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與電影一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我們談論「改編」案例時,相對於一百多年的電影,擁有數千年悠久歷史的劇場直覺上似乎較容易是被改編者,例如希臘悲劇、莎劇等影像化,或是百老匯音樂劇如《歌劇魅影》、《悲慘世界》之電影版,更有由著名流行歌曲延伸的「點唱機式音樂劇」(Jukebox Musical), 如《媽媽咪呀》、《萬世巨星》等;而多對話及室內場景,較上述案例稍微小眾一點的現代戲劇,富有文學性及考驗演員功力的性質,則成了影迷印象中的「奧斯卡最愛」,上世紀中葉有伊莉莎白.泰勒主演的《靈慾春宵》(又名:《誰怕吳爾芙》),及馬龍.白蘭度和費雯麗主演的《慾望街車》等,近年安東尼.霍普金斯及布蘭登.費雪也分別以當代劇本翻拍的《父親》和《我的鯨魚老爸》封帝。
劇場演出具有實時性與現場性,無法利用剪接快速穿梭不同時空,場景較縮限且需重複利用,通常製作成本也比電影小,邏輯上而言,應該較適合做為一個樸實的基底,讓改編的影像添上花樣;然而,隨著各種形式的娛樂展演逐漸混雜,分眾狀況不再那麼明顯,再加上新的科技和技術引進劇場,也不乏反過來的例子——電影先獲得成功後,再改編成劇場作品。
《舞動人生》:從電影、劇場再回到大螢幕播映
以《時時刻刻》、《為愛朗讀》及影集《王冠》為人所知的英國名導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其首部劇情長片《舞動人生》(Billy Elliot,2000),講述渴望學習芭蕾舞的礦工之子比利,克服社會性別刻板印象及家裡給予的陽剛期待,在舞蹈老師喬治娜的幫助下參與甄選、進入專業學校就讀,逐漸改變父親的反對態度並獲得肯認,一步步成為耀眼的芭蕾舞者。
該片將男孩成長心境放置在1984至1985年英國礦工大罷工的社會脈絡中,藉少年柔軟卻堅韌的氣質,撫慰緊繃過勞的藍領階級家庭,取得1億票房佳績。14歲新人傑米.貝爾更是擊敗羅素.克洛、湯姆.漢克斯等資深男星,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BAFTA)最佳男主角獎得主。
導演戴爾卓在拍電影前已有劇場經驗。從青少年時期接觸劇場作品並擔任學校話劇社幹部,取得文學學士後,還考進東15表演學校主修表演,並在曼徹斯特、利物浦、愛丁堡等地發表劇場作品。他曾於倫敦的Royal Court Theatre、The Gate Theatre及美國聖路易州的Metro Theatre Company擔任藝術總監,1994年就以《An Inspector Calls》進軍紐約百老匯,獲得東尼獎。
戴爾卓先是在劇場認識後來成為《舞動人生》編劇夥伴的李.賀爾(Lee Hall),這故事原型其實來自於賀爾先前只有公開讀劇、沒正式演出的劇本《Dancer》,而電影大獲成功後,兩人繼續合作進行音樂劇改編,2005年於倫敦西區首演,隨即獲包括「最佳新創音樂劇」等共9項勞倫斯.奧利維耶獎提名,並於2008年開始進軍百老匯,讓戴爾卓獲得第二座東尼獎最佳導演。此後,該劇開始世界巡迴,出現西語版、德語版,並參與劇院現場錄製,從電影、劇場,再度回到大銀幕播放。
因巡演的長壽性質,加上男主角比利必須是發育前青少年的年齡限制,演員有「畢業」的現象,給予不少有表演夢的年輕男孩機會,為擴大戲劇的教育意義及影響了,編劇賀爾和音樂總監Martin Koch更發起「Billy Young Theatre」計畫,提供簡短版的劇本及音樂,讓在地小劇團及學生社團也有機會搬演。
值得一提的是,因參與漫威而紅遍全球的「小蜘蛛」湯姆.霍蘭德,曾參演最早幾年的倫敦西區版本,他的人生經歷甚至與劇中比利相呼應,是受芭蕾老師引薦才參加甄選,並花了兩年時間,從飾演比利的好友逐漸熬成主角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