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新.德國製造 MADE IN GERMANY 近距離接觸╱作品解碼區

德語劇場人才大本營—柏林「恩斯特.布希」戲劇學院

近來有兩位柏林「恩斯特.布希」戲劇藝術學院 (Hochschule für Schauspielkunst “Ernst Busch” Berlin)畢業的校友來台,一位是在七月中以單人舞踏式偶劇《伊卡魯斯》震撼小劇場界的佛羅倫.費索(Florian Feisel),另一位則是將以《玩偶之家—娜拉》轟動國家劇院的歐斯特麥耶。他們精準與充滿視覺想像力的風格,不免讓我們好奇,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

與布萊希特關係匪淺的學校

位於東柏林的恩斯特.布希戲劇藝術學院,可說是德語系中最富盛名的戲劇學校。一九○五年現代劇場大師萊因哈特(Max Reinhardt)接任德意志劇院(Deutsches Theater)的導演,務實的他立刻決定設一所學校來培育他要的演員。於是,德國第一所專業戲劇學校就這樣誕生了。德國分裂後,這所學校改名為國立柏林戲劇學校(Staatliche Schauspielschule Berlin),並於一九八一年定名為柏林「恩斯特.布希」戲劇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柏林戲劇學院)。

兩德統一並沒有改變第一戲劇學院的地位,畢竟柏林是歐洲戲劇的首善之都,柏林戲劇學院是邁向舞台事業的最佳之路。不過恩斯特.布希(Ernst Busch)是何許人也?原來他是布萊希特的老搭檔,從一九二八年的《三便士歌劇》開始,他就一直跟布萊希特合作,直到布氏過世後,他還是在布氏創立的柏林人劇團(Berliner Ensemble)中演出。布希被譽為最偉大的布萊希特式演員。所以從校名就暗示了這所學校與布萊希特的關係匪淺。

在教學上,雖然校方強調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與布萊希特體系並重,但由於不少教師都是柏林人劇團的團員,因此布系色彩依舊反映在教學上頭。例如在即興課程中,並不鼓勵學生用個人經歷去詮釋演出,強調應去找原型的表現。若要接觸劇本,會要求學生不要先解讀台詞,而是在對場景的大概了解下,以即興和想像去發展。若碰到進入的困難,則鼓勵學生去閱讀相關歷史資料或小說。

課程很務實,為學生入行做準備

此外,老師會推薦一些固定劇本讓學生來發展。例如前面提到劇情討論,最常用的是英國憤怒一代作家奧斯本(John Osborne)的代表作《憤怒回顧》Look back in Anger與布萊希特的《高加索灰闌記》。他們也鼓勵學生先從具有現代內容的作品出發,認為這樣可以讓學生有觀察的基礎,然後再去碰席勒或莎士比亞等不同時代的經典劇本,就會簡單得多。

由此可知,柏林戲劇學院是非常實際的學校,課程設計都是為了能讓學生入行。跟這德國劇院的保留劇目體系有很大的關係。所謂保留劇目就是劇院安排了一定的劇碼在一年中輪番上演,通常它們都是經得起千錘百煉的經典,如莎士比亞、易卜生、契訶夫等人的作品。

柏林戲劇學院目前有三個系,分別是表演、導演與偶戲。西方現代劇場其實一直跟偶戲暗通款曲,現代劇場理論大師奎格(Gordon Craig)要演員當超級傀儡的想法是濫觴,德國包浩斯(Bauhaus)的劇場實驗則將其發揚光大。偶戲系並非只是學傳統操偶,而是用媒材的觀念來看偶戲演出。此外,學生要學默劇、歌唱、造型藝術等,所以偶戲系的費索在牯嶺街小劇場的演出,才會讓人眼睛一亮。

相關網址:柏林「恩斯特.布希」戲劇學院 www.hfs-berlin.de

 

文字|耿一偉 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秘書長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