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對國家兩廳院(下稱兩廳院)的第一印象,耿豫安還記得那是幼兒園校外教學的途中,校車經過兩廳院外圍,有個年紀小一兩歲的孩子告訴他:「我媽媽在裡面上班喔!裡面很~大~」當時的童年童語,在心中成為種子,他後來一直想知道——究竟兩廳院內部,長什麼樣子?
志工,是我青春期的叛逆
到了高中,耿豫安每天上下學搭的公車,走的是信義路,他天天看著車窗外的音樂廳,有時大廳水晶燈閃閃發亮、有時漆黑一遍猶如洞穴般深邃,更增添他的好奇心。
從國中就開始對音樂著迷的他,上了高一之後也有幾次買票進音樂廳看演出的經驗。升高二的暑假,他在兩廳院售票網站上瞥見徵求導覽志工的訊息,在徵得媽媽同意後,他寄出履歷的隔天就收到承辦人員來電,經過碰面詳談後,他以16歲的年紀,成為兩廳院最年輕的導覽志工。
「那時候就是青春期嘛,想要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我覺得當導覽志工,很酷啊!可以介紹兩廳院給大家認識。」
經驗的加累,回望不變的初心
細數這10多年來擔任志工的經驗,耿豫安的導覽內容並不是一成不變,舉凡兩廳院舞台設備的更動、座椅數量的不同,甚至是近年來強調多元與族群共融的各項體驗,兩廳院的硬體到軟體不斷更新,作為導覽志工的他,也時時刻刻要更新解說內容。
多年下來,他累積出一套心法,「通常從民眾進來集合,到出發前的這段時間裡,大概就可以分辨出這團的性質。」如果是學術性質,那他會走深度導覽;如果是走馬看花型的觀光客,就讓民眾多一點時間欣賞;如果是學生,那得要多點問答、互動,帶起熱絡氣氛。
而精通英語的他,更是在加入導覽志工的隔年,就主動請纓,想拓展英文導覽的場次,因為他發現,不只有外賓會來參觀兩廳院,當時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外國遊客,會造訪這兩座外型相似的表演場館,所以在經過內部同仁考核後,每逢寒暑假,就會看到耿豫安用流利的華語和英語,帶著民眾暢遊兩廳院的內外空間。
至於10幾歲時想當導覽志工的初衷,在經過整整一倍的年歲後,依舊是耿豫安心中最踏實的念頭,「我還是覺得這件事很酷,而且我的熱忱也一直沒有改變過!」這兩句話他說得理直氣壯,想來不管再過幾年問他,他也一定會再給出同樣暢快的回答吧?
你的疑問 我來答
導覽,就是扮演傳遞資訊的角色
Q:工作現場最難忘的一件事情?
A:有一年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的立委要到兩廳院參訪,由我負責導覽,記得那天應該是早上9點半還是10點的導覽行程,我5點多就醒來了,一直在腦子裡排練到底會有什麼樣的提問。
結果那天有位委員問說:「為什麼兩廳院廣場有這麼多鴿子,但好像都不住在這裡,反而是居住在對面的國家圖書館屋頂?」,我告訴委員,因為兩廳院在屋頂、屋簷斗栱都有架設防護裝置,都是用來防止禽鳥築巢的。幸好我早上有複習到這題,那次真的是我最緊張的一次導覽。
Q:如果您現在做的志工的工作內容,變成了正職,您會接受嗎?
A:我會耶,兩廳院對我來說一直是很神聖的地方,我很願意一天8小時做導覽人員;其實以前寒暑假的時候,我蠻常是上午兩團、下午兩團的導覽工作,所以如果導覽志工變成正職,我是很樂意的。而且我目前的正職工作是在國際學校教書,其實也是每天都要面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跟他們互動、上課,我覺得跟導覽的性質差別並不大,都是扮演提供資訊的角色,只是一個對象是學生,另一個對象則是來參觀兩廳院的民眾。
Q:如果有其他人也希望從事志工這份工作,您會建議他什麼事情呢?
A:我覺得抱持學習和好奇的心態很重要,因為不論是硬體設備或軟體層面,兩廳院一直是與時俱進的,每次來表演的藝術家,也都是帶著不同的作品,所以要有不斷吸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也要願意拉近和民眾之間的距離,抱持要回饋社會的想法的話,都非常歡迎加入兩廳院這個大家庭!
耿豫安
2009年就成為兩廳院的導覽志工,現在年僅30出頭,卻陪伴兩廳院走過10多個年頭,任教於台北國際學校,熱愛表演藝術及兩廳院、可以中英同步翻譯導覽,導覽標配是一頂Trilby 短帽沿紳士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