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姆.巴塔維爾(山姆.巴塔維爾 提供)
焦點人物 2025台北雙年展聯合策展人

山姆.巴塔維爾 展覽是創造一段旅程,就像導演安排一場戲

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在臺北市立美術館(下簡稱北美館)台北雙年展主題發布會上,身穿深色西裝,手勢豐富、眼神堅定,演講時彷彿站在舞台上。他的語氣時而高昂、時而低沉,像是為觀眾鋪陳一場無形的敘事。他經常以目光掃視全場,傳遞出高度的情感投入與現場掌控力。當他談到展覽靈感背後的個人經驗時,語調轉為低沉柔緩,提起關於父親的故事,那一刻,他的聲音輕微顫抖,眼眶泛紅。這段真摯的分享,讓現場觀眾都能感受到那份深埋心底的情感,彷彿整場展覽就是從這份未竟的思慕中緩緩浮現。

展覽不只是看,還是「走進去」的體驗

巴塔維爾是黎巴嫩出生的國際策展人,現任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館長之一。其實他從大學時期就同時修習劇場和美術史,後來到倫敦中央演講和戲劇學院研習表演藝術。曾在英國擔任劇場導演與演員,參與過音樂劇、愛丁堡藝穗節與BBC廣播劇等多樣形式。

這些經歷深刻影響了他的策展觀。「展覽對我來說不只是把作品掛起來,而是創造一段旅程,就像導演安排一場戲。」他認為觀展不只是視覺體驗,更是身體與情感的參與,「有時你要讓觀眾停下來,有時要加速敘事,這與劇場節奏安排非常相似。」

在他的策展邏輯中,展場就像是是可被編排、切分與引導的舞台。牆面是場景轉場,作品間的間隔像戲劇的呼吸,燈光與動線則牽引情緒。他比喻:「展覽就像是一齣戲劇,你需要有開始、有起伏、有高潮、有收束。」

他將展覽視為三維敘事體——觀眾透過身體移動建構故事。他分享這種節奏與空間感知來自劇場導演經驗:如何設計懸念、安排進退場時機、讓觀者沉浸其中。對他而言,每件作品都是舞台上的演員,與觀者在展場中共同完成敘事張力。

2025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山姆.巴塔維爾(右)和提爾.法爾拉特(左)。(臺北市立美術館 提供)

與策展夥伴提爾.法爾拉特共構一台戲

巴塔維爾並不是獨自完成這些構想。他與德國籍策展人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自2009年起共同創立跨領域策展平台「藝術重新轉向」(Art Reoriented),至今策畫逾70檔展覽,遍及全球。他們曾任里昂雙年展與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策展人。

兩人背景迥異:一位來自劇場與藝術史,另一位專攻政治與經濟,差異反而成為合作優勢。巴塔維爾說:「我們個性與訓練完全不同,常從不同角度切入,彼此說服,直到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位置。我們從不妥協,每次的選擇都要百分之百信服,才能前進。」

這種協作方式使他們能從多元視角構思展覽,融合劇場式空間敘事與全球處境觀察。提爾補充:「我們總是把展覽想像成一段旅程——有起點、有過程、有結尾,就像一齣電影或劇場作品……那是一種節奏,一種身體經歷的節奏。」

地平線上的低吟——從台灣出發的全球情感圖景

第14屆台北雙年展主題為「地平線上的低吟」(Whispers on the Horizon),展期自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3月29日,聚焦「思慕」(yearning)這一跨越文化與世代的普世情感。策展人說:「『地平線上的低吟』提醒我們,思慕是普世的,存在於每一種文化與時代之中。那是遷徙的疼痛、對家園的渴望、尋找自我的歷程,以及對尚未展開未來的渴求……既非靜止,也未曾解決,它既脆弱又堅韌、無形卻深刻。」

3件作為策展起點的物件——尪仔、日記與單車——源自《戲夢人生》、《我的弟弟康雄》與《單車失竊記》等台灣作品。這些「渴望的物件」不會直接出現在展場中,而是潛伏於展覽動線與敘事之間,引領觀者感受記憶與情感的流動。

展覽邀集來自全球的54位藝術家與團隊,呈現33件新委託作品,涵蓋繪畫、錄像、裝置、聲音、行動與表演等媒材,回應「思慕」在當代不同語境中的樣貌。

台新藝術-票選活動廣告圖片
麗娜.拉蓓利代,《斜波研究》(又名,沉默者),2022,於法國 Lafayette Anticipations演出。(麗娜.拉蓓利代 提供)

從感官參與到空間敘事  展覽是共同生成的劇場

在巴塔維爾與法爾拉特眼中,「地平線上的低吟」不只是一個靜態展示空間,而是與觀眾持續互動、轉變的場域。他們與希臘空間設計師安德烈亞斯・安哲利達基斯(Andreas Angelidakis)合作,打造具有劇場感的展場裝置,讓觀眾透過移動與感官體驗重構自身與空間的關係。

展覽中將出現多種非典型表演形式,像是立陶宛藝術家麗娜.拉蓓利代(Lina Lapelytė)便以歌唱為媒介,結合專業與素人表演者,創造一場充滿情感的集體行動,引導人們思考脆弱與沉默的行為。她曾以《太陽與海(碼頭)》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作品關注性別刻板、流行文化與鄉愁主題。未來也將陸續公布其他參展藝術家的更多計畫,期待展演形式讓展覽「活起來」,形塑出劇場式的「參與經驗」,使觀眾成為展場中的行動者,而非旁觀者。

巴塔維爾表示,在這個對未來充滿不確定的時代,希望透過藝術創造不依賴語言與理性的感官經驗。他說:「在全球普遍的矛盾情緒中,我們希望藝術能創造出一種不依賴語言、理性與結論的感官經驗。正如康德所說,美感是一種超越語言的理解方式。」

展覽中的作品被視為「觸發感覺的物件」,觀者不需預先理解藝術史,也能與作品產生共鳴。如巴塔維爾所言:「你可能會不知道這件作品是什麼,但你知道你被它觸動了,那就是藝術的語言。」

從戰火記憶中起飛的夢想:藝術作為自由的可能

巴塔維爾的藝術觀念深受他在黎巴嫩成長的經驗影響。當時國內正值內戰,他說:「對我而言,藝術是一種想像另一個世界的方式——那個世界並不存在,它可能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抵抗。」因為相信有些存在是與眾不同的,使他開始學習藝術史與戲劇,也深深影響了他對展覽製作與寫作的理解。

在主題發布會尾聲,巴塔維爾提起一段童年記憶。他說,自己在戰爭時期的黎巴嫩長大,曾經將世界各地的風景剪貼收藏在一個盒子裡,幻想有朝一日能夠親自前往。「有一天我父親走進房間,看見我把夢想放進盒子,他問我在做什麼。我說:『我正在收集我的夢想。』」平日裡沉著冷靜的父親少見地動怒,將那些剪貼拋向空中,大聲說:『夢想不能放在盒子裡,夢想應該要飛翔!』」巴塔維爾微帶哽咽說:「我們希望這次雙年展能成爲一個場域,讓每個人的夢想與思慕都能自由飛翔。」

山姆.巴塔維爾(Sam Bardaouil)

國際知名策展人,出生於黎巴嫩,擁有劇場創作碩士及藝術史博士學位。自2022年1月起與提爾.法爾拉特(Till Fellrath)共同擔任柏林漢堡車站國家當代藝術美術館的館長。他們共同創立了跨領域策展平台Art Reoriented,已與全球超過70間博物館合作。他們的策展核心關注藝術與機構實踐的包容性,致力於以修正式的藝術史觀點推動策展工作。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5/13 ~ 2025/08/13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