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國際古典樂壇,小提琴家金本索里(Bomsori Kim)的名字幾乎成為「炙手可熱」的代名詞。她以驚人的演出密度與曲目廣度,穩坐同輩中最活躍、最受矚目的位置。每年超過百場的演出行程,涵蓋龐大曲庫,讓她多年來幾乎全年無休;不僅如此,與柏林愛樂、紐約愛樂等世界頂尖樂團、指揮大師的定期合作,更讓她的名字頻繁出現在全球各大音樂節與音樂廳的焦點位置。金本索里以紮實的實力驚豔了無數樂迷與同儕。她的舞台,不只是演奏,更是一場場技藝與藝術性完美融合的盛宴。
事實上,這樣的成就是她不屈不撓,經歷多個國際大賽征戰脫穎而出的。獎項一字排開,有ARD國際音樂大賽,柴科夫斯基國際大賽、伊莉莎白女王國際大賽、西貝流士國際小提琴大賽、漢諾威姚阿幸國際小提琴大賽、蒙特婁國際音樂大賽、仙台國際音樂大賽等。最傳奇的,是2016年參加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比賽(International Henryk Wieniawski Violin Competition),波蘭全國電視轉播,被多數人預測將得第一名的她卻獲頒銀獎,使得號稱「蕭邦大滿貫得主」的波蘭鋼琴家布雷查茲(Rafał Blechacz)大為不平,親自寫信邀請她成為音樂夥伴。
名字裡的春天與希望
金本索里出生於韓國,由於祖父是位文學家,因此親自為她命名。有別於一般韓國人的名字有兩個字,她說:「我的名字有『三個音節』,不但不傳統,也沒有中文的漢字,所以每個韓國人都能直接了當地看懂。」她解釋:「韓文的Bom意思是春天,Sori則是聲音,所以整體的意義是『春天的聲音』」。如此優雅的名字聽起來幾乎是藝名,但卻是不折不扣的真名。除此之外,隱藏的含意更是深遠,她說:「我是12月出生的,時序其實是冬天,不過我祖父希望我是一個能為世界帶來希望、傳達光芒訊息的人。」
在韓國時,金本索里師從DG(Deutsche Grammophon,德意志留聲機唱片公司)第一位簽約的亞裔藝術家金永旭(Young Uck Kim);之後獲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碩士學位和藝術家文憑,師從羅森伯格(Sylvia Rosenberg)和柯普斯(Ronald Copes)。她的父母親都愛好音樂,尤其母親是鋼琴老師,因此從她4歲起,即親自教她彈琴。她笑說:「我們去很多音樂會,但我不一定每場都喜歡,有時也會不小心睡著。」但在5歲的時候,她聽了小提琴家鄭京和(Kyung-wha Chung)的演出,小小心靈居然激動得熱淚盈框。「我記得她拉韋瓦第的《四季》,感覺她強烈的表現就像雷射光一樣,和觀眾有直接和清楚的回應。」回家之後就要求父母買小提琴給她、讓她學習。沒想到一路上來,雖然還未有機會和偶像合作,鄭京和卻相當關注她職業上的發展,並給予鼓勵。
她畢業於首爾國立大學,是韓國的頂尖綜合大學,而非一般人所想像的僅限於音樂的學院,因此她所涉獵的領域不僅限於藝術,視野也更加廣闊。不同於台灣的學制,金本索里解釋,這些有天賦才華的學生從全國被選出來,集中在特別的學校,聚焦於美術、音樂、舞蹈3個主要的課程。所以她們從4到11歲開始就有很多競爭,才能進入這個體制。在學校裡學習也不能鬆懈,因為即便在樂團中,也是根據排名來坐位子。
「這對學生來說非常殘酷,但也有好玩的地方,例如我們可以自己合作室內樂。」金本索里話鋒一轉,帶著甜美的笑容說:「我們都非常喜歡指揮來帶我們,雖然他們年紀都很大,但因為唯有我們才能接受到他們的指導,那讓我感到有些榮耀。」仰望這些大賽得主們長大,正是後輩們不斷前進的動力。

大賽的歷練與轉捩點
樂迷們常戲說金本索里是大賽的收集者,但嚴格說來,她的舞台是靠自己的血汗拼搏而來的!她坦承,對於年輕的、亞洲的獨奏家,並沒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參加比賽是一個被主辦單位、場館、經紀人看見的機會,「後來發現贏得一個大賽並不代表什麼,於是持續參加。」但過程中,她發現在大賽中集中注意力練習、在短時間學習新曲子,甚至困難的現代樂曲,都是非常好的訓練。總是能正面看待困難的她,閃著亮麗的眼睛說:「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2016年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比賽(International Henryk Wieniawski Violin Competition),是她命運轉折的契機。當時,國際音樂經紀人Grzegorz Kotow受邀擔任比賽轉播講評,期間,他與同為經紀人的太太劉又慈發現一位韓國小女生極為特別。劉又慈回憶,在還沒聽完決賽、不知道金本索里會不會入圍的時候,他們就很任性地到後台找到她,決定不管如何,一定要她!但究竟她是如何特別?劉又慈思考了一下回答:「金本索里長得小小瘦瘦的,她在出場、鞠躬的時候都像是個小女孩,但很奇怪,她拉琴的那一剎那,就會開始發光!那時她完全是一個女神,我會忘記指揮、樂團,只有盯著她看,完全被她吸引。」
特別是外在纖細的金本索里,天生有著像小孩一般的手。雖然美麗,但作為演奏家卻是辛苦的。她邊笑邊折著自己的手說:「幸運的是我的手很靈活!」嚇得劉又慈連忙出聲讓她小心、別折斷了!聰慧的她嫣然地表示:「很多人看到我的手覺得訝異,但我從未覺得那是限制,我演奏時聚焦在效率上,讓我的指法更精準!」
由於在大賽的優異表現,2025年波蘭官方授予金本索里「巴切維茨音樂大使」稱號,希望將推廣巴切維茨這位波蘭重要的女性作曲家兼小提琴家的重責大任交給她。這對一位亞洲出身的演奏家來說是相當特別的,為此她特別安排演出巴切維茨(Grażyna Bacewicz)寫給小提琴和樂團的狂想曲,讓該作品時隔70多年後的重現舞台。同時,她也正在拍攝紀錄片,以她與巴切維茨的鏡像對話方式鋪陳。金本索里透露她讀了很多巴切維茨寫給家人與先生的信,發現她和自己之間有極度相似的地方,例如一樣贏得維尼奧夫斯基小提琴比賽、伊莉莎白皇后大賽,性格傾向堅毅、有韌性的。「讀這些信很有意思,讓我知道巴切維茨能夠在7分鐘之內沖好澡、化好妝完美上台。」為演奏不斷旅行的金本索里,也感嘆巴切維茨當年的辛苦,「例如從波蘭到巴黎花了6天,即使現在也是不容易,我無法想像她如何做到。」

住在皮箱裡的演奏家
談到韌性,不得不提她現在使用的小提琴,那是韓國三星文化基金會和芝加哥史特拉底瓦里協會所慷慨長期商借、製作於1725年的耶穌.瓜奈里名琴「摩勒」(ex-Moller)。金本索里坦言:「300年的老琴有它強烈的個性,比我還要固執,需要花時間適應、與琴對話。不過在舞台上,我有時候會被聲音所驚豔,我認為它的音色非常有潛力,有挖掘的可能性,我非常喜愛。」
作為DG的全球獨家簽約藝術家,金本索里不僅在舞台上耀眼,在錄音領域同樣締造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自2019年起,她與蕭邦大賽金獎得主布雷查茲(Rafał Blechacz)合作推出雙人專輯,憑藉佛瑞、德布西、席曼諾夫斯基與蕭邦等波蘭作品,榮獲弗里德里克音樂獎「最佳波蘭海外專輯」。2021年,她與葛瑞羅(Giancarlo Guerrero)及NFM弗羅茨瓦夫愛樂樂團攜手推出首張個人專輯《舞台上的小提琴》,展現對舞台作品的深厚造詣。迄今,她已在DG旗下發行3張個人專輯與8張單曲專輯,最新錄製的布魯赫與康果爾德作品,更預告著她下一階段更成熟廣闊的音樂藍圖。這樣的錄音累積與曲目視野,在同輩小提琴家中幾無出其右。
然而,錄音室裡的細膩並未減損她舞台上的活力。她幾乎全年無休,每年超過百場演出,簡直是「住在皮箱裡的演奏家」。劉又慈形容:「金本索里是我見過最堅強的音樂家,她總是在高壓情緒下呈現最好的一面。」近期合作的指揮家胡薩(Jakub Hrůša)亦由衷讚歎:「我從沒見過這樣的小提琴家!她演奏時,從不只關注小提琴本身,而是全然投身於音樂之中。她不是一位小提琴家,而是一位真正的音樂家。」金本索里的音樂裡有溫暖與亮光,如同她名字所寓意的春意盎然。正因如此,無論站在哪個舞台,她總能以純粹的樂音啟發人心,讓聆聽者感受到一種重新甦醒的生命力。金本索里用琴聲細細描繪光與希望的輪廓,靜靜地,把這份光芒帶往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