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韋民(郝御翔 攝)
焦點專題 Focus 說起改編,我們想談的其實是⋯⋯

從設計主題出發 搭起流行與古典的橋梁

訪狂美交響管樂團團長謝韋民

「已經搜集你們家5場演出了!」「原來聽音樂會也可以如此熱血沸騰」「原以為是艱澀的表演內容,居然可以讓我意猶未盡地不想起身離開」這些宛如粉絲追星看演唱會、球迷在賽事場合的高聲吶喊,其實都是出自「狂美交響管樂團」(以下簡稱狂美)在售票頁面上的觀眾回饋。

不論是與劇團共製表演,或是結合你我耳熟能詳的動畫、電影配樂的音樂會,狂美的演出總是得到許多好評,還有觀眾不停敲碗希望節目再演;正如團長謝韋民在臉書上的發文:「『狂美』以這樣的姿態橫空出世……聽完狂美後讓他們相信自己與音樂廳沒有距離。」他認為狂美是觀眾進入音樂廳的敲門磚,讓音樂欣賞走入更多人的日常。

環境不友善,那就自己做做看

身為狂美成立的推手之一,謝韋民並非從小就是音樂科班出身,在大學就讀音樂系之前,他與音樂的接觸是各個就學階段的社團經驗,「在社團裡大家要自立自強啊,老師不可能教這麼多!」謝韋民笑說,從對內的招募團員、財務管理,到對外寫計畫書、找贊助,學生時期難免犯錯,但過往的這些經歷,都紮紮實實地成為日後成立管樂團的養分。

從臺藝大畢業後,謝韋民成為多所學校社團的指導老師,後來又帶著曾經的學生成立桃園市聯合民管樂團,在那幾年的經驗裡,也逐漸觀察到觀眾並不是不想聽音樂會,而是找不到想要聽的節目,加上大環境對於樂手的待遇和演出機會都不是那麼友善,那何不自己做做看?「反正那時才30歲左右而已,年輕就是本錢嘛!」於是在謝韋民與總監劉可婕的催生下,2017年初,狂美應運而生。

不過成立後的前兩三年,確實是比較辛苦,謝韋民憶及要衝節目量體、培養觀眾群,狂美做了不少嘗試。和其他音樂類團隊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比起不斷替換曲目來產製一檔檔節目,狂美從觀眾喜歡「主題式」表演的角度出發,在2018年開始與不同劇團合作,推出「親子音樂劇場」。

「一開始我們就立定發展的四大方向:精緻、創新、傳承、和眾。」謝韋民說,節目精緻是首要條件,內容則要帶給觀眾創新感受,再透過親子音樂劇場傳承給年輕世代,以和眾題材拉近觀眾與音樂廳。於是從結合環保議題的《動物派對》,以作曲家鄧雨賢為主軸的《鄧雨賢音樂故事》,再到融合泰雅族典故的《射日傳說》、串起多部動畫的《聽見.宮崎駿》,狂美平均每年推出一部親子音樂劇場,逐漸做出品牌識別——既不會讓成人覺得無聊,也不至於讓小朋友感到無趣,成為媽媽們口中「親子友善」的管樂團。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謝韋民

台灣當代活躍的樂團領導人,以節目製作、音樂設計、樂團指揮專業見長。現任狂美交響管樂團團長、桃園市民合唱團團長、桃園市民管樂團執行長、桃園市政府市政顧問、桃園市政府首屆青年諮詢委員、狂美愛樂文教協會創會理事長、桃園藝術人文發展協會創會執行長,2020年被收錄於臺灣客家名人錄。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