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偉
-
香港
大館兩演出,舞出城市變遷與歌廳情懷
「大館表演藝術季」向來鼓勵本地藝術家對表演藝術進行「跨度」及「深度」的探索,今年也對此有所延伸;一是梅卓燕自編自演的舞蹈劇場《日記VII.我來給你講個故事》,同一場地進行歌廳式演繹的《撈鬆》亦值得玩味。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是「蓬勃」,還是「亂象」?
回顧香港過去一季的演藝節目,可謂高度密集,展現出一派「蓬勃」之勢,不管是官方或民間,都推出為數甚多的節目,但也稀釋了票房,讓不少難得一件的演出如世界文化藝術節的「躍動非洲」系列,上座率令人遺憾。本文試圖分析上述現象的背後成因與可能因應之策。而近期台灣劇場也面臨場館增多、節目增加、票房走勢放緩、下滑的類似狀況,透過對香港劇場的觀察,或也能成為本地劇場工作者的參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香港:發展概況
從翻譯演出到自創文本 「挑釁」已啟勢將延續
「新文本」在香港的發展,一是從翻譯劇得到啟發並汲取養分,從而定下框架,二是香港原本的另類劇場傳統,如進念.二十面體以降的多樣劇場形式,為「新文本」的著陸鋪好了土壤。作為「新文本」香港推手的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主導者陳炳釗可能是第一個有意識地把「新文本」的影響導入其個人創作者,後來更成立「新文本工作室」,催生了馮程程、甄拔濤、潘詩韻、鄧正健、俞若玫等人的新文本創作。
-
焦點專題 Focus
劇場在香港 可以有多政治?
從「九七回歸」之後,香港的表演舞台上少不了切入政治議題的劇場創作:從進念嘲諷的「東宮西宮」系列,到陳炳釗啟始「新文本運動」探索香港社會現實以至全球化的普世議題,到近期也有多位女性編劇/導演推出關注社會政治的創作。作為一個政治性的場域,對香港來說,劇場的使命不只是在藝術上回應本土,更是在政治上堅守一方自由的土壤。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從心理剝繭到剖解身分焦慮
首演於二○○九年三月的「香港藝術節」委約製作《聖荷西謀殺案》,為本年度香港原創劇目的話題之作;作品是年輕女劇作家莊梅岩自英國留學後的首部發表作品。「年輕」和「女性」雖容易把莊梅岩歸納和分類在目前香港舞台劇作家光譜中,但一定是過於約化的詮釋;其才華一直未受意識形態框架所約制,反而更見諸於其作品的格局和題材,正是貫徹了莊一直嘗試跨開存在狀態的探索闊度、直搗人性呈現不同面向的風格,這與她念心理學出身的背景有莫大關係。
-
香港
「鬧」過之後,要有行動!
《東宮西宮》首演時的一場〈鬧的根源〉裡一個演員說:「鬧完過後要有行動,鬧才有意思!」筆者認為,脫離殖民統治後,香港人的政治意識方正萌芽。若民主真是大眾所望,政治劇場除了成為一個對現存狀況宣洩不滿或坐聽道理的管道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一個平等的方式,讓大家參與、認識和反思自己的處境。
-
香港
對不起,他殘缺......
相對於梅卓燕之前的獨舞作品,《情男色女──達利vs.加拉》並不只是一種以身體與空間表現感性的意象,這次與刑亮合作,兩人試圖以舞蹈形式,敘述一個以被譽為超現實藝術大師的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與其妻子加拉(Gala Eluard)出發的兩性角力故事。
-
回想與回響 Echo
愈「陳」愈香.愈「變」愈辣
她們展示酷兒身分與現實生活的種種矛盾、荒謬及深刻的地方,透過對現實無懼地觀察和探求,把我們以為最平淡無奇的細節展現在舞台上,形成荒誕、苦澀,或像隱喻般更強烈的效果。她們的戲充滿了感情,充滿赤裸的觸動,也經常讓人感覺「鮮血淋漓」;其實,最優秀的創作必定比理論來得複雜,而且觀念更為前衛。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展」身手之前,廣結資源為先
香港戲劇以至香港藝術進一步發展的困難,在於社會的藝術深度不足,因而民間的支持還不夠。近年不同機構在主辦戲劇節的同時,也更注重教育與評論的配套活動。本文提及的種種戲劇節,不少是由政府資助,部分是由志願性質的非牟利機構負責,只可惜能號召到的贊助始終有限,這是一些戲劇節難以穩定發展的最大因素。
-
回想與回響 Echo
「各自各」的沈思空間
今年參與香港「麥高利系列」演出的團體/編舞者,由原來著重香港新生力量走向國際交流的層面,來自日本的松島誠、南群舞子及動藝等演出團體,各擁有各自的題材、風格與個性,但有一個共通點:沈鬱、深憂,叫人迷溺於淡然幽邃的況味之中。
-
香港
自體革命.無限解放
楊春江能在香江衆多獨舞好手中脫穎而出,自有其特出之處:摘下主題意識的大帽, 抛卻文化認同的包袱,光是這兩點就足以使看夠「舞以載道」的觀衆如釋重負。
-
特別企畫 Feature
除了熱鬧,「融合」仍須努力
香港本土音樂劇的創作熱是近幾年的事,但導演或演員甚至編舞者以往的訓練並沒有像美國百老匯演員般有演、唱、跳的修養及訓練過程。因此,便造成了導演與編舞者之間溝通的空白地帶,再加上演員的非全面性,於是,要製作一個好的舞台音樂劇或肢體劇場便成了一個痛苦的開始。
-
戲劇
台灣的小劇場不再後現代?
「開始是夢境,從柏拉圖說起,說的當然是愛情,年輕人的那種。一群人就捉起鬼來了,有人不玩。整群人介紹了自己的角色與性格,然後有人表白,於是我們得知了一個愛意的開端。在一種習慣性要知道這個愛情「結局」的慣性下,開始了被表演不停干擾的閱讀過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必須跨越的關口 是「大限」抑或「新生」
一九八四年中英簽署聯合聲明,協議香港於九七年「交回」中國。一個政治上的決定,就此影响一個文化的發展。這十幾年來的「過渡」,催化了香港藝術上一連串的轉型。「九七」不會是刹那巨變,「九七」是一個重要歷史關口。這一代藝術工作者,表達自己、詮釋時代,是無法逃避的責任。
-
回想與回響 Echo
優劇場為我們上了一門什麼課?
創團八年多的優劇場,近期的表演風格由繁複進入簡約。去年九月份,他們到香港的演出引起了當地評論界大量的討論。在作者「解讀」這些評論之餘,同時也讓我們想到國內藝術界也許可以經由他們的反省來「反省」我們自己。
-
舞蹈
梅卓燕的繾綣之舞
梅卓燕是香港年輕編舞家中極出色的一位,在今年的藝術節中她發表了舞作〈水銀瀉〉和〈花影〉。由於兼習中國舞蹈和西方現代舞,在她的作品裏,「韻味」彷彿成了相對於西方現代舞追求身體圖式的一種前衛美學,重又把粤劇中的繾綣文字喚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