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空間《往月的方向去》本週首演,高質量內容將「舞蹈性」這三個字推到另一個高峰。
2023臺北藝術節:舞蹈空間X島崎徹《往月的方向去》
2023/9/15-16 19:30 2023/9/17 14:30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三年的疫情為日本編舞家島崎徹帶來深切感受,「現在就算回到疫情前的生活,已經跟之前不一樣了吧?」這不是他身為昭和時期男人的「牢騷」,而是回想起學生時代,地球、空氣和環境的種種變化已開始影響作為藝術家的他,而在作品中逐漸一一浮現。《往月的方向去》描寫的就是無論環境多麼惡劣,人類還是努力生存的樣貌,有些人為了自由、有些人為了重要的朋友、有些則為了想回去的地方,這些無疑都是他生命歷程中的重要部分。
島崎徹認為身處在現今環境惡劣的地球,我們不該只追求便利與快速,而是要探索不便中的溫暖與人情味,總要費勁兒才能到達的美好地方,而這種「掙扎」便紮紮實實呈現在此次製作中,兩支充滿飆速感舞作,其中〈血與鋼〉至少有1730個動作,而〈碎月〉稍微少些,但也有1670個動作。說「至少」,是因為作品中不乏在同一時間內,舞者各跳不同動作的情況出現,因而無法精確計算。25分鐘作品中運用1730個動作是什麼概念呢?每分鐘有近70個動作,也就是平均一秒有1.15個動作。舞者們剛開始還能興致高昂的「吃」下每天約200個動作的排練進度,兩週下來,便逐漸感受到從燒腦變成「炸腦」的壓力。
島崎徹及助理總監陳凱怡原本都有些擔心舞蹈空間新近加入的七位新舞者是否能跟得上這個高密度的排練,但看著日本助理本間紗世及河野百合子一個月來每天拍攝的排練影片,島崎徹的創作欲也跟著「燃燒」起來。13位舞者的超級賣力,讓島崎一走進排練室,就以「更快更細更猛」進化舞作,加乘起來的氣勢,令觀看的人無一不驚豔。
舞者在單純的力道之外,還有更多不同的收穫,臺灣大學戲劇系的張代欣說:「這不同於單純的『對上重拍』,而是視覺和聽覺兩方的質感在相互對話,好像摀住耳朵都能『看到』音樂一樣。」出身臺藝大的蔡貽亘,覺得必須「具備靈活的腦袋硬碟,還要不停的在動作中尋找自己的詮釋及探問每一個為什麼,動作像是一張網,緊密包覆著音樂的每個小拍和情緒,是一場與自己體力與意志力的長途競賽。」而來自北藝大的資深舞者張琪武,則用三個時期貼切形容:「前期記憶數量多到可怕的動作就足以炸掉整個腦袋;中期榨乾體力的反覆練習,逼迫身體跟上瘋狂速度;後期則是享受在作品裡肉體竭盡後心靈的餘韻。看似惡魔般的排練,有著島崎徹與夥伴們不斷給予正能量助於大家前進,在喜樂又不失專業的排練中一起燃燒全所有。」
看著舞者們嘶裂身體般的「吶喊」,藝術總監平珩竟然罕見情緒性的飆出眼淚,也不禁深深感嘆,唯有對生命如此熱切的藝術家們,才能無視於種種困境,而只以「美好」撫慰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