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米地喜劇俱樂部」製作《喜聚曆 2025》一本會講笑話的日曆。(嘖嘖 提供)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重擬需求與定位目標

募/集資平台開啟表演藝術的產業未來性

募╱集資平台,是專門用於連接「資金提供者」(有資金的人)和「資金需求者」(有資金需求的人)的第三方平台。平台的建置,提供相對完善的瀏覽空間與機制,讓有資金需求的個人或企業展示與推廣計畫、想法或產品,讓投資者或贊助者方便挑選和支持認同的理念與商品,能用相對低的成本、風險,打造形象、也建立行銷手法,或是測試市場反應。

在台灣,除跨國平台,廣為人知的台灣募╱集資平台有嘖嘖、flyingV、挖貝WaBay(由貝殼放大群眾集資顧問公司創立)等,知名案例有台灣製手工床墊「眠豆腐」、100%回收寶特瓶製作「FNG寶特袋」、《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等,類型多元,且關懷不同面向。根據嘖嘖創辦人徐震、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的說法,在成立平台初期,表演藝術相關募資案就被納入,經歷10年不等的發展時間,亦隨文化主流、市場趨勢,以及平台本身的陪伴與輔導機制,開發出「不只是演出」的各種案例,似乎看見表演藝術產業化的思維與未來走向。

《非想非非想》優人神鼓紀錄片電影拍攝集資計畫。(貝殼放大 提供)

從「完成創作」到「創造IP」的類型開發

最早接觸募╱集資平台的是願意接觸新事物、同時也擁有相對少資源的學生族群,因此「學生製作」從平台成立初期到近期,皆是其中項目。這種「支持一個作品(商品)的完成」的概念也相對符合民眾對募╱集資的想像,因此從學院製作到職業劇團都有使用紀錄,近期完成的有原創泰雅音樂劇《織男.彼赫巫》、晚熟劇團《無關的人No-Body》等。另一種則是支持演藝團隊前往國外演出,如英國愛丁堡藝穗節、法國亞維儂藝術節等,都是常見提案。

相較於「商品開發」可以預期有可被購買、獲得的產物,「表演藝術的創作」雖可比擬、卻又虛幻許多,但募╱集資平台陸續打開表演藝術從業人員的想像。徐震舉了近期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別是卡米地喜劇俱樂部製作的《喜聚曆2025》、最強武俠桌遊《霹靂:入陣武林》。相較於過往較容易連結到的是看完演出獲得紀念品,例如馬克杯、節目冊、衣服等,觀眾的心態偏向是對劇團、演出的贊助,實際使用機率極低;但無論是日曆、或桌遊,都將喜劇演員、霹靂布袋戲等化作IP,再延伸、複製成不同產品組合。

林大涵歸納其觀察,將募╱集資平台對於表演藝術的支持分成3個維度:一是,支持該創作者繼續走下去,「支持是動機,至於得到什麼回饋可能是順便。」第2種是以參與這個作品為目的,因此會要求獲得票劵、或相關周邊等。最後一種則是攸關社會議題,例如急難救助、空間建制、永續發展等,舉例來說有板橋放送所|古蹟文創園區・群眾共建計畫(挖貝WaBay)、優人神鼓「山上劇場」災後共建計畫(嘖嘖)等都屬於第3種維度。

「產品╱作品」不再是唯一思維,但「理念」始終是募資支持的本質,在過程中持續轉化。

版面資料庫-試閱活動廣告圖片
板橋放送所「古蹟文創園區・群眾共建計畫」。(貝殼放大 提供)

跳脫行銷目的,「陪伴機制」開啟後續發展

這樣的轉化過程,也跳脫「將募╱集資平台視為行銷手法」的唯一路徑。

早期接觸募╱集資平台的表演藝術案例,指標很明確,在填補資金缺口的同時也強化品牌曝光。同時擔任嘖嘖專案經理的五口創意有限公司品牌創意總監施淳耀,就在2017年時與研究所同學們將畢業製作引入募╱集資平台,進而接觸嘖嘖,認為:「募資平台除了字面的『資金募集』,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平台可以有品牌曝光的機會,甚至因為『募資達標與否』的機制,讓團隊去做市場驗證,也在過程中接觸到數位行銷、文案撰寫等工具。」不過,他也很清楚表達,能否達到理想數據還是攸關團隊自身的過去累積,包含粉絲基礎、作品評價、綜合影響力等,因此純粹將募╱集資平台視為行銷手法是相對可惜、且容易失落的——因為這樣的思維只是讓團隊提早成為「被檢視」的對象,甚至得負擔售票平台之外的費用。

林大涵也認為:「群眾集資的核心在於『參與感』。如果單純把它當成是一種消費的替代——購票、購物平台的替代——那其實有點可惜,所以我看到相對成功的案例,關鍵都是因為他們透過參與的形式,讓大家共同完成了什麼。」表演藝術的募╱集資案例,與其他案例在操作精神上沒有不同,但溝通對象會有明確差異,因此如何界定核心族群,再以此為核心往外擴展一層,就是主要受眾。

因此,募╱集資平台更強調「陪伴」與「陪跑」的輔導機制。像是在設定達標門檻時,提供不同類型與階段的提案團隊對應的建議與目標,也在遇到困難時,協助團隊去理性判斷與處置,包含找尋其他補助、贊助來源。特別是數位行銷,是過去表演藝術團隊的弱項,平台可提出更完善的輔助。徐震表示,這也是為什麼嘖嘖必須廣納不同背景的專案經理,例如施淳耀對表演藝術生態相對熟悉,才能有效回應不同領域的處境。

整體來看,無論是嘖嘖、還是挖貝WaBay,表演藝術相關提案的達標率都在平均值——當然這跟金額設定等面向有關。但這些提案透過平台達到學習與累積之後,在未來能否跳脫表演者、創作者的觀點,包含周邊商品的開發、成本的控制、行銷費用與手法的管理等,才是創造供需關係的關鍵。

由霹靂布袋戲為IP,製作武俠桌遊《霹靂:入陣武林》,於2020年發起集資。(嘖嘖 提供)

創造更完善的市場機制,延展產業的未來可能

建構完善的機制,乃至於表演藝術的「產業化」,或許是從募╱集資平台介入與參與後慢慢可具體操作的方向。

徐震認為:「『拉贊助』是表演團體本來在做的,也行之有年,把它變成數位交易並沒有真正擴大它的價值,也沒有辦法增加未來成長的可能性。」因此前述提到的陪跑過程,嘖嘖意圖將數位行銷的經驗交付給團隊,讓他們去思考跟IP、跟實體產品的合作可能,「這都會幫助表演藝術產業在這個社群的時代真正被商業化、或是真正獲利。」

比較基本面的還有一個製作的「資金組合」,施淳耀說:「應該把募資平台當作收入來源之一,才不會將資金全押在募資,而是思考怎麼透過募資來幫製作變得更好,或是把募資看成是其中一項收入組合,才能比較有彈性去思考整個提案。」

這樣的思維或許不因募╱集資平台的出現而產生,但體現的是:表演藝術可以不完全將「創作」視為唯一,而是有更多「製作思維」發生。

同時,無論是貝殼放大、或是嘖嘖也都嘗試開啟更多「投資」可能。例如嘖嘖成立子公司「嘖創」,並與知名YouTuber阿滴、張志祺合資「和氣資本」、與udnFunLife 聯合數位文創合資「優嘖國際」,藉此支持不同階段的創作者和創意產業,其中也包含表演藝術,例如五口創意工作室《SC驚釀小酒館》、薩泰爾娛樂《炎上BURN》等。而貝殼放大也擁有不同系統,挖貝WaBay主力在「募資」、天使放大則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投資」。對林大涵來說,更在意的是作品背後的產業鏈,像舞台設計的山峸、影像拍攝的旋轉牧馬都在嘗試建置倉儲與租借的系統,但這類提案並不適合群眾集資,「因為溝通對象是特定的需求者,一般民眾不認為自己有這需求」,但林大涵樂見也期待,除是對產業有幫助,並且「群眾集資的特性是能夠去解決一些大家想解決的事情。」

林大涵也援用「井與水」的概念,結合「定期定額」,讓願意贊助表演藝術團隊的企業將款項固定交由專業團隊操作,履行於行銷、製作等面向,使表演藝術團隊相對專心於創作,進而更有效地累積長期資產,無論是在資金面、或藝術面。此計畫源於群眾集資的理念,但延展出更多生態、產業的發展思維。

另一方面,募╱集資平台相較於售票平台更能提供完整數據,讓團隊獲得贊助人╱群眾的整體樣貌,而募╱集資平台使用者的多元性、多樣性又可能超過售票平台在專業取向、售票習慣下的受眾型態,多少讓表演藝術團隊更「真實」地面對市場與群眾——這其實是產業化的必經之路。

從「支持作品的完成」到「創造IP與背後價值」,從「募集資金」、「行銷手法」到「建構更完善的資金組合與商業思維」,透過募╱集資平台,不只是讓表演藝術完成一個又一個的作品,更是在重擬需求與定位目標的過程中,建置產業的基礎與形貌,朝向下一個未來階段。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2/26 ~ 2025/05/26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