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於2022年推出一系列以藝術為橋梁、促進青銀交流的工作坊,包含《聲音旅人—我的未來不是夢》聲音工作坊、《陪伴者的戲劇百寶箱》戲劇工作坊、《和你跳一支雙人舞》舞蹈工作坊、《跨世代記憶》書寫工作坊,以及與台大創新設計學院陳懷萱教授合作的「青銀有約」表演藝術欣賞與討論,以豐富的師資與課程面向,邀請台灣青銀世代在藝文中找到彼此溝通與了解的契機。
蔡宛凌:放棄標籤,進行平等的對話
兩廳院一直希望自己不只是場館、藝術不該只在劇院裡發生,因此在教育推廣上,努力想拓展至其他年齡層。最初是從「樂齡」的角度去發想,在探查過程中,發現「代間溝通」是很多樂齡族群生活常面對的問題,才由此出發,希望透過表演藝術為媒介,發展成為「青銀計畫」。
要做青銀主題,很需要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協助,我和凱特(周妮萱,創齡資訊行動平台「七分熟 Medium Well」創辦人)是在很多點狀的活動中認識的,這次剛好能借用她在樂齡、長照這一塊的資源;長期關注高齡議題的陳懷萱老師剛好有在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開設學程,我們就合作了「青銀有約:TIFA 看戲特別企劃」。
我記得有青學員提到,他本來以為「老人」是一種特定的樣貌,原本的生活圈比較少機會能與樂齡的朋友互動,實際參與之後,才發現雖然是同一年齡層裡,但每個人形形色色、獨特的面貌,不能用刻板印象一言以敝之;也有銀學員分享,我記得她用的詞是「草莓族」,但她覺得年輕一代並不像在電視上或是同溫層裡說的,對於社會或自己的人生都沒有什麼在想,很多青學員對事情想得很深,也很願意對事物負責,溝通起來也不會不舒服。
當然,還是會有張力比較大的時候,在「青銀有約」觀賞唐美雲《冥遊記—帝王之宴》那一堂,討論的議題是「關係」,會帶到學員自身經驗的分享。就有青學員在會後表示,當討論的張力比較大的時候,面對身為長輩的夥伴,到底應該要順從、尊重並接受,或要據理力爭、發表自己的想法?在社會風氣中,對待長輩好像不能沒有禮貌,但是活動裡又鼓勵大家要努力世代溝通,讓他不知道怎麼做。其實在討論的當下,該長輩很自在地發言表達,也就過去了,學員是在會後才提供這樣的回饋。你可以說這整件事有點台灣風格,比較不喜歡現場起衝突,或是像在《Wolves》排練時,有一幕是3個不同世代的女性,可能像是奶奶、媽媽、女兒,3個人要在段落中互相推、擠、碰,想要表現帶著衝突卻又化不開的彼此關係,台灣的團隊就發現到,排練這段的學員們不太敢真的用力推擠彼此,都會有點保留、有點害羞。
我們這次也有檢討報名模式,因為文字報名、數位申請勢必會排除掉一些想參加的人,遇到這樣的報名個案,也提醒我們未來報名的管道跟方法可能都要再斟酌。學員挑選上,希望盡量達到多元背景、性別平衡、年齡層打散,但當然像是男性報名者比較少,也有些工作坊的確會有條件上的限制,像是舞蹈,真的會需要有一些表演藝術經驗的銀學員,其他的工作坊有些非常自由,有些也會有類似的、不一樣出發點的考量。我們也會去信給所有報名的人們,解釋這次選擇學員的方向,會有人因為沒有正取,寫信來覺得應該多留一些名額給長輩,但也有很多人理解我們的選擇。
我要強調的是,青銀之間沒有哪一個群體特別需要去服務哪一個群體,當然有些群體的確物理上會需要其他人的協助與服務,但在青銀之間,能夠放棄標籤,進行平等的對話,才會有真正交流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