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蔡詩凡

發表文章 26 篇
  • 李秀珣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台中

    劇場與生活的忘年之遇

    由豐原車站,車行入台三線豐勢路,矮房夾著公路,聚焦著視線前方的山。公路略有起伏,隱藏著24年前九二一大地震改變地貌的線索,除此之外,居民已經在時間的河道裡完成家鄉重建,而許多相遇,也是在當時展開李秀珣,即在災後來到石岡協助重建,並從2000年起留居至今。 經由九二一重建牽起的緣分 對於李秀珣而言,與石岡的緣分是如此自然。1999年跨年夜,她因故離開江之翠劇場,卻因緣際會參與了差事劇團在石岡的重建計畫。帶著前一份劇場經驗的挫敗,李秀珣來此重新開始,卻意外感到舒服自在石岡讓她想到過往跟著江之翠劇場前往福建學藝的日子:當時南音藝師張在我正好退休回鄉,每次過去,李秀珣都在福建待上至少3個月,農村的生活感與求藝回憶相互交織。 重建進駐期間,差事劇團在土牛村租房子,那時的石岡雖美,空氣中卻有一股死寂。不過開始跟媽媽們工作、認識媽媽後,益發滋長她留下的想法。《戲台頂的媽媽》演出後,參與的媽媽們想要成立劇團,更成為李秀珣的完美藉口。而這一留,就是23年。 起初,李秀珣跟著來自各地參與重建的青年們共租了1棟透天危樓。1年後,因重建而來到石岡的人逐漸離開,只剩下李秀珣跟1條狗。透過石岡媽媽們的協助,繼續在梅子社區租房8年,直到房東收回。又逢媽媽們合夥經營的餐廳「來園」決定停業,李秀珣整理來園後搬入,一住又是12個年頭。再度遭遇房東改建房屋自用收回租屋,這次她決定在石岡買地,因緣際會,透過另一位石岡媽媽買到現在的地。 石岡這塊土地,似乎也希望她留下:「很多東西都銜接地剛好,剛好發生,後來就會覺得其實不用去想這麼多,老天爺要怎樣就怎樣,順著走。」

    文字|黃馨儀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吳思瑋
    特別企畫 Feature 座標:彰化

    很難,但我不是一個人

    2018年初冬的某天早晨,彰化的陽光仍如炙暑,吳思瑋為了聲舞團創團作《XQ kreuz und quer》與受員林演藝廳之邀創作《我知道我是誰》已待在台灣4個月,這是她17歲離家,遠赴德國求學、工作以來,待在故鄉最久的一回。 那天,她躺在每年固定只有暑假才會使用到的老家床鋪上,睜開雙眼,一個念頭輕如飛燕,在心上落了腳:「住在台灣沒那麼可怕嘛。這樣的生活沒有不行。」她起身,下樓,見著母親正在忙活,還來不及思考,話已吐出口:「我好像可以搬回來了。」 這麼好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舞團?! 吳思瑋所謂的「這樣的生活」,是離開歐洲劇院專職舞者的穩定工作,在這座既熟悉又陌生的街市裡,結識一群如自己離家又返鄉的戰友,一起嘗試為自己所喜愛的家鄉做些什麼的生活。 在返國之前,吳思瑋是德國不來梅劇院(Theater Bremen)舞團的專職舞者,更之前,她是自由舞者。自青少年時期獨自遠赴德國就讀福克旺藝術大學舞蹈系以來,移動是這位舞蹈工作者更熟悉的生命節奏,旅德期間,她和伍國柱、吳俊憲、 Susanne Linke、 Johannes Wieland 、Eddie Martinez等舞蹈家合作,參與不同的專案帶著她到不同的城市,遇見各領域的創作者。 「他們在乎的事情、瘋狂的點、腦袋運作的方式都跟我完全不一樣,」她笑著加重語氣,「我開始認識表演藝術不是我原本想的那樣,也發現自己的身體裡有我未曾知曉的狀態,讓我在表演上願意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成為專職舞者後,宛如共和國的舞團逼使她更直面自己,「人們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狀態、不同國籍、不同年紀。我必須在這裡找到自己,這個尋找非常困難,我花了很多時間。」但漂泊的生活也看似穩定了下來,待在舞團的2年間,她住在不來梅劇院附近,早晚上下班,跟著舞團每年固定演出3件新作,重演3、4件作品的節奏,生活在某種循環中,讓從小就chill慣的她逐漸緊繃,感覺一堵高牆正在成形,圍住了生命與生活。 2016年的夏天,她按慣例回家放暑假,某日閒散地坐在武德殿石階上,前廣場婆婆媽媽們正在跳舞,她心想:「我這麼喜歡彰化,這麼好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舞團?!」她皺眉,這問題的解法單純到不需第二個選項,「好吧,那我來

    文字|張慧慧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上)

    藝術青年返鄉/移居,在地方創造出何種藝術風景?讓我們聽聽在地居民怎麼說。

    文字|王亭懿、黃馨儀、張慧慧、吳岳霖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鏡頭下的2022

    當我們回顧這一年,除了以文字梳理種種現象與觀察,也能透過長年透過相機鏡頭、為流轉時光定格的攝影師,探看那些吉光片羽。這回,我們邀請了李佳曄、李欣哲、唐健哲、徐欽敏、劉振祥與蔡詩凡這6位常為表演藝術留下記錄與創作的攝影師,選出自己今年作品中可代表這一年的寫真,並告訴我們,為何那些是令其難忘的一刻

    文字|蔡詩凡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陳何家
    特別企畫 Feature 69歲,實業家與演員

    陳何家:欣欣向榮、一氣貫通的藝術人生

    跟著欣欣天然氣的陳何家董事長走上公司8樓的排練場,今年已達古稀之年的「陳董」一邊爬著樓梯,一邊不忘交代身邊秘書關於排練場的整理與時程安排,接著「欣欣向榮」4個金色大字出現在眼前。 音樂劇《四月望雨》15年前在這個排練場誕生,今年也剛結束一輪演出,排練場旋即回歸公司的會議使用,地上還是可見排練殘留的膠帶痕跡,儘管大部分已經殘脱需要重新布局,但哪裡是道具桌椅,哪裡是布景樓梯,陳董隨手一指,舞台就在他眼前出現。 「有人説我這裡是台灣音樂劇的孕育地,那是戲稱,我們前面還是有太多前人。」陳董聲線謙遜,與舞台上大聲放歌的角色相比,音量有著明顯差異但字字清晰,而排過的戲從神情中一幕幕閃現,故事到了嘴邊總是不免分享。攝影師捕捉著各種神情,陳董也自在大笑「沒關係,你就是我的導演,你來給我指令。」 唱歌當運動,表演功課都藏在生活中 要聊音樂劇得要從合唱團開始,一開始踏入合唱是家族的機緣,父親陳根塗的突然離世,家人決定用音樂會來緬懷。「因為陳家人都喜歡唱歌,我們一家16個人就能自組一團。」沒想到唱著唱著就在公司立了欣欣合唱團,下班後在公司的頂樓練唱,從民國89年一路到今年,還初次跟著台北室內合唱團登上了國家音樂廳。 「我們團員都是員工,退休員工或眷屬,平時我們自己聊天都說唱歌是不錯的運動,對身心健康很有幫助,到今年第一次站上音樂廳的舞台,大家也都很興奮。」一提到舞台與表演,陳董便會從椅子上豎起腰身,講得起勁。 「當年要整這個排練場,公司裡頭的人一頭霧水,問說為什麼地板鋪這個黑黑的,很不好看,他們不是劇場人當然不知道黑膠地板的用處。直到後來他們來看了演出,都改口説這排練場很好耶!」接著《隔壁親家》、《渭水春風》、《少年台灣》、《何日君再來》等戲都在這個特殊的排練場一點點築構完成,表演也成了陳董事長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插曲。 關於自己參演音樂劇的契機,陳董顯然已經講過這個故事多次,卻仍活靈活現地重新演繹起當時的情節,導演與總監看中了董事長儀態的渾然天成,故事裡需要的角色不只是會日文、更是個要有日式風範的長者,當了一輩子董事長的陳董只在排練場叼著雪茄、走了兩步路,就被團隊拍板定案。 「看來是走路的樣子就決定了一切,導演說上哪找都不會

    文字|陳星佑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楊寶秀
    特別企畫 Feature 75歲,爵士鼓手

    楊寶秀:不老搖滾魂,用鼓棒直球對決生命挑戰

    近日WAKAMOTO若元錠的一幀廣告中出現了以往少見的搖滾女子身影,坐在鼓組裡的是75歲的楊寶秀,雙手握著鼓棒,黑上衣搭配墨綠色麂皮背心與金屬項鍊,燦爛的笑容讓她看來只有50來歲,實際見到本人後,雖然少了梳化及燈光加持,頭髮也斑白了些,但一開口說起話來,既聽不出被病痛蹂躪過的苦澀,也沒有社畜人生的力不從心,尤其她言談間的爽朗笑聲,總讓人抓不準眼前這人的年紀。 楊寶秀在50多歲時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在友人建議下到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複診後,又發現腫瘤已擴散至腋下淋巴,遭受了雙重打擊的她,只坦然覺得自己「中獎了」。 上世紀90年代標靶藥物還未面世,與惡性腫瘤的戰鬥是慘烈的直球對決,傷敵一萬也得自損八千,手術、電燒、化學治療等手段花掉了楊寶秀將近一年的時間,也把她從原本為了生計奔波的日常中抽離出來,就在兩兩化療之間的復原期,有個念頭悄悄冒了出來:不然我去學打爵士鼓好了。 走過病痛,重拾年輕搖滾夢 鼓手的帥氣身影早在少女時期的楊寶秀心裡萌出芽來,她在1950、60年代的繁華台北長大,在那個美軍協防台灣的年代,常有許多傳奇樂團來台演出,與西洋流行音樂之間也只隔著一台收音機,在楊寶秀的想像中,如同職場中總是由大Boss坐鎮在辦公室最後方,樂團中最厲害的角色不是站在舞台前沿、眾所矚目的歌星,而是坐鎮在舞台最後方的鼓手。 即便是2022年的今日,打鼓依然被普遍認定為年輕人做的事,20多年前的楊寶秀雖然知道自己想學爵士鼓,但不知道上哪兒找老師,只好一個人騎著摩托車到各音樂教室詢問,甚至拜訪了當時起步沒幾年的朱宗慶打擊樂教學系統,未果,或者應該說沒人知道像她這樣的「熟齡」學生該怎麼教,就在失望之際,朱打教室櫃台向她介紹了一位擊樂科班出身的年輕老師雙子二重奏的哥哥簡任廷。 楊寶秀從基本功學起,陸陸續續跟簡任廷上了幾個月的課,只不過化療一結束,她得回到職場,繼續原本的生活,打鼓這件事就這麼被放在一邊,直到10多年後的一個舞台夢,讓她燃起重拾鼓棒的念頭。 靠耳朵背譜,登上小巨蛋演出 2017年楊寶秀認識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為了能夠登上小巨蛋舞台演出,她絞盡腦汁想著要靠

    文字|李時安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陶傳正
    特別企畫 Feature 76歲,實業家與演員

    陶傳正:人的一生,可否做好不只一件事?

    人稱陶爸的陶傳正走進排練場,目光炯炯,講起話來中氣十足,隨時拋來笑料,讓人都要忘記他其實已七十好幾。 攝影的時候,他眼見一張沙發,便向攝影師說:「我擺個平時在家的姿勢給你看。」自在橫躺,聊什麼都像是在家,沒包袱。他說因為自己是企業家出身,經常有人要他演董事長,但在舞台上,他從沒一天把自己當董事長看,「特別是現在這個年紀,還要演什麼董事長?煩都煩死了。若是有人要我去演個瘋子啊、流氓啦,我可能還比較自在。」 等了半年的那通電話 陶傳正演出至今,累積作品無數,然而細細想來,最讓他過癮的仍是最初一頭栽進劇場的那段時光、與表演工作坊(以下稱「表坊」)作戲。 他年近半百踏入劇場,緣自當年妻子待的婦女團體籌備演出經典劇目《圓環物語》,當時他飾演其中一幕操著山東口音的老漢,「想說那個角色懂音樂、又滿嘴髒話,跟我很像啊。」語畢,哈哈大笑。沒想到那齣戲被賴聲川給相中,問他:「有沒有興趣跟表坊一起演戲啊?」就是這句話,讓他輾轉難眠,思索那是客套話嗎?還是真有此意?在乎得不得了,像是少女扯花瓣的愁容,數著他愛我、他不愛我、他「賴聲川說會主動跟我聯絡,等了一週沒電話,第二週也沒有,我想說算了,那果真是客套。結果大概隔了半年,那通電話打來了。」 等了半年的電話是《廚房鬧劇》的邀演,從此開啟表演生命。「第一次正式上台的時候,賴聲川可能擔心我會怯場,演出前還跟我介紹,說那裡是舞台啊、這裡是觀眾席看出去的樣子啊。演完後,他指著我說:『還裝哪?我看你一點都不怕』。」拐著彎誇他台風穩健。回想這事,他又格格笑著,說自己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後來跟著表坊,一年兩場戲,一齣戲演30幾場⋯⋯愈來愈少進公司,演到我老婆要翻臉,好可怕。」 那就是了站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也不怕的陶傳正,只怕太太不悅。但嘴上喊怕,臉上寫的卻全是感激,直說當初是因為太太開始進公司管理,自己才能放手表演。 表演精采了人生下半場 後來,最廣受討論的「都市傳說」,是1995年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一夫二主》。「那齣戲後來引起很多討論,各種說法都有,但沒人知道到底發

    文字|郝妮爾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邱樹嘉
    特別企畫 Feature 88歲,踩高蹺表演者

    邱樹嘉:自娛娛人,玩轉耄耋不受限

    「我踩高蹺從60歲退休一直到現在,將近30年了。」 有時是去安養院關懷老人家的關老爺、有時是過年發紅包給貧困者的財神爺、大多時候是扮小丑彩衣娛眾的高蹺爺爺,從踩街活躍到小巨蛋,獲邀至電視綜藝節目、甚至國外演出,近年累積百場高蹺演出,人稱「不老頑童」的邱樹嘉,平常都使用臉書Messenger接洽邀約。 採訪這天,跟邱樹嘉約在汐止火車站。一出車站票口,就看到他一身亮眼的馬拉松跑衣,盈盈笑著,手上高舉一張寫有歡迎字樣的A4白紙。原本聯繫不上的擔憂,轉變成享有接機待遇的驚喜。他快步領著我們走向採訪地點,難以想像這是88歲爺爺的腳程,但我已經可以理解為何深夜12點多,他還能掛在臉書上回覆訊息。 征戰各地路跑,花甲之年自學高蹺 會固定在住家社區慢跑1小時的邱樹嘉,年輕時曾在空軍服役,每日跑3千、5千公尺的基本訓練,養成他終生愛跑的習慣。退休前還在電子公司任職的他,下班時經過學校看見慢跑的人群,遂點燃了跑步的動力,開始天天至操場報到,結交不少跑友,後來更加入高雄的愛跑俱樂部,辦過多次聚跑活動與健走,跑出興趣後,更跑出不少佳績,從5K到全程,常拿到分組前3名的好成績。 問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慢跑,邱樹嘉從包包裡拿出一個獎盃,是67歲那年至波蘭參加國家公園路跑比賽的戰績,他將10K跑了73分12秒的紀錄寫在獎盃下面,彼時2月份冰天雪地的路面有多濕滑,都還歷歷在目。「家裡還好多跑步獎盃啊,很多都前三名!」講到跑步整個話匣子大開的邱樹嘉,滿滿成就感之外,更跑出讓他在高蹺上一站就是1、2個小時的好腳力。 投入慢跑之餘,60歲退休後的邱樹嘉偶然在報上看到屏東國中有高蹺隊遊行,他便去電聯絡,跟對方交換了一副高蹺回來,開始在住家附近的學校運動場自主訓練。上高蹺除了綁腿有勞太太協助之外,踩高蹺的技巧全都自學。而後夫婦隨兒女就業遷居至台北,邱樹嘉注意到汐止夢想文教基金會有踩街遊行活動,他十足行動派,隨即拿著廣告單按地址找到協會,發現協會有練習場地跟多副高蹺,燃起他繼續學習高蹺的熱情,從此亦成為夢想協會每年踩街遊行的固定班底。 邱樹嘉曾傳來一張他上報紙的照片,附註說道:「這張搞笑照片是19年前,69歲參加台北國際馬拉松留下的。」問他為什麼穿著小丑裝跑步?

    文字|王郁慈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古名伸
    特別企畫 Feature 62歲,舞蹈家

    古名伸:有地方就可以做夢,擁抱斜槓的無限可能

    才從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退休、領了國家文藝獎,舞蹈家古名伸一點也沒閒著。去年才和戲劇導演李小平聯手演出了《星圖》,北中南跳了一輪,今年4月才結束最後一場公演;一回頭,她年初又頂下經營7年、位於大稻埕尾端的老屋咖啡「走馬啡」,找了一群舞者進來兼職,煮咖啡、做甜點,也籌辦活動;二樓裝修成排練室,窗戶正對著大馬路,平日午後仍是一室靜謐,她取名為「跳舞蘭」。 這位愛喝咖啡的舞蹈教母,用一間咖啡店加一個舞蹈空間,將此生兩個摯愛結合,問起在跳舞蘭都做些什麼,她撈起抹布就開始擦玻璃,「這就是我在這裡最常做的事。」 轉念,享受斜槓帶來的新鮮與未知 投入一輩子的舞蹈教育,古名伸總是看著迷惘的年輕舞者來來去去。過去她的責任是將這些年輕人訓練到位,優秀地送出校門面對世界的舞台;然而退休後的她,站到學校的另一端,這才真正看見舞蹈生態的困境。 她細數,台灣每年有200位舞蹈畢業生,10年就有2,000個,小小的島擁有這麼多的專職舞者,該說是台灣舞蹈教育太成功嗎?她苦笑說,「這些舞者,沒有市場。」沒有一個平台能真正養活他們,舞者也不會放棄跳舞,那這2,000個舞者該如何消化?成為她近年反覆思考的問題。 與此同時,她眼睜睜地看著年輕舞者一個個斜槓了無數的工作,有人取得堆高機的執照、有人拍廣告,「說到底,房租要付、舞還是要跳;你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活到這個年歲,她總算是「認得」了這個事實。 過去的她總是將舞者推向舞台,如今她認清,舞者可以四處打工、游牧跳舞,也可以去開堆高機、演戲當明星,「舞蹈可以是生活中的空氣和水,不一定要成為職業。」這麼一轉念,斜槓不苦了,反倒充滿新鮮、未知與無限的可能性。而她彷彿收到老天的召喚,頂下走馬啡、開了跳舞蘭,試著用自己的力量,成為這些年輕舞者的斜槓中繼站。 有地方就可以做夢 「無論到哪個年紀,開創都是必要的。」 打從接觸即興開始,古名伸就深為「未知」著迷。當舞者都在控制重心,接觸即興卻逼著她放掉、將重心放在別人身上,「你甚至不需要雙腳著地,卻能知道座標在哪,太新鮮了!我好想知道身體可以變怎樣、還有什麼事會發生!」即便過了數十載,說起

    文字|Stella Tsai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蘇顯達
    特別企畫 Feature 65歲,小提琴演奏家

    蘇顯達:只要站在台上,就一首首好好地拉

    愛好音樂的朋友,很難不注意蘇顯達的名字頻繁地出現在節目訊息中。明明才辦完獨奏會,又有協奏曲演出;一會兒出現在小巨蛋舞台上,忽然又飛往金門坑道音樂節。錄製的專輯《拾光。電影故事》入圍今年第33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奏、最佳跨界獎(編按:截稿前尚未頒獎,因此未能得知是否獲獎)。滿滿的行程不說,還有北藝大音樂學院院長的行政職、每週主持的廣播節目,為漸凍人協會與安寧病房的公益演出,10餘年來從不停歇。說他真是位名符其實的鐵人,只見他一派輕鬆地笑道:「我這個年紀了,還在做30、40年前做的事情。」 滾動累積能量,保持最佳狀態 不斷地累積能量,是蘇顯達給自己的功課。他排曲目有個習慣,在整場曲目中,總是保留三分之一新曲子的空間,強迫自己在舊有的曲目中加上新的元素。到下一次演出時,新的已經變舊,又可以再往上增添。如此滾動累加,是他至今仍屹立不搖的秘訣。就像他從法國留學歸國後,決定每5年辦一次大型的巡迴演奏會。 他設定目標是:一定要有法國曲目、要有國人作品、要有新有舊,並且就觀眾的角度與自我的理想相結合。至今,巡迴演奏會已執行了8次。 為什麼要自討苦吃?他卻甘之若飴:「我很感恩,老天爺給我這麼多機會磨練,我就更要珍惜、表現應有的水準。」他說:「我常和學生分享,全世界少了你一個人來拉小提琴,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所以人的存在價值要自己去定位、要連自己都看得起自己。」 只不過,那馬不停蹄的行事曆,不論是誰看到都會感到莫大壓力。他不否認,卻也不以為意,因為他會將所有的事情安排得妥貼,一面演出當下,一面也在準備即將到來的曲目;提前跟學生上完課,就挪出空檔陪家人。當事情照計畫執行,即使忙,也不亂。 「我是一位演奏者,不能用忙亂來當作拉不好琴的藉口。」那是他身體力行的價值觀。面對觀眾,他一方面激勵自己,一方面也告訴學生:「當你坐在台下的時候,你就是我的裁判!」 但若真的做不來,可以選擇不要嗎?蘇顯達斬釘截鐵地說:「可以 !你要有拒絕的勇氣!」他舉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為例,晚年在紐約曾唱到倒嗓,觀眾照樣不客氣地往台上噓。即使唱了千萬次的好歌,只要有一次出錯,就永遠難以抹煞。只有在乎自己的藝術是否能游刃有餘地呈現,才能維持該有的品質。 儲

    文字|李秋玫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吳興國
    特別企畫 Feature 69歲,戲曲藝術家

    吳興國:把「準備」好的交付給戲迷,與他的學生

    「我是吳瘋子。」此刻的吳興國沒有丁點飾演仇笑痴(《賭神2》)的狂妄,也無敖叔征(《慾望城國》)翻下高台的豪氣,輕鬆自若又堅定無比,他用自己老師周正榮的暱稱「周瘋子」來比擬自己,彷若多年之後、也不再年輕,發現自己與老師是同個樣子,為了傳統戲曲瘋魔。 從創立當代傳奇劇場的30歲初頭,經歷創團作《慾望城國》10年、20年、30年的重演,年紀也將近70歲,始終編劇、導演、表演乃至於編腔等方面都親力親為,近期還正式收徒。吳興國,仍舊在舞台上。「65歲從臺藝大退休後,我本來不要再做什麼事情;但因為看到這些年輕人想要做戲的決心,我跟秀偉決定成立青年團『興傳奇』。」因為不可能一創團就丟給他們,吳興國手把手帶著。同時,把經典劇作封箱演出,還持續打造新作品,甚至嘗試過去未試過的科技跨域合作。 吳興國,停不下來。 封箱:明白體力極限,給戲迷心理準備 「根本就忘記自己是幾歲,沒想著自己是要退休。」其實,吳興國沒想過走下舞台,也為了繼續演出而做足準備,他說:「只要看到年紀愈大,還能維持上台,這後面都是本身一直不斷地準備。自己都要一直準備,因為知道自己還要上台。」也會提早安排自己的排戲行程。吳興國說:「沒有演過的新戲,比較琢磨在文字上、思想上;若是演過的製作,當我知道已經在倒數計時,最起碼在離演出3、4個月,乃至於半年之前,我就會自己先排,慢慢朝裡面一直加重、一直加重。」 他欣喜的是,過去累積而來的傳統戲曲底蘊給予養分,能持續挖掘可能性。笑說自己沒辦法像魏海敏一樣喝白開水、早睡,他只能好好照顧身心健康,也不壓抑生活,不斷練功並注意安全(特別是骨頭),想辦法維持體力,掌握精氣神,「傳統戲曲非常講究『氣』。」他挺身說著,聲若洪鐘。 2020年,吳興國決定啟動封箱計畫,第一部作品便是當年引領他重返劇場的《李爾在此》(2001)。不只是《李爾在此》本身的代表性與經典性,其實還有他坦然面對了自己的年紀,不大可能繼續演這樣一齣一人分飾10角、穿梭不同行當的獨角戲。 但他更想把這樣的「準備」交付給一直支持他的戲迷,「我會把覺得還不錯的戲再演,演給我的好觀眾、粉絲看。我感謝他們,我覺得他們也會原諒我說,沒有20年前那個體力,但聲音還在那邊,還可以演,也演得有那

    文字|吳岳霖
    第349期 / 2022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蔡詩凡 X 王甯

    「你們會如何定義彼此的合作關係?」 「彼此是彼此的成分吧!」 「好肉麻!!」 (兩人同時大笑) 看起來很有默契的蔡詩凡與王甯,其實一直是到王甯於2020年發表的《十五分鐘運動提案》,才開始第一次的正式合作,在那之前,兩人僅因工作關係偶遇了兩次:一次是在2017年由編舞家余彥芳領軍、王甯擔任排練助理的《時間沉默地改變了什麼默默計畫2017》,臨時被找去幫忙拍照的蔡詩凡,在劇場裡第一次見到王甯,兩人連話都沒說,僅有一面之緣。隔年,王甯在新人新視野發表《丨丨》,蔡詩凡再度被當時的影像設計唐健哲徵召擔任救火隊,但慢熟的兩人依舊沒有深聊,僅是進化到點頭之交而已。不過,或許某種可以歸因於星盤或人類圖的原因,王甯在創作《十五分鐘運動提案》的前期,「不知道哪裡來的直覺」就約了蔡詩凡出來閒聊,憑著「就有種感應吧!」而成行的兩位女子,莫名的一拍即合,從此開始成為創作上的夥伴。 提及那次「超詭異」的邀約,蔡詩凡坦言沒有想太多,畢竟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常會跟「很free」的人合作,倒也習慣了這種臨時興起的機遇。當時,兩人隨意漫談起攝影、身體與觀看的關係:例如蔡詩凡不太喜歡被稱呼為「攝影師」,而更習慣被稱為「拍照的人」,因為攝影對她來說,是個很動作的事情;例如王甯身為創作者,其實每次被問「你要什麼」的時候,都覺得異常奇怪又彆扭,因為對她來說,唯有在不刻意預設結果的前提下,創作的可能性才會開始蔓延、生長;例如蔡詩凡曾經在拍照時,意識到自己會停止呼吸、身體僵硬,後來練了瑜伽後,才開始能一邊拿著相機、一邊深吸深吐;例如王甯很投入在這樣沒有結論的漫談,似乎在如此無形無狀的模糊裡,才能清澈地看見自己究竟會被什麼樣的事物吸引與召喚。

    文字|吳孟軒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左起)安原良、施如芳、林芳宜、傅裕惠、陳品秀。
    特別企畫 Feature 安原良☓林芳宜☓施如芳☓陳品秀☓傅裕惠

    別話當年了,我們就是「當年」

    即將在今年滿30歲的《PAR表演藝術》(編按)雜誌,歷經兩廳院不同時期的行政變遷,在雜誌社納入行政法人體制前,雜誌社員工甚至被掛名在印刷廠下,而非兩廳院的正式員工。歷年來的編輯除了分屬不同專業領域,也多充滿個性,藉著手上的筆與雜誌這個載體,分享自身對整個表演藝術產業的觀察與批判,不僅是台灣最具指標性的表演藝術刊物,也對30年來身處期間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們,帶來深遠悠長的影響。 也因為是台灣第一本,頭10年的編輯思考完全不受兩廳院的限制,宛如獨立雜誌般,大肆運用編輯的觀察與獨特的視角,書寫他們眼中的當代表演藝術現狀與報導,必要時更不吝給出犀利的評論,成為那個年代獨樹一格、也是唯一以表演藝術為主題的雜誌。 本期我們特別邀請5位歷任編輯,包括安原良、林芳宜、施如芳、陳品秀與傅裕惠齊聚一堂,回顧當年的珍貴記憶。如今5人都已成為各自專業領域中,獨當一面的專業工作者,當年青春的衝撞與困難,如今聊起來都帶點甜,笑鬧間,也讓我們得以一窺台灣表演藝術產業這些年的旅途風景。

    文字|Stella Tsai
    第348期 / 2022年09月號
  • 胡錦筵(左)、洪千涵(右)
    特別企畫 Feature 編劇與導演談讀劇

    胡錦筵X洪千涵:讀出劇本裡的聲音

    讀劇,雖是「讀」卻不只是「閱讀」,它一直是劇本創作到正式演出間的排練方式,也陸續發展成公開、或是售票的演出形式以相對簡單的劇場手法來呈現劇本,可能是正式演出前的嘗鮮、或試演,也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展演方法。而身為創作者的編劇與導演該如何看待讀劇?或是在讀劇演出之後怎麼繼續面對這個劇本?我們邀請到去年在臺北藝術節「北車寫作計畫」中發表《嗚嗚嗚OHOHOH》讀劇(影像版),然後即將於今年正式演出為《北棲》的編劇胡錦筵與導演洪千涵,聊聊他們眼中的讀劇。

    文字|吳岳霖
    第347期 / 2022年07月號
  • 攝影手札

    來回

    身處在劇場中,有時意識會飄移、連結到某個日常時刻,生活裡的切片也常經提煉,被納入為黑盒子裡的元素。 看似不同的空間切換,但思緒與創造是既連動也流動的。此以紙作為第三種形式,試圖將影像們匯作另一個小劇場。

    文字|蔡詩凡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運動提案》(此照亦為作品的一部分,由蔡詩凡擔任影像共創)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從舞蹈中體驗民主,觀看中開啟政治性想像

    身體的社會性一向是當代舞蹈裡的重要面向,也是許多當代編舞家的創作關懷,而當我們縱覽至今曾出現在台灣舞壇的諸多作品,大致可看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取徑:從早期的舞蹈前輩蔡瑞月、蕭渥廷、陶馥蘭,一直到近年的賴翠霜、王世偉,此類編舞家擅長以舞蹈劇場式的敘事手法,與強烈多變的視覺符號意象,在舞作中建構鮮明的批判文本與角色關係,以此針對特定的政治與社會性議題,呈現編舞家獨特的視角與觀點。

    文字|吳孟軒
    第345期 / 2022年03月號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台灣、歷史、戲劇

    我很欣賞對傳統的偏執,有所憑依,再有所創新,舞台表演的訓練可以找到這種痕跡,不管是戲曲、歌仔戲、南管、默劇、小丑、太極的訓練,但回到敘事技藝上,似乎沒有太多的傳統,彷彿只要是人就會講故事。

    文字|簡莉穎
    第342期 / 2021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驚喜製造:謹慎評估市場,行銷、製作專業分工

    從《明日俱樂部》到《微醺大飯店》系列,「驚喜製造」這一個「不是劇團的團隊」進入劇場觀眾的購票選擇,更獲得不只有劇場人的熱烈討論。他們乘著「體驗設計」在劇場、展場與商場掀起的熱潮,提供劇場創作與生態的外部觀點跳脫補助為主的思維,極力開發不同領域的觀眾,規劃更長期的演出週期,達到商業娛樂加上藝術創作的營運、製作、行銷等思維與實踐。 在我們還在討論表演藝術到底是不是「產業」時,驚喜製造可否在原有的劇場製作生態裡闢出一條路徑?

    文字|齊義維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林昱伶(左)與簡莉穎
    特別企畫 Feature 幕後團隊的跨域工作法

    大慕影藝:學習各自產業的優點,讓1加1大於2

    一位是在影視產業耕耘多年,以《做工的人》、《我們與惡的距離》引領潮流的戲劇製作人、投資者;一位則是台灣劇場的鬼才編劇,《新社員》、《服妖之鑑》等作更是話題不斷、票房保證。2020年,大慕影藝執行長林昱伶邀請簡莉穎加入大慕影藝擔任內容總監,並啟動「找樣造劇」計畫,透過影視與劇場的跨界合作,期望能培養更多說故事的好手,並創造能多元轉譯的IP作品,替兩個領域注入一股新的養分。

    文字|田育志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 僻室
    特別企畫 Feature 疫情工作法

    疫情之中,我們的工作方法

    我們討論團隊的工作方法時,往往會試著從他們的經驗累積、主事者風格、機緣巧合等因素裡找到「準則」當然,這個準則會隨著各種特殊情況,找尋各種因應之道。於是,從2020年初開始影響世界情勢的COVID-19疫情,打亂了團隊們好不容易成立的工作方法,必須在混亂裡有所應變。 那麼,這些以創作、製作為主的團隊如何回應疫情時代,又怎麼看待這段可能停滯的時間,並找尋「疫情下的工作方法」?他們或許重新檢視過去、開發線上作業、盤點現有資源、維持創作能量、開發全新形式等,這些方法在這8組團隊無法如常的日常裡施展

    文字|黃馨儀、張慧慧、吳孟軒、齊義維、田育志、吳岳霖
    第341期 / 2021年09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焦點專題 Focus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 戲劇

    《夢與陰影》 帶著觀眾一起離地飛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靖嵐:用腳底板抓緊節拍,踩在音樂的震動上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