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演當天,《Floyd Collins》得到《紐約時報》好評推薦。圖為《Floyd Collins》演出現場。(孫瑞鴻 攝)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小粒訪RAY—關於百老匯的五四三(4)

在觀眾眼底滾動式調整 全員戒備「試演」一個月

讓百老匯成功的試演制度現況

「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小粒」是台灣編劇簡莉穎,「RAY」是旅美影像設計孫瑞鴻,兩人透過一場老友間的專業閒聊,有問有答心得滿滿地解密百老匯——除了有RAY今年「初登場」就榮獲東尼獎、戲劇桌獎入圍肯定的驚奇過程,還有這個劇場之都商業經營與運作的幕後種種——藉著文字,也讓讀者沉浸感受「劇場產業」是怎麼一回事。

是什麼條件促成了這樣的產業水準?好的演出必定是好的條件造就,那一個正規的百老匯製作需要怎樣的流程?其中最令人驚嘆的,就是千錘百鍊的試演(preview)制度。與台灣劇場都是公營租賃相比,幾乎都是私營的紐約劇場在時間上有更多的彈性,劇院的取向也更被市場所左右。

在紐約劇場,一個演出的完整製作流程是這樣的:在排練場約進行1個月的排練,排練期間就會慢慢帶技術進去,接著會有兩週(非營利劇院)到1個月(商業劇院)的裝台與技術排練,演員會在技排後期加入。

接下來是1個月的試演,加入演出最重要的一塊拼圖——觀眾。試演約24至26場不等,但一定會在1個月內完成,票價較低,觀眾也知道自己來看的是一個正在滾動式調整的演出,Ray表示,這是整個製作當中最刺激的部分。

排練與技排時,所有人把120%的東西放到台上,在試演階段開始調整修改。

每天的試演,導演、編劇、所有設計主創全到,甚至排練期間不一定會在的製作人們也必定到齊,從第一場看到最後一場,從一兩句台詞與設計元素的微調,到把頭放到尾、尾放到頭等大幅度改動都有可能發生。晚上演完,會開一個全員到齊的製作會議(production meeting),訂出隔天下午要調整的部分;第2天下午1點到5點進行修整彩排,製作人們給的筆記一定要改,最厲害的是演員,可以在下午排練時立刻消化,然後接著晚上演出。經過一整個月的瘋狂試演,會迎來一個「Freeze Day」,表示這個戲要鎖住了,Freeze Day之後,一切都不能再動。之後會有一週的時間讓演員熟練、吃進角色,接著就是兩到三場不等的媒體試演場,然後是opening首演,首演之後就看口碑與觀眾反應,決定這齣戲能走多久多遠。

孫瑞鴻參與過的製作中,耗時最久、技術最複雜的是《金剛》,圖為該作技術排練現場。(孫瑞鴻 攝)
《樂典01 ─ 馬水龍》CD廣告圖片

媒體場的劇評,會在首演當天公布,每個人最在乎且最重要的就是《紐約時報》的劇評,《Floyd Collins》得到好評推薦。《紐約時報》劇評還有一個潛規則,就是演出沒有超過12場不評,是以只到紐約巡演的演出,不會得到評論。

每齣戲需要的時間不同,在Ray參與過的製作中,耗時最久、技術最複雜的是《金剛》,需要巨型操偶的大製作,12個人控制一隻7米高、1公噸重的金剛,光技排就花了3個月,1分鐘的修改,從右邊的大樓跳到左邊的大樓,改成左邊跳到右邊,足足花去兩週的時間。

我問Ray,那台灣劇場有什麼可以借鏡的地方?Ray表示,要複製百老匯模式幾乎不可能,條件與環境完全不同;但每個地方的劇場都有其不同的生長脈絡,如何將不同的產業經驗透析並與自己所處的現實環境對話,是第一線工作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演出評論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9/08 ~ 2025/12/08
Authors

作者

《霸王虞姬》交響組曲CD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