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游富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發表文章 32 篇
  • 《水鬼請戲》
    戲劇

    走出彩樓.打開鏡框

    台灣布袋戲歷經不同時期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現形式與風格。以舞台形式來說,早期的傳統彩樓與鏡框式繪景舞台,一直是布袋戲主要的舞台形式。然而近年來,除了一般外台民戲和公演外,進入現代劇場,也成為各團在規劃演出時的選項之一。當布袋戲進入現代劇場,傳統彩樓與鏡框式舞台已無法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劇評人紀慧玲便認為:「今天新形式的布袋戲顯然超越了過去規範,觀眾的欣賞方式向現代劇場靠攏,必須閱取『舞台』全部空間裡更多訊息,組構觀賞美感。」(註1)換言之,如何藉由現代劇場敘事轉化布袋戲傳統,連結現代觀眾的審美習慣,或許是每個布袋戲團在進入現代劇場時,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目前布袋戲在劇場中,最常見到的舞台形式,主要是以黑色平台為主。舞台上通常會有兩個以上的黑色平台,連接的平台會與兩側、上方的布幕,形成一大型鏡框,上舞台則會懸掛布幕或布景。此種舞台的好處在於,平台至上舞台間,能保有較大的表演空間,演師可在此空間來回穿梭、走動,呈現精采的武打戲和複雜的特效場面,或是利用布景、道具台車,在畫面上製造出景深的效果。值得一提,此類平台多為可移動式,依劇情需要進行翻轉或移動,在表現形式上更為多樣開放(註2),也讓整體舞台畫面更具流動感。 當布袋戲離開傳統彩樓,打破鏡框式舞台後,表演空間的擴大,為當代布袋戲迎來豐富的表現形式,但同時也衍伸出值得思考的問題:傳統的小戲偶如何在偌大的劇場裡被看見?在打開舞台空間後,如何建構布袋戲的表演邏輯?當演師走到觀眾面前時,如何與戲偶、觀眾建立非傳統單一的觀演關係?而在表演空間的運用上,是否有其他的可能?當然,這些問題並非本文所能全面回答。以下,試著聚焦臺北木偶劇團《水鬼請戲》、同黨劇團《上帝公的香火袋》,以及不貳偶劇《戲頭》,透過不同劇團推出的布袋戲作品,或許能開始思考上述問題,一窺布袋戲在現代劇場裡的舞台風景。 舞台風景第一景:有限空間創造多重視角《水鬼請戲》 臺北木偶劇團於今年推出的《水鬼請戲》,編劇周玉軒以嘉義大莆林水鬼傳說為本,藉由蒐集當地民間傳說,轉化為劇中角色人物。劇中人物眾多,主要人物江一泉與藝妓清子的愛情故事,以及小孩水鬼甘蔗對母親的思念,是全劇情感描寫的核心。《水鬼請戲》的導演伍姍姍,長期投入光影劇場和偶戲的創作,這也是繼《白賊燈猴天借膽》

    文字|游富凱
    第351期 / 2023年01月號
  • 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湘蘭圖》
    回想與回響 Echo

    以實驗為導向 打造新世代戲曲展演平台

    2022年下半年,有鑑於台灣劇場界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為鼓勵創作人才持續創作,辜公亮文教基金會重啟睽違4年的「酷集劇場」,以最高補助新台幣100萬元、票房歸團隊所有為號召,徵集具有跨領域、跨時代和跨劇種的全新製作,希望在後疫情時代,為有心持續創作的藝術家們提供展演舞台。 「酷集劇場」:無拘無束的實驗平台 此次入選的3齣作品,風格迥異,充分展現實驗精神。「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的《湘蘭圖》,從一幅畫為起點,以戲曲結合現場爵士樂隊的形式,發展出對明代青樓詩人馬湘蘭的人物想像與情感共鳴;「劉冠詳舞蹈與音樂工作室」推出的《AI SH69VA 欲的終結版》,是以舞蹈結合個人生命敘事,赤裸呈現個人的私密情感與親子關係;《雷峰塔1924》是由戲曲導演兆欣和長笛家華姵合作的音樂會,該作品以現實中的雷峰塔為經、「白蛇傳」故事為緯,透過4名音樂家以樂互動、對彈的形式,激盪出當代人對傳說故事的詮釋與想像。 事實上,自2016年起,酷集劇場便逐漸成為國內藝術家進行戲曲創新、跨界和實驗展演的平台之一。在前兩屆(2016、2018)中,向來多演傳統戲的台北新劇團,曾與兆欣合作推出《易》和《畫皮》,這兩部充滿實驗性質的新製作,皆有意識地針對京劇演員的身體進行實驗,並以拆解程式、突破行當表演框架的方式,尋找當代戲曲演員的身體狀態;而李清照私人劇團感傷動作派的編導劉亮延,也與北京乾旦劉欣然合作《馬伯司氏》,以一人分飾多角的獨角戲形式,利用京劇唱腔與爵士樂的結合,持續探索戲曲表演與爵士樂結合的各種可能。(註1) 若從台灣的戲曲生態來看,自2004年國光劇團推出《王有道休妻》,同年,「二分之一Q」的崑劇小劇場《柳.夢.梅》,以及臺灣豫劇團的實驗豫劇《試妻!弒妻!》,由此開啟戲曲小劇場的相關討論。將戲曲與小劇場作結合,是指此類戲曲作品具有小劇場創新、實驗的精神,顛覆、突破、轉化了傳統戲曲的程式規範與美學特徵。然而,具有實驗精神之戲曲作品,絕不僅是小劇場作品的專利,從早期的雅音小集到當代傳奇劇場,甚至是精緻歌仔戲時期到當代布袋戲的發展,每個世代的戲曲人在面對傳統與現代的

    文字|游富凱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1/04
  • 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
    特別企畫 Feature

    向宇宙下訂單>>戲曲類

    唐美雲歌仔戲團《光華之君》 2020/11/05-11/08 國家戲劇院 編劇陳健星重新解讀與改編日本文學經典《源氏物語》,不寫主角光華君╱光源氏前半生的榮光,反寫步入中年後面臨生命的沉痛打擊,包含摯愛的離世、新歡與他人私通等。在原著的故事架構上,編劇添入作者藤夫人╱紫式部為其中角色,開啟書寫內外的情節對照與情感相應,此角色更特邀「台灣京劇小天后」黃宇琳跨界詮釋。《光華之君》獲得第32屆傳藝金曲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團體演出獎三大獎,為當年之最。 推薦人 李易修 《光華之君》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美得不可方物的舞台美學。 以「書籍」意象搭建的方型框格舞台,在每一次平台機關的旋轉時,都像似翻閱一頁頁的小說章節,引動故事劇情的時光流轉。而在舞台主體之外,包含影像設計、服裝造型甚至是小道具等,整體視覺元素的美學統合敘事能力令人驚艷。導演透過「書頁」內外之別,展現「作者籐夫人的真實人生境遇」,與「藤夫人操弄筆下角色遭際,以暗暗吐露心事」的兩番情貌,舞台調度可說是十分巧妙。 有趣的是,雖將《光華之君》劇中的時空背景設定在唐代,但舞台美學卻是處處日本文化中的「侘寂」與「物哀」之美,實際上更貼近其轉譯的小說原本《源氏物語》。這樣的處理,對於熟悉日本娛樂和文化旅遊、卻不見得讀過《源氏物語》的台灣觀眾來說,是很好的「體驗切入點」。嚐遍當代各種視聽娛樂刺激體驗的觀眾,未必都能感受到《源氏物語》中那些貴族之間的情愛、人生的碎語瑣事和虛擲歲月韶光的哀痛,但《光華之君》由劇本的編創,再到演員精湛的表演技巧與詮釋,最終結合舞台視覺的整體美學呈現,讓觀眾收穫滿滿而強烈的觀劇體驗,以心印心直覺傳達人生愁歡愛苦之嘆。 義興閣掌中劇團《GG冒險野郎》 2021/03/19 台北 大稻埕永樂廣場 此作取材自西班牙作家賽萬提斯的經典著作《唐吉訶德》,將主角「唐吉訶德」那些在世人眼中極其荒誕、匪夷所思的行徑,再次翻看與探問,於虛幻與現實世界之間穿梭,映照當代社會的種種現象與價值觀。《GG冒險野郎》延續義興閣掌中劇團獨樹一幟的「布袋戲搖滾音樂劇」形式,

    文字|李易修、林銘亮、陳健星、游富凱、張啟豐、劉美芳
    第350期 / 2022年12月號
  • 窮劇場《大世界娛樂場III:白日白晝》
    戲劇 探索人的精神狀態 《大世界娛樂場Ⅲ 白日白晝》

    「賭」讓人跟命運如此靠近

    跟隨同系列前作,編導高俊耀的《大世界娛樂場Ⅲ 白日白晝》持續挖掘「賭」與現代社會更深層的內在連結,從賭的外在世界,進入到「人在這裡面的一種精神狀態」高俊耀認為,賭為人們開啟了一個巨大的想像,提供了一個跟命運接觸的機會。而依循著窮劇場對聲音與肢體的探索,這部直面現實社會的作品,「我們不傾向直接搬演,而是在整合消化之後,放入創造的角色和情境裡訴說。」

    文字|游富凱
    官網限定報導  2021/10/12
  • 金鷹閣第三代團長陳皇寶。
    焦點專題(二) Focus 40-50世代

    站穩傳統面對科技 另闢當代蹊徑

    以民戲為主要市場的掌中劇團,面對現代劇場的衝擊,坦言「推票壓力很大」,特別是如何吸引已習慣在廟會看戲的民眾。於是,形式、題材等的推陳出新,成為掌中劇團的課題。位於高雄的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以電視木偶結合3D投影技術,打造視覺體驗;而在布袋戲重鎮雲林的雲林五洲小桃源掌中劇團,則以傳統技藝為基礎,找尋創新的藝術性。

    文字|游富凱、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13
  • 義興閣掌中劇團第四代團長王凱生。
    焦點專題(二) Focus 20-30世代

    前往自己開創的未來式

    台灣傳統布袋戲班大多是家族經營,然而面對現下生態,不再只是單純的接班,或傳承、或轉型都是課題。在嘉義,有兩個創立70年左右的掌中劇團義興閣掌中劇團(1953-)、長義閣掌中劇團(1945-),主要演出者已逐步交棒,包含30出頭的王凱生(1989-)與高鳴緯(1989-)、尚未而立的凌名良(1995-)。從他們透亮的眼眸,是否可以看到將至的掌中戲未來?

    文字|吳岳霖、游富凱
    官網限定報導  2021/04/13
  • 民權歌劇團為五十周年推出紀念演出,圖中左起為創辦人林竹岸、團長林金泉、創辦人王束花。
    戲曲 民權歌劇團 紀念創團五十周年

    以時間鎔鑄音樂傳統 向經典致敬

    老牌外台歌仔戲班民權歌劇團為紀念創團五十周年,規劃了「竹韻新音.經典傳承」演出,選取《陳三五娘》和《三伯英台》經典折子呈現,並加入劇作家角色穿梭其中,以戲中戲的方式開啟對話。演出採「音樂.劇」形式,整體音樂風格會有傳統音樂、流行音樂和爵士樂三種,其實是內台時期就有的音樂運用,也是創辦人、文場樂師林竹岸的絕活。如此安排,即是團長林金泉向傳統致敬的用心。

    文字|游富凱
    第334期 / 2020年10月號
  • 《出脫》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有無「出脫」,青春說了算

    今年「十六歲正青春」藝術節的「青少年扮戲計畫」,由影響.新劇場與參與學員共同呈現了作品《出脫》。台語「出脫」的意思是指出息、出頭或成就。對青少年來說,長大後有沒有「出脫」,是對自己的期許,是家人的期待,更多是來自社會上的認同。演出以學員的生命經驗或田野調查資料,利用劇場美學轉化成每段演出的主題,最後孩子們以現實狀態說出「青春宣言」,劇場在此時成為他們心靈的歸屬,來自社會的歧視、壓迫與不被理解,通通被拋諸腦後。

    文字|游富凱
    第333期 / 2020年09月號
  • 郭春美
    特別企畫 Feature 戲伴她 #郭春美 歌仔戲天王

    天王其實是宅女 樂享與家人「做陣」的戲班時光

    在郭春美的現實人生中,她是一位母親、妻子,上了台又是讓戲迷為之瘋狂的俊俏小生;而擔任團長的她同時要處理劇團大小事務,維持劇團營運,忙裡忙外,所以不演戲時,她就是標準窩在家的「宅女」。出身歌仔戲世家的她,坦承之所以選擇演戲,是為了能與家人有「做陣」的時間。而從小在父親嚴格訓練下長大的春美,如今有女兒孫凱琳繼承衣缽,嚴格督促之外,也透過溝通與信任,與女兒建立起姊妹般的情誼

    文字|游富凱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林雅嵐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梨園戲旦角

    林雅嵐 出走傳統 觸探身體的無限可能

    出身舞蹈系卻因緣際會被傳統戲曲吸引,又踏入梨園戲的林雅嵐,曾演出江之翠劇場《朱文走鬼》第一版中的「一粒金」,更學習過日本舞踏、印尼宮廷舞,也與歐丁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合作。對林雅嵐來說,這些過程讓她進一步思考亞洲國家在傳統表演上的通則,也使她反思在梨園戲或舞蹈的表演問題,試圖去找到動作方法;重要的是,從中學習傳統素材如何在當代劇場裡應用。

    文字|游富凱
    第327期 / 2020年03月號
  • 旗艦製作《雨中戲臺》
    企畫特輯 Special

    戲曲出走 女子經典回歸

    二○二○年即將到來,由臺灣戲曲中心策畫的第三屆「臺灣戲曲藝術節」將於明年三月正式登場。自二○一八年起,臺灣戲曲中心每年都以不同的主題,邀請國內外優秀團隊和重量級國寶藝師共襄盛舉。二○二○台灣戲曲藝術節以「出走.女子圖鑑」為主題,演出聚焦「跨領域合作」及「女性意識探索」兩大特色,期望展現豐富多元的台灣當代戲曲樣貌。

    文字|游富凱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國家兩廳院與瑞典重唱團體Ringmasters和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合作,舉辦國內首次「輕鬆自在場」示範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現象2:文化部推動兩廳院領頭,劇場共融熱烈展開

    改變軟硬體思維 打破身與心的高牆

    讓文化參與成為國民共享的權利,是文化平權的目標,隨著「文化基本法」的正式公布,文化部也展開積極推廣,鼓勵全國場館與表演團體,在軟、硬體部分灌注「共融」思維,讓不同族群、年齡、地域、性別和身心障礙的民眾都能共享文化藝術。從「劇場共融」和「共融藝術」兩面向觀察,從相關科技的運用、節目設計的思維、創作參與者的多元,都可見到鮮明的成果。

    文字|游富凱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 吳靜吉博士、柏格博士於「城市規劃」主題講座中,回應現場民眾提問。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觸動藝術基因 啟動改變城市的力量

    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表演藝術聯盟承辦的「2019文化領導力論壇」於八月廿二、廿三日舉行,邀請國內外人士共聚一堂,分享經驗,探索如何以文化領導力形塑城市的美感特色。而從來自德國、日本與埃及的三位國際藝術工作者的經驗分享,讓人理解:好的文化設施,可以豐厚城市的文化能量,文化領導力則帶動趨勢發展,展現不同思維,或許初期執行不盡如人意,但只要目標清楚,總有撥雲見日之時,進而為經濟與廣大社會帶來活力。

    文字|盧家珍、游富凱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未來避難所》「場域特定」聲光體驗感官劇場

    地理位置獨特的基隆,自古便是台灣重要的交通和軍事要地。基隆除了有年度盛大的中元祭、聞名全台的廟口夜市小吃外,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背後,一般人很少意識到基隆的防空洞數量居全國之冠。生活在戰爭遠離台灣的年代,防空洞是一段歷史記憶的刻痕,也是一個時代情感的載體。防空洞作為一個戰時/暫時的空間,它阻隔來自外在的危險,也凝結了人們對戰爭的恐懼與生存的渴望。 《未來避難所》選在防空洞演出,光是演出場域就十分吸引人。如文案提及,「以聲音和光線為主軸,在防空洞這種特殊場域中,提供不同於文本敘事的感受情境。」令人好奇,在非典型的表演空間裡,創作者將如何運用聲音和光線展開非文本的感官敘事。藉由感官刺激和氛圍營造,創作者如何打破線性時間,將過去與未來併置,感受歷史的同時是否也在一窺未來。 文字|游富凱 戲劇教育工作者

    文字|游富凱
    第322期 / 2019年10月號
  •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執行長杜奕瑾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科技 ✕ 藝術文化=AI的溫度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執行長杜奕瑾指出,如果沒有藝術文化的蘊含,其實科技產業無法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他近期開發的AI軟體「雅婷逐字稿」與「雅婷鋼琴師」,即是透過辨識學習,而能融入日常生活運用。而透過深度的學習,「雅婷」也將加入兩廳院,提供各種藝術推廣的無障礙服務。

    文字|游富凱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主要負責人陳慕天。
    特別企畫 Feature

    設計+資訊+美感=易讀Easy-to-read

    二○一三年發起「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的陳慕天,在臺北市文化局推動下,與台北市內幾處重要文化場館合作,製作各場館專屬的易讀本,將教育設計的理念帶進易讀領域。透過設計,將複雜資訊或艱澀文字,轉換為容易閱讀理解的內容,讓智能障礙者更能接收到訊息,是易讀本計畫的目的,陳慕天更期待透過娛樂性與故事性的內容,讓智青藉由易讀本與場館互動,讓他們覺得有趣,藉此將文化場館打造成文化遊樂場。

    文字|游富凱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輕鬆自在場的道具:抗噪耳機與紓壓球。
    特別企畫 Feature

    「輕鬆自在場」 為所有人打開藝術大門

    看演出,可以不正襟危坐,隨時起身走動、自在舒展嗎?國家兩廳院在「藝術共融工作坊」舉辦的同一天晚上,也導入國際間行之有年的「輕鬆自在場」演出,邀請來自瑞典的Ringmasters男生四重奏與台灣的拉縴人男聲合唱團,呈現兩團合作的「從理髮廳走出來的拉縴人」精采片段,以更開放、人性化的場館服務,讓所有人在輕鬆的環境下欣賞表演藝術。

    文字|游富凱
    第321期 / 2019年09月號
  • 2019「看家戲再現」劇展策展人蔡欣欣教授。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9「再現」看家戲精華

    淬煉民間「活戲」傳統 打造「站頭」表演新典範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每年舉辦的「看家戲再現」劇展,是資深戲迷不想錯過、入門戲迷見識經典的大好良機,今年劇展由戲曲學者蔡欣欣教授策劃,以「再現看家戲精華」為題,除了入選的六支歌仔戲與布袋戲團隊將帶來各自的看家好戲外,還特別規劃「精選站頭專場」,邀請洪明雪、洪明秀兩位國寶級歌仔戲藝人與明德少女歌劇團合作,展現作為「活戲」藝術之基礎的「站頭」傳統。

    文字|游富凱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 民俗學者林茂賢
    專題 民俗達人林茂賢開講

    廟口就是咱的文化中心 讓你第一次看外台戲就上手

    長期投入台灣民俗文化與傳統戲曲研究的民俗學者林茂賢,經常帶學生到各地參與民俗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台灣傳統文化與精神。剛結束九天八夜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的他,趁著北上開會空檔,應本刊之邀受訪,來和大家聊一聊,傳統戲曲在早期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外台戲究竟在演什麼?是演給誰看?隨著現代生活型態的轉變,傳統戲曲的發展和外台戲文化,又受到了什麼樣的衝擊與影響。

    文字|游富凱、楊禮榕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 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
    專題

    與神同樂 現代都會的戲曲嘉年華

    位於台北大龍峒的保安宮,是當地居民的信仰和生活中心,除了建築已被列為國定古蹟,廟方每年舉辦的盛事保生文化祭,更是內容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其中為期一個月的家姓戲匯演,全台知名劇團匯聚於此,堪稱傳統戲曲演出的年度盛事,更是戲迷蜂擁追隨的戲曲嘉年華。

    文字|游富凱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12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其他

    輕鬆投件拿10萬! 廣藝「雲舞台獎」盼成為表演藝術線上化推手

  • 音樂

    班貝格交響樂團亞洲巡迴 攜手陳銳在台演出

  • 焦點專題 Focus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和波孝禧:人生充滿挑戰,但人類有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