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育君
葉育君(葉育君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家),與它們的產地(四) 座標:彰化

展覽空間被當作直銷現場→→葉育君:「藝術的門檻沒這麼高」

藝術家葉育君可說是歷經了兩次「返家」的過程。一次是學成歸國,從巴黎回到台灣,一開始返家,輾轉到雲林、後來落腳台北;第二次是打算回到彰化老家,於故鄉經營藝文空間的時候。

「我們家在彰化有一個房子,本來租給別人,2017年3、4月空了下來,我就跟我爸說我想要回去。」離開台北前,葉育君到關渡宮擲筊,「離開熟悉的地方總是會有點擔心,但我還是覺得藝術得擴展到更多人才是重要的,如果要改變整個藝術生態,就應該從一般民眾做起,而不是金字塔頂端的收藏家或學者專家。」

行為藝術表演者丁麗萍演出。(葉育君 提供)

有了信念,也願意實踐,但回到彰化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不管是開辦藝術講座還是展演或藝術工作坊,一開始連發布臉書訊息都不知道要發給誰看。」

2018年,葉育君開始在彰化開辦一系列的課程講座,藝術祭的活動也在2019年與彰化在地青年夥伴積極展開。「一開始大家都覺得藝術不重要,去申請借場地的時候有些人還會問:『文化藝術跟觀光有什麼關係』?」她說,等到與鄰居混熟一點,才更進一步曉得:「他們一開始以為我是在做補習班,不然就是直銷大會,因此有點防備。」她花了很多時間突破社區的心房,邀請鄰居「走進家門」來看展覽。「我就是把住宅區弄成藝文空間,這個兩樓半的房子,除了我房間以外都是展區,時間久了,開始就會有人覺得有趣,知道藝術的門檻沒有這麼高。」

狂夢藝術的馬戲演出。(葉育君 提供)

無論是在台北或是彰化,葉育君都是包持著「藝居共生」的想法而行。為此,現場發生的不能只有「藝術」,更得是此地民眾的參與共生,她說:「做這件事情,有點像是軟性的革命。」她指的革命,是對於「文化沙漠」的否定、也是在地人對於藝術戒心潛移默化的突破。

返鄉以後,其一驚喜的收穫,乃是葉育君正在實踐「藝術是一種多元轉譯的方式」,使得藝文產業,成為是人通往某處的橋梁,而非終點。「以『卦山力藝術祭』來說,我們最根本的重心還是聚焦在『人』的身上。也就是說,如何讓不懂藝術的人,藉由這些事情的發生還是能產生共鳴、並且認同?」對此提問,葉育君身體力行,從彰化的地理背景、歷史脈絡去爬梳,並且逐步擴展人際網絡,找到藝術的最大共約數以後,「接著就是等待大家自由地進來,讓我們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

《卦山力藝術祭》海報(葉育君 提供)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3/02/07 ~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