挑戰—向宇宙提案二

    IP旋風近幾年橫掃各國文化創意產業,一個故事的創意,在某種形式載體上被認知、關注,接著在各種形式平台中變形,影響力如漣漪般向外擴散那麼,什麼是IP?IP概念目前如何被運用?以劇場來說,一般的改編與IP的改編有什麼差別?台灣目前有「劇場IP」嗎?台灣與世界他國的IP運用現況又是如何?

    文字|胡錦筵、陳建成、簡莉穎、蘇洋徵、林韶安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策略1號劇團《這我可從沒做過》 無尾熊小子《機器人情歌》

    身為中部人,台中歌劇院的NTT-TIFA策劃了一系列非常有趣的節目,《這我可從沒做過》,我也從來沒看過,從Youtube得到靈感,舞台上堆滿各種奇怪的道具來複製影片,劇場是容納各種藝術形式的場所,《這我可從沒做過》讓人對劇場還可以是什麼有更多不同的想像。 因為有Kid Koala,你可以上水管找他很常穿著無尾熊裝的表演,感受他超fun超chill的刷碟演出,他跟Peeping Tom和Gorillaz合作過,也是Radiohead、Bjork,DJ Shadow等指名的暖場嘉賓,重點是他是加拿大華裔,不是澳洲人,但名號叫做無尾熊,真的很奇怪,值得一看。 其實三月也很想看莎妹的《親愛的人生》跟三谷的《變身怪醫》,但不在台灣,請幫我去看吧! 文字|簡莉穎 劇場編劇

    文字|簡莉穎
    第303期 / 2018年03月號
  • 每一個人物不相干的生活細節都增添了他們的真實,卻不會讓戲拖沓灌水。
    回想與回響 Echo

    平田織佐的劇場是真正的人類陳列室

    我認為平田掌握了「時間感」,使得封閉的九十分鐘成為一個可獨立運作的有機世界,每一分每一秒都如實地活著。很難想像他是怎麼讓人物真實到這種地步,每一個人物不相干的生活細節都增添了他們的真實,卻不會讓戲拖沓灌水。說白一點講就是他非常會「鋪陳故事」、「鋪陳角色」,但又不僅如此,他讓好萊塢式帶有強烈目的性的角色設計笨拙可笑,平田的劇場是真正的人類陳列室。

    文字|簡莉穎
    第250期 / 2013年10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簡莉穎:希望所有有趣的女孩都可寫上一兩個劇本

    文化大學戲劇系畢業,簡莉穎以她自編自導的《甕中舞會》初試啼聲,一鳴驚人,從此被列入特別觀察名單。劇評人傅裕惠對該劇高度肯定:「我看見如歐蘭朵式的性別變換、倒錯與重疊,看見戈爾德思般繁複華麗的語言意象,體會似莎拉.肯恩般那批年輕極端而縱放的情感裡,夾雜了自我憎恨和對外控訴的批判。」 相較於同世代的編導人才,簡莉穎的作品難能可貴地、展現關注當下社會現實議題的高度興趣。她參與劇本協力的《無枝離家計畫》深入台灣家庭中女性外籍移工的勞動生活。《自由時代》以社運分子鄭南榕為引,建構這一代年輕人在龐大媒體操控下的處境。入選聯合報年度錯過可惜表演節目的編導新作《第八日》更以奇想筆法、犀利視角、藉由寓言體裁的疏離手法、省思全球化下的糧食與環保問題,劇場導演鴻鴻形容她有如布萊希特的當代傳人。 目前仍於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就讀,早慧聰穎的簡莉穎今年除了參與劇本編寫的工作,在導演工作上她選擇暫緩腳步,預備儲存更多的能量,通過劇場向世界發聲。(廖俊逞)

    文字|簡莉穎、廖俊逞
    第220期 / 2011年04月號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