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郝御翔

發表文章 7 篇
  • 焦點專題 Focus 讓自己成為一道橋

    李明潔:「不著痕跡的日常感最難。」

    李明潔的身體裡住著多種語言,那是舞蹈的、文本的、也是情感上的。 自幼科班出身,李明潔曾受過傳統舞蹈的訓練,成年以後,又有數年的光陰浸泡在街舞的世界中,並於其後轉入北藝大修習舞蹈編創,她的體內已然擁有豐厚而多變姿態;另一方面,李明潔大學主修英文系,於課堂接觸諸多戲劇文本,使其從事劇場動作設計一職,能有更多的選項拋給台上的表演者。 「從事這份工作的時候腦袋很忙,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態都不一樣,彼此風格迥異,如果動作呈現出來的結果不如預期,也不能立刻說不要。」李明潔停頓一會兒,接著道:「所以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大家可不可以幫我試試看?』嗯,對,我真的好常講這句話喔。」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23
  • 焦點專題 Focus 共同創造出每一個角色

    李羿璇:「希望每一次都是從零開始。」

    李羿璇說:「我覺得我是一個戲劇腦,然後工具是舞蹈。」 從小在媽媽的舞蹈教室跳舞長大的李羿璇,大學去念了戲劇系,碩士班與博士班都是舞蹈研究所若說她是名「舞者」、是位「編舞」,李羿璇會瞪大眼睛、堅定地揮手說「不是」。 有很大一部分是,她對編舞家、舞者的定義相對嚴格,認為自己既沒有在舞團專職,也沒有編過舞作;另一方面則是如她所說的:「我沒有在編舞。」李羿璇舉了前陣子協助編導李季紋完成的戲曲作品《馬》(2022)為例,與兩位演員施冬麟、劉冠良的工作方式並不是舞蹈編排,他們所飾演的馬與馬王,動作形象來源是來自草原之上熱血奔騰之感,因此結合蒙族和藏族的動作元素,但皆非以蒙古舞或藏族舞來編排。 於是,很多職稱都曾被套用到李羿璇身上,包含動作設計、動作與動態設計、表演指導、肢體指導等,也穿梭在果陀劇場、舞鈴劇場、台北新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臺北海鷗劇場等大小不一、類型不同的團隊;但她其實不會因他人如何稱呼她、定義她而困擾,因為她清楚的是:自己是與導演、演員一同創造出角色與畫面。

    文字|吳岳霖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23
  • 焦點專題 Focus 違背生活慣性才能挖掘的驚喜

    田孝慈:「身體會給出千萬種不同的答案」

    「動作設計」這個職位,隨著其涉入的深度與作品的定位,有時有不同的稱呼出現,粗略來說倘若面對音樂劇舞蹈編排,會被稱作舞蹈設計;若是參與創作發想,則可能被放在表演「指導」的位置。田孝慈橫跨在這些稱呼中,只說自己不太在乎如何被定位。 「像我上次跟河床劇團工作《被遺忘的》,本來是以動作設計的身分進入,後來他們把我拉到副導演的位置,我猜,可能是在排練過程中我同時會丟出很多想法跟導演一起工作吧?因為我一直都是創作與表演並行的工作者,所以同時會思考很多事。」田孝慈說。 順此邏輯,職位稱呼的不同,其實也取決於和不同導演工作的界線對方釋出多少空間讓人發揮?動作設計的想法可以涉入得多深?所謂的設計是盡可能符合導演的想像、或者是讓所有人合力完成一個別開生面的樣貌? 這些問句,像是一領一隨的探戈,田孝慈偶爾引領,偶爾是跟隨的那一方,她說:「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是一起完成了這個作品,完成作品中的身體,倘若最終的成果是貼合情感調性的,我就會很開心。」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3/23
  • 戲劇 黃郁晴的《藝術之子》

    走進一場噩夢,再一起甦醒

    身為兩廳院駐館藝術家,黃郁晴耗費兩年打造戲劇作品《藝術之子》。問及創作契機,她回答:「最初,是因為看了《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黃郁晴說,看小說以前,她覺得自己對於性暴力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畢竟作為一個女性,敏感於世事,自#MeToo運動以來便積極關注,然而看了小說以後,她的意識卻像是被拋向從未抵達過的地方,「像是書中的那句話面對強暴者心思,最後竟只能化作一句:『為了不那麼痛苦,我只能愛上他』,過去我完全沒想過這種事,那比我想得複雜太多。」 當時的她還不曉得,正式開始啟動《藝術之子》後,許多原有的疑問非但沒有更清晰,卻冒出更多疑惑。比如關於性與權力間的糾纏,關於美與暴力的依存,也關於這道恆久的問句:最偉大的藝術,是不是必然得通過巨大的疼痛才能產出呢? 「可能很多人會期待我給這問題一個答案,而且是光明、充滿希望的答案。」黃郁晴說:「但我其實無解。」 世上所有,都能移動 黃郁晴回想起看《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經驗,第一次她哭,第二次她冷,「2021年1月的時候,我坐在陽台看著那本小說,總覺得在太溫暖的地方閱讀會有種罪惡感。」 乍聽之下,她是如此敏感而多慮,實際說來,那是因為黃郁晴自認是個神經很大條的人。「我本來很直覺地認為,像#MeToo那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直到創作《藝術之子》時,回過頭去想,才發現我也有欸,而且愈想愈多,只是當下不會特別去歸類。」 追本溯源,黃郁晴說大概是童年受瓊瑤式的故事影響太深,有段時間以為柔弱與苦情是女生唯一的解釋,如同戲中女主角那樣,總等著被拯救,往往連自己受傷了都搞不清楚。一直到高中踏入女校,她才慢慢鬆動這樣的想法。 「高中是我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她說,說起這句話的時候不像是過去式,彷彿那一切仍在眼前眼前所及盡是女孩,女孩們練儀隊、打籃球,成群結隊或孤身一人,美豔、清純或帥氣,各種可能在此被釋放。「高中的我有段時間是剃平頭的,想嘗試自己性別的樣子,也因為在那個環境中被接受的range很大,卻不存在著批判性,所以非常快樂。」 不只是性別上的突破,性向亦然。 黃郁晴高中參與戲劇社時,第一次認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1/12
  • 焦點專題 Focus 直接把毛線帶去排練場

    音樂劇演員張芳瑜:我就是這麼容易著魔啊!

    近年鬼事特多,疫情席捲百工,世界局勢動盪,卻不知是否與此稍有關聯,日本鬼怪漫畫討論度極高,在一年將盡之時,有3場展覽於台灣同時掀起:無論是跟著《鬼滅之刃》殺鬼,在仇恨的形體消逝以前、看見無論人鬼背後都有埋藏極深的故事;或者參與《咒術迴戰》的戰役,理解最軟弱之人有可能才是化解危機的關鍵;同時,鬼怪界也吹起老派風潮,引領我們進入《鬼太郎》,一睹可親可愛的妖將在台灣重啟話題。 不過,世間有形而下的鬼怪之狀,也有形而上的離奇「鬼事」任何工作都有可能發生瓶頸、煩惱、挫折與荒誕之事,且面臨的景況各有不同,本次我們邀請台灣的創作者一同「抓鬼」,探究不同藝術領域間的苦痛心酸,且好奇此些人是如何一一化解?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3/01/03
  • 焦點專題 Focus 演員暨導演

    韋以丞@華山文創園區

    學習劇場設計出身,韋以丞如今在舞台上時而擔任編舞、導演,簡直無所不能,其中,又以演員的身分最為人所知。他的表演生活與其飲食習慣一樣,沒有章法、捨去界線、勇敢冒險並創造驚奇。此番形容詞,端看他的蛋炒飯食譜便可得到應證。 「有次我心血來潮,想自己動手做一份蛋炒飯。」他說,那次他從冰箱端出隔夜飯,且不急著下鍋,而是送進冷凍庫再冰五分鐘,「然後把雞蛋打散,直接讓冰過的米飯浸泡蛋汁。」他讓米粒吸飽蛋液、鍋底預熱、刷上牛油、倒入金黃米飯、大火快炒、撒上細蔥,最後鋪上滿滿一層起司粉「超級好吃。」他說。 韋以丞滿足地回憶著。儘管作法全然不符合蛋炒飯的料理流程,誰會想到要結合義式起司與中式炒飯呢?然而他所有的吃食靈感,往往都來自不願被任何既定印象框架,他喜於冒險,跟隨直覺。 所謂不被界線框定,不只是他吃什麼,更是他「什麼時候吃」。韋以丞說:「我的飲食規劃就是沒有規劃。」他聽從身體的需求,起床喝杯咖啡,中午若不甚餓就不吃午餐,「但如果心血來潮想吃麻辣鍋,我就會一個人去吃。」身體需要什麼,他就給予什麼,光是如此,便找到他作為創作者的養生之道。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23
  • 焦點專題 Focus 演員

    宮能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宮能安心底有一盞偏執狂的燈,一旦點亮,就非得把目標任務完成才肯罷休。例如自2016年開始,由他發展出來的《地球人遇見小王子》的單人說演劇場,跨足海內外,迄今已達600多場演出紀錄。又例如當初他為了離開家鄉的舒適圈,從高雄北上來台,尋著零星釋出的徵選活動,硬是鼓勵自己踏入音樂劇的範疇試試看。他說:「我是學表演出身的,音樂不算是我最擅長的事情,在台上開口唱歌還是會有點緊繃。」 不過,燈畢竟點亮了。他很早就知道自己要成為一名演員了,因此前方遇到任何挑戰,他都敢於嘗試。 這份偏執的狀態,在求學時期略見端倪,「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宮能安說。以吃飯為例「國高中的營養午餐不是都會用鐵桶裝嗎?現在回想起來,我吃白飯的時候,很喜歡挖桶子中4個邊角的部分,因為那裡靠近鍋邊、濕氣最重,入口軟爛。」 他一面說一邊解釋,像是泰國那種粒粒分明的米飯不喜,柔軟的越光米大好。宮能安喜好分明,卻又不張揚,經常把那盞燈亮在無人看見的地方。

    文字|郝妮爾
    官網限定報導  2022/11/23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東京

    野田秀樹成為榮獲ISPA「傑出藝術家獎」之日本第一人

  • 澳門

    劇評人票選出兩檔回響兩極的年度演出

  • 上海

    直播間成為蠶食演藝市場的「第二舞台」

  • 其他

    聚焦長銷劇 PLAYground空總劇場4月開幕首推《小王子》音樂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