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雜誌,從來就不只是「一本雜誌」。
從1992年創刊以來,《PAR表演藝術》不敢說是唯一,卻是始終如一地,致力於搭建表演藝術與觀眾間的橋梁,藉由閱讀開拓劇場的疆界。過程中,也面臨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全球永續趨勢的導入,特別是在2020年台灣COVID-19疫情爆發後,面對雜誌零售與訂閱量的消退與網站閱讀率的大幅提升,開始意識到「數位轉型」的必然,一路思考這本雜誌如何繼續回應這個時代,以重新定位迎接下一波的閱讀型態。
「數位轉型」確實是個變革,卻不只是不得不的轉變,更在展現我們的態度:《PAR表演藝術》從未將自身定位於一本雜誌。
自始至終,我們都在嘗試開發雜誌的多元閱讀,然後去接受更多閱讀習慣與群眾,甚至能引導讀者的閱讀方式與視角。2002年,在雜誌10周年首次大改版時,就設立了官方網站,並於2013年開始資料回溯工程,隔年進行資料庫的建置與APP的開設,這也得以讓我們在無法預期的國際趨勢,與突如其來的疫情下,於2020年正式踏入數位轉型的啟動,包含雙月刊的發行與網站原生內容的分流,正式啟用全文資料庫、發行電子報等,企在有限的資源裡,將32年來的累積,發揮最大的效益。努力往前走的同時也步步為營,檢視曾走過的路線,調整、維持步伐,並探詢不同的可能。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回應國家兩廳院「不只是一座場館」的策略,如何在雜誌的編輯、發行與營運中實踐。面對「無牆化」與思考「共融」,雜誌如何弭平閱讀的界線,設計更多連結表演藝術的主題,強化雜誌的公共性,迎接更多元的讀者類型。營造超越空間、時差的閱讀型態,提供更完整的閱讀體驗。回應「永續」,如何將資源更有效地再利用,不受限於單一的發刊模式,透過數位閱讀強化互動性與主動性。
未來,不只線上見。除了現行雜誌上的各個單元:節目介紹、專題、專欄、評論……等,日後都會持續在網站上看見外,也會有讓人驚喜的新單元推出,以及不定期發行紙本雜誌特刊,與日日更新的網站內容彼此呼應,展現《PAR表演藝術》的多元面貌。因此,當我們正在重新想像這本雜誌的同時,也歡迎所有讀者與我們一起走進想像裡,回應下一個世代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