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吶喊竇娥》解構了關漢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躍式的拼貼,運用象徵和隱喻手法,對位出女性的內在心境。(林勝發 攝)
戲劇

竇娥,到底哪裡冤?

陸愛玲《吶喊竇娥》 注入當代女性觀點

《吶喊竇娥》賦予《竇娥冤》當代面貌和觀點,陸愛玲表示,與其說是改編,不如說是取材,全劇解構了關漢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躍式的拼貼,運用象徵和隱喻手法,對位出女性的內在心境。

《吶喊竇娥》賦予《竇娥冤》當代面貌和觀點,陸愛玲表示,與其說是改編,不如說是取材,全劇解構了關漢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躍式的拼貼,運用象徵和隱喻手法,對位出女性的內在心境。

北藝大戲劇系學期製作《吶喊竇娥》

11/2~3   7:30pm 

11/4      2:30pm 

11/9~10   7:30pm 

11/11      2:30pm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

INFO  02-28961000

元代劇作家關漢卿在《竇娥冤》中,通過竇娥這位孝順忠貞、剛強堅毅的女子,被封建政治、貪官污吏的不公不義所摧殘的悲劇,反映了元代社會的黑暗腐敗。如果故事移植到今日,當代竇娥的命運是否也會像戲裡那般逆來順受?如此荒謬的遭遇,是否其實只是改頭換面而仍然存在?世界的進步是否給女人更多的堅持與勇氣?因為身為現代女性的種種假設和提問,讓導演陸愛玲有了改編的念頭和想法,在新作《吶喊竇娥》中,她要讓觀眾重新思索:「竇娥,到底哪裡冤?」

取材《竇娥冤》,將主角心情具象化

「在關漢卿筆下,竇娥三歲死了娘,七歲被父親送給蔡婆,十幾歲嫁了蔡婆兒子,才掀蓋頭,就送他走,最後給人誣陷,替婆婆認罪,送上刑場斷頭,她的一生如同沒有自我的木偶,死亡臨頭,才真正把她敲醒。」陸愛玲說,竇娥生命中或許從沒有想過人生的大問題,直到面對死亡,才怵然驚覺:「我是誰?我的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我的生命怎麼會走到這裡來?」對陸愛玲而言,竇娥在法場臨刑前對生命的喟嘆,不只是對命運陰錯陽差、飛來橫禍的無奈,更是回首一生,青春無處揮霍的悵然;她叱天責地的控訴,不只是對含冤未伸,吏治壓迫的忿怒,也是對倫理道德,封建禮教加諸傳統女人宿命的強烈反抗。

《吶喊竇娥》賦予《竇娥冤》當代面貌和觀點,陸愛玲表示,與其說是改編,不如說是取材,全劇解構了關漢卿的文本,重新以跳躍式的拼貼,運用象徵和隱喻手法,對位出女性的內在心境。傳統戲曲只能通過唱來抒情悲嘆,現代劇場則提供具象化的可能,一如開場的〈夜逃〉,舞台上七位竇娥在不同區位奔跑,發出疑問:「我為何不逃?」陸愛玲說,逃離是虛境,心嚮往之,逃不了,是個現實,引發悲劇;沒有逃或決定不逃,是因為她沒有罪,等天地來洗刷清白,但心已經像七個竇娥逃走了,「沒有逃」和「逃不了」成了竇娥內在自我辯證。

「古今合一」是全劇的風格

表演形式上,演員將揉和京劇、歌仔戲身段和特技雜耍的技巧,把傳統戲曲的形體內化到表演中,唸白穿插韻文和口語,使得整體表演呈現東方文化底韻和情調。陸愛玲強調「古今合一」是全劇的風格,但並不是傳統和當代並置的一加一,而是希望找到精神的融合,「當代性是和當下觀眾產生共鳴,但共鳴不只是合諧,更是一種呼應。」

專欄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