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麗華放棄民族舞團慣用的形式語言,企圖在傳統與創新、形式與内容間尋找出口。(李銘訓 攝 台北民族舞團 提供)
台前幕後 台前幕後

諦觀圓鏡,蓮由心生

蔡麗華的「新民族舞蹈」舞劇《異色蓮想──藝色聯想》

台北民族舞團在潛沉兩年後,推出以佛教為發想的新民族舞劇《異色蓮想》,編舞家蔡麗華舞作風格一洗熱鬧活潑的台灣本土印象,蛻去絢爛的外衣,直探人類内在心靈的本質。

台北民族舞團在潛沉兩年後,推出以佛教為發想的新民族舞劇《異色蓮想》,編舞家蔡麗華舞作風格一洗熱鬧活潑的台灣本土印象,蛻去絢爛的外衣,直探人類内在心靈的本質。

台北民族舞團《異色蓮想》

10月 14、15日

台北市立社會教育館

10月30日

雲林縣文化局音樂廳

11月 25、26日

台中市中山堂

12月2日

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館演藝廳

12月15日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演藝廳

蔡麗華早在一九六四年起,受啓蒙恩師劉鳳學的影響,極爲癡迷「中國現代舞」,參與劉鳳學十多首重要作品演出,如《炊煙》、《十面埋伏》、《直與圓》、《鬥》,種下了日後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根基。

七六年,蔡麗華與音樂家呂炳川合作,編創第一齣原住民題材舞作《矮靈祭》(實踐大學莎蕾社演出),應邀赴韓國演出,自此便開始投入本土舞蹈田野研究工作,遍訪台灣老藝人採集傳統舞步加以整理記錄。她著迷並深入鑽研台灣民間舞蹈,尤其是祭儀裡的身體動律方式,迎神賽會、道教科儀等經過她的整理編排,在舞台上呈現獨樹一格的原味特色。

蔡麗華於一九八八年九月創立的台北民族舞團,爲台灣第一個專業民族舞團。代表作《慶神醮》(1989)涵蓋了家將、婆姐、布馬、弄牛犁、舞獅、錢龍、七響、宋江陣、車鼓、跳鼓等台灣廟會的動態民俗菁華,熱絡活潑,充分展現台灣旺盛的生命脈動;此藝陣系列的民俗舞作,引領了台灣其他民族舞團的創作風尙。此外,原住民族舞蹈的轉化與舞台上的再現亦是蔡麗華創作的重點,《雅美飛魚祭》(1990)便是以雅美族傳統勇士舞及頭髮舞加上史擷詠現代打擊音樂的創新傳統作品,《仕女圖》(1992)則是藉傳統古典舞的水袖,以現代編舞手法加以演繹,詮釋古代仕女的幽雅情思。

一九九八至九九年間蔡麗華赴美進修,獲美國基督大學藝術碩士,返國後重新思考台北民族舞團的創作方向,面對千禧年世紀的蛻變及天災人禍的頻仍,所有思考的核心聚焦在自我心靈的省思與淨化。九五年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及佛光山合作的《梵音樂舞──禮讚十方佛》,讓她初窺宗教舞蹈的堂奧,爾後蔡麗華的舞作風格丕變,《手印舞》、《動中三昧》(1995)、《無形的圓》、《蓮》(1998),《蓮花》、《色相行吟》(1999),其作品由田野採集一轉而爲形上思維的身靈探索。

起心動念,蓮想異色

蔡麗華大量閱讀佛教書籍,參考佛教圖像、手印,藉由佛教的故事及人物,萃取出《異色蓮想》生命輪迴及喜悲無常的主題。在美進修期間,蔡麗華每每以陳中申的曲作《心經》梵樂伴讀、入眠,作爲異鄕無依的精神支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異色蓮想-藝色聯想》於此間逐漸醞釀,源自蔡麗華心中底層的聲音,默默虔敬地發願:「完成一齣用不同的心靈心聲所創作的宗教舞劇」。

《異色蓮想》全舞分爲〈序曲〉、〈紅塵〉(地)、〈濕生〉(水)、〈流轉〉(風)、〈火宅〉(火)、〈菩提〉(空)六大段落,在動作的素材上從太極陰陽相生相長的《圓》的概念出發,與佛舞敦煌身韻及現代舞的技巧相融合。

蔡麗華爲了考證佛舞,不惜千里之遙,兩度遠赴敦煌探源。張鶴金的舞台設計,以十二尊的趺坐佛像爲裝置,旋轉、移動、燃燒,與舞蹈同台演出。蔡毓芬的服裝設計在考據上頗下工夫,在傳統意象間交融現代創意與巧思。蔡麗華表示,此次作品在各方面都大膽地放棄民族舞團慣用的形式語言,企圖打破民族舞蹈的疆界藩籬,希望在傳統與創新,形式與內容間尋得一個全新的出口,創造一個「新民族舞蹈」的現代劇場作品。

爲了達到舞劇要求的身心質地,台北民族舞團的訓練除了原有的民族基本動作訓練及敦煌身韻外,更加強太極導引、蘇菲旋轉(編註)及現代舞的訓練,並輔以宗教理論課程,從神秘學、宗教心理學、比較宗教學等角度探討生命本質,期望舞者在肢體及心靈的融會上有深刻的轉化。

諦觀圓鏡,蓮由心生

《異色蓮想》以宇宙黑洞無盡深沉的黑暗展開序幕,燈光此起彼落,點題式地引出衆生之相:修行者趺坐諦觀,哲人迴旋繞舞,稚子綻顔而笑,阿修羅(註1)猙獰怒目,老者環顧前塵,乾達婆(註2)曼舞禮佛……

〈紅塵〉由花紅的結婚行伍及默禱災難者的儀列在舞台上錯身而過,強烈的視覺對比,鮮明的生死意象,緩緩開示生命輪迴的主題。

〈濕生〉(註3)以太極導引的身體質地呈現萬物萌芽增長的景像,由楊氏太極拳轉化而來的陰陽太極,鬆緩悠柔,禪行的動作緩步移動,跨越了現實與混沌的藩籬,進入內在心靈的旅程。

暗喻感官情慾的婆須蜜多女(註4 )牽引出〈流轉〉的四對雙人舞,纏綿悱惻、水乳交融、分合難捨、緣起緣滅,隱喻情牽慾扯的古典水袖耍弄得神靈活現。

「三界火宅苦、無常思出離」,《異色蓮想》以誇張猙獰的面具與服裝造型,激烈的肢體跳躍律動,火紅飄扇造成的燄火效果,賁張燃燒的能量,強烈渲染觀衆的視覺、聽覺及被擠壓的心弦。

鏡花水月終成空,前塵往事,如夢似幻,眞空妙有,如如不二,〈菩提〉(註5 )由乾達婆樂舞展現淨土世界,天女之舞祈福安泰……,心中那朵蓮花隱隱然頓悟生發。

尋找與心靈共舞的原鄕

台北民族舞團成立以來推出一系列風土製作,如《蓬萊舞新姿》(1990)、《蓬萊風土情》(1991)、《舞躍台灣情》(1992,1993)、《悅舞話鄕情》(1994)、《原鄕舞情》(1995)《孔雀公主》(1996)等,從其名稱及以台灣本土舞作爲主要內容來看,似乎蔡麗華從田野採集及兩岸交流間所整理出來的舞作,皆具有濃郁的原鄕情懷。熱鬧的台灣本土廟會舞蹈,深深鐫刻著南台灣長大的她與歲時節慶無法分離的成長經驗,這位集舞蹈創作、舞蹈教育、傳承推廣,草根性極強的藝術家,心目中的原鄕到底在哪裡呢?從田野采風,兩岸交流一路行來,當多彩多姿的民間舞蹈不再感人,當外在的舞蹈語彙已無法滿足創作者的需求,蔡麗華沉澱自省,在宗教舞蹈裡找到與心靈共舞的原鄕。

編註:

蘇菲旋轉:源自印度奧修「戈齊福神聖舞蹈」的一種訓練方式。

註:

1.阿修羅,六道衆生之一,面目猙獰,好爭善鬥。

2.乾達婆,香神及樂神,西域一帶以俳優名乾達婆。

3.濕生,佛教卵、胎、濕、化四生之一。

4.婆須蜜多女,菩薩名,衆生近其身者得清涼。

5.菩提,覺悟也。

 

特約撰述|李為仁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