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你的身後
(Norman Normal 繪)

故事要回到近30年前,在聖彼得堡旁的芬蘭灣中,看著漸行漸遠的冬宮,船隻很快地沒入了沒有陸地的水世界。當時13歲的我,第一次體會到人們對於陸地的依賴,從最後一絲陸地離開視線那分焦慮驚恐至一望無際的蔚藍,那分無可形容的自由壯闊,碧海金光無數灼眼寶石在太陽的照耀下起升起滅,心情從前一刻無可依靠的駭怕昇華為沐浴世界中的翱翔奔馳!這艘由冬宮航向夏宮的小船載著初出茅廬,第一次參加國際大賽的我。而命運的編織如帶著魔法的蛛網,同行遊船者居然還有《PAR表演藝術》雜誌的創刊者——胡耀恆教授。憶起胡教授篳路藍縷開創台灣藝文事業時,心中總是這麼一揪。而這番偶遇也被胡教授化為一篇可愛小文刊載於報紙副刊,敘述著一位台灣教育的國中生於青少年柴科夫斯基大賽獲得季軍的發跡奇遇。

那是我第一次參加國際大賽。在開啟國際舞台大門的同時我也看到了更多現實面,8年後我再次回到聖彼得堡於浦羅科菲夫大賽奪得季軍。相較於8年前金碧輝煌的夏日回憶與母親陪伴,8年後的聖彼得堡冰封於冷冽的2月。獨自走在零下20度的涅瓦河旁,凍結的河面不時伴隨著黏稠流不動的黑色岩漿,如哭音般流竄在俄國音樂中,而我的血液也隨之凝結。最後我的手指在象徵著榮耀的聖彼得堡愛樂廳得獎者音樂會上與樂團演出浦羅科菲夫鋼琴協奏曲時還是禁不住乾冷,指肉分離,鮮血直流。但是看著座無虛席的滿堂喝采,心中的感謝與感動還是無法自已。

30年恍如一瞬,各大賽事間甜蜜又痛苦的回憶仿若前世。話雖如此,走完這一遭讓我深刻察覺於古典樂壇決策潮流中,競爭是無比殘酷的當然實力是必要的。小時候最愛的讀物之一便是日本鋼琴家中村紘子所寫的《柴科夫斯基大賽見聞錄》,書裡不僅記載著許多賽事秘辛,更提到大賽日、韓、中評審的代表權。不僅於此,千禧年前後的日、韓經紀人更是影響決定了新科得獎者的演奏版圖。 2002年俄國柴科夫斯基大賽時,日本YAMAHA基金會便傾全力協助賽事,當年,上原彩子成為史上第一位女性更是第一位亞裔柴科夫斯基大賽冠軍得主。另外,韓國鋼琴家林東赫也因為韓國三星企業的支持在各大賽事中相繼嶄露頭角。這些非凡的鋼琴家絕對有技壓群雄之處,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強大的後盾帶給參賽者的加持與能量。

台灣的古典音樂教育發展甚具規模,人才實力堅強,並不亞於日、韓、中,台灣古典音樂人應團結集結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與創建自我的影響力。國際競爭局勢是殘酷的,各項改變因素與國際古典樂壇互動影響,我們必須增強建立自我的國際力量規模。然而國際古典樂界錯綜複雜的人脈與操作又豈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因此何不捲起袖子,將自己經驗經歷傳承,為下一代做一點事?而這也是當初發起「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的初衷。 2017年由「大師藝術」開辦的「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過程艱辛,克服種種困難,至今已走過 8 年,歷經疫情影響停辦 3 年,共5屆盛事。每每在藝術節開辦過程中,必須要克服解決安排藝術節場地、經費、各項活動設計教學規劃、師資學員的食宿旅運交通,與數十位國際大師及熱情共同理念的台灣教授,近百位國際鋼琴學子的各項事務安排。過程雖然辛苦但很回顧起來溫馨感人,每一次透過國際評委及學院權威與台灣樂界交流及學生收穫滿足充實的笑容、回饋,都讓我看到了更多的活力動能與希望。2015年蕭邦大賽台灣僅兩位代表參加初選,而2021年蕭邦大賽台灣已成長至破紀錄有9位代表參加初選,引起國際樂壇矚目。其中張凱閔、林灝維都有參加兩次「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的師資教學指導及音樂會的舞台演出經驗機會。今(2024)年「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在疫情後首次移師高雄西子灣中山大學盛大回歸,讓我感觸特別深。2018、19都還是孩子的林品宏、魯直鈞再次回到國際大師鋼琴藝術節,如今都已是獨當一面的鋼琴家,也分別在去年以布二、拉二如此重量級曲目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出。

縱然時代正以我們不可置信的速度飛馳著,不論Apple新推出的Vision Pro或是Open AI甫於2月發表的Sora帶給我們如何的惶恐與期待,好的內容永遠都不會被淘汰,就如古典音樂一般。如今,當我於西子灣面對大海帶著學生看大自然,傳承、開闊胸襟視野的同時,我希望這些孩子知道:要有信心勇敢向進,在你的身後也有人默默地做你的後盾。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