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林勝發

發表文章 14 篇
  • 《破月》中,舞者必須以含蓄內斂的東方肢體,揣摩角色的內在心境。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域媒介與東方語彙

    姚淑芬《破月》 譜寫傳統婚禮的現代性

    繼《大四囍》批判傳統婚姻制度後,經過十年沉澱,編舞家姚淑芬新作《破月》再度對時代提出反思與對話,承襲《大四囍》強烈的視覺符號,姚淑芬再度挑戰以跨域媒介譜寫傳統婚禮的現代性,她擷取中國舞為元素,在紅布起落與紅線纏轉之間,舞者以含蓄內斂的東方肢體,揣摩角色的內在心境。

    文字|陳韻如
    第298期 / 2017年10月號
  • 呂紹嘉認為在《莎樂美》演出中,必須要讓樂團有很大的發揮。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從惡名到經典 NSO《莎樂美》精采登場

    反映時代氛圍的《莎樂美》從上演第一天就成功地掀起了話題,但在首演距今一百廿年的今天,話題早已由昭彰惡名轉為絕世經典。脫穎而出的緣由也許無他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就是歷史長流中最主要的考量。

    文字|李秋玫
    第258期 / 2014年06月號
  • 創作社《嬉戲:who-ga-sha-ga》。(林勝發 攝)
    企畫特輯 Special 2011華山藝術生活節

    文創劇場起跑 四強吸睛NON-STOP

    將於十月一日登場的第二屆華山藝術生活節,其中實驗創新補助機制的「文創劇場」系列,精選了四檔作品:台南人劇團連演六小時的終極混亂喜劇《K24》第一季全六集;創作社劇團向扭曲狂亂的社會價值挑釁的《嬉戲:Who-Ga-Sha-Ga》,原舞者歌詠高一生先生一生行誼的《迴夢Lalaksu》,及一當代舞團以都市矩陣與虛擬網絡作為視覺主概念創作的《W.A.V.E.城市微幅》。讓表演藝術愛好者,盡情體驗台灣表演藝術創作者的生猛活力。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25期 / 2011年09月號
  • 《吶喊竇娥》解構了關漢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躍式的拼貼,運用象徵和隱喻手法,對位出女性的內在心境。
    戲劇

    竇娥,到底哪裡冤?

    《吶喊竇娥》賦予《竇娥冤》當代面貌和觀點,陸愛玲表示,與其說是改編,不如說是取材,全劇解構了關漢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躍式的拼貼,運用象徵和隱喻手法,對位出女性的內在心境。

    文字|廖俊逞
    第178期 / 2007年10月號
  • 從藝霞歌舞團轉行歌仔戲,小咪在唱腔口白下苦功,並結合浸淫數十年的舞蹈,觸類旁通,終成為精通生、旦、丑的全方位演員。
    藝號人物 People 演好自己,成就舞台

    「藝」界人生,「霞」女精神──小咪

    台前不管戲份多或少,不管紅花還是綠葉,不管戲本身好或不好,小咪都有辦法透過表演,讓自己的角色恰如其分;台下,在流長蜚短的排練場上,她從不無遲到早退,也不道人是非,她只專注於戲。而這一切,就只為了證明在「藝霞」講究紀律的嚴苛訓練下,那股深植小咪骨子裡的「霞女」精神。

    文字|廖俊逞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 舞蹈

    孵出現代人的集體夢囈

    如果走進劇場是現代人的「儀式」、 作品是創作者潛意識的孵現; 如果從發想到演出的過程根本是一場真實/虛構的「集體夢境」, 那《孵夢》還真的孵出了一些隱喻與問題。

    文字|如以墨
    第109期 / 2002年01月號
  • 沙丁龐客劇團的小丑,不若明星丑角那樣譁眾取寵,而是真以發揮十八般武藝那樣,在舞台上盡心盡力。
    演出評論 Review

    擺脫了自戀與高姿態的小丑表演!

    汽球與地攤偶劇場景呈現了小丑演員們在肢體之外的操偶表現,也許他們的操偶技巧不盡完美無缺,但「退居幕後」的謙謙風度,讓這整晚的演出增加了少見丑劇表演的內涵與深度。沙丁龐客劇團的小丑,不若明星丑角那樣譁眾取寵,而是真以發揮十八般武藝(儘管可能也不到十般)那樣,在舞台上盡心盡力。

    文字|傅裕惠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刮盤、饒舌、混音 譙出街頭文化

    嘻哈風潮來自街頭,源頭就是街頭派對的音樂,透過派對DJ的播音技巧、音樂品味,以及帶動氣氛的「說唱」,逐漸發展出融合多元樂風、饒舌風格的新樂種。除了是音樂,嘻哈也是一種社會關懷的表達方式,透過饒舌說唱,即興互動地表達對社會現象的不滿,並提出抗議與訴求。

    文字|茱力
    第231期 / 2012年03月號
  • 夢境與時間的抽象本質,給予《時間之書》極大的意象鋪陳空間。
    戲劇

    時間,淹沒在肢體與意象之間

    畫面屢經轉換,卻未釋放出更多訊息,意象豐富,卻未能累積層次或張力,《時》劇既要處理抽象的時間命題,更要處理觀衆的閱讀心理時間,如何利用意象漸漸累積心理印象,讓這兩種時間在劇場内遇合、一起呼吸,或許是本劇最困難的挑戰。

    文字|楊婉怡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影》劇透過看似推理與觀察人物的過程,與公式化的007系列電影,指涉好萊塢電影工業強勢推銷的價值觀對我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
    戲劇 殺人要學○○七?!

    《影痴謀殺》以好萊塢顛覆好萊塢

    紀蔚然在愛恨交加的情形下完成這個劇本,他是喝好萊塢的奶水長大,成長的環境背景也都深受好萊塢的影響,《影癡謀殺》基本上算是紀蔚然洞悉整個好萊塢娛樂工業編劇樣版,並且有了深刻的體悟後,以好萊塢的架構來顛覆反諷好萊塢的絕妙佳作。

    文字|田國平
    第148期 / 2005年04月號
  • 北藝大校長朱宗慶希望把校際的競爭拉高到國際層次,開展未來台灣藝術教育的視野。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站在世界之高 打造藝術的遼闊

    八月上旬出刊的美國《新聞週刊》Newsweek,製作了「全球教育」專題,其中探討二十一世紀高等教育,所將面臨的一項最重要的議題,就是「全球化」所帶來的衝擊與資源重整的趨勢,使得培育人才的大學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未來,大學教育將面臨國際化的競爭和挑戰,學生擁有的是更全面、更多元化的學習選擇自主權,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遷、全球化的影響,以及資訊交換模式所帶來的便利性,是高等教育工作者者所需思索的重大課題。 然而,高等教育中的藝術教育,在全球化浪潮下,面對的卻是尋求具有特色又具有普遍性的發展模式,兼具多元與在地文化的延續、發展與鏈結的兩難。今年,適逢台北藝術大學創校二十五週年,在回顧與前瞻的時刻,我們專訪現任校長朱宗慶,請他談談打造北藝大為國際專業藝術學府的願景,以及在國際交流上,如何建立合作的網絡平台,共創一個資源分享及良性競爭的生態,以及他對高等藝術教育全球化議題的思索和觀察。

    文字|廖俊逞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在世界的房間》是輕盈與幽默的,小丑與戲偶在立體空間中同演的形式事實上已創造了新的劇場可能。
    戲劇

    臨終前的異想世界

    如同創作者對演出的期許,《在世界的房間》是輕盈與幽默的,儘管諸多元素的整合仍有待梳理,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藏有許多停滯的空拍,在小丑出場和逐帽、玩球的段落都有稍嫌緩慢的節奏,全劇空間處理和畫面對比的安排上也有些許瑕疵,但整體而言情感是真摯的,意念的傳達是明確的。

    文字|王友輝
    第157期 / 2006年01月號
  • 王嘉明認為不用迴避通俗,台灣有活力的就是米克斯(mix)文化。
    焦點專題 Focus 一路到底的劇場頑童

    王嘉明 何需論大小? 就是「玩」空間!

    對於從小劇場到大劇場,這種單向、類似達爾文進化論的調調,王嘉明不是很贊同,抗拒國內這種「大、小劇場」的分類,似乎傳達著某種優劣之分,或類別之分。自承「我是走一走,突然一抬頭,才發現,喔,這裡就是大劇場啊。既然進來了,就玩玩看。」依舊做自己想做的,說來似乎帶點戲謔、漫不經心,其實是他對大小製作一視同仁的態度,同樣都得認真、盡情地創作。

    文字|周伶芝
    第212期 / 2010年08月號
  • 編導王嘉明(左)與因熱愛美食、轉而投出餐飲業的大哥王嘉平(右),在自家開的義大利餐廳J-Ping Café聯手展廚藝。
    專題 「美食」與「劇場」的結構思考

    王嘉明與王嘉平,編導義大利廚房的幸福邂逅

    劇場導演王嘉明兄弟從還是小朋友的年代,就經常上館子見識大江南北而日本而西洋種種味覺風情。對義大利料理情有獨鍾的大哥王嘉平,精進美食功力後不但當上廚師,還開了台中知名的義大利餐廳J-Ping Caf;而王嘉明則是念研究所時開始「煮」出興味,還從中推演他的劇場結構思考!

    文字|朱安如
    第168期 / 2006年12月號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劇(曲)

    紙風車《哪吒鬧龍宮》 1月13、14日兩廳院藝文廣場免費觀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在藝術的產地,8位在地居民街訪(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很難,但我不是一個人

    吳思瑋與一切都有可能的「聲舞團」現地製作
  • 新銳藝評 Review

    難道只能苦守寒窯?

    評2022兩廳院藝術出走《我是天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