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劇場快門
觀.舞
地點:雲門八里排練場 時間:一九九一年某日
-
這樣過日子
劉紹爐 在靜止裡流動
二○一○年,以嬰兒油舞蹈蜚聲國際的編舞家劉紹爐突然暈倒,此後他經歷了切除腦部惡性腫瘤的手術。但他卻驚人地讓身體回復到可以跳舞的狀態,同年十月,上台跳了四分多鐘的獨舞。這次他帶著我們理解他如何過生活時,身體好像又出現了無力的狀況,但在他的新作品《奇想河圳》中,「我還是會上台跳!」帶著笑容,他這樣說。 身體的狀況是一個謎團,但劉紹爐只是帶著笑容地以他「關注當下」的哲學,接受著每一個流過身體的狀態,然後按照醫學方面的建議,認真去復健、練習,讓自己能夠跳下去。即便是一場大病,眼前這位創作者不改他真誠面對身體、謙卑面對生命的態度。接著跳下去! 手術後的半年間,劉紹爐回到了他的老家竹東靜養,而直到今天這已經變成他現在的生活裡固定的行程。現在,他過生活的方式,時間表裡多了一個區塊,就是到故鄉竹東靜養的小屋待一待,而河圳、陂塘這些具體的場景也開始出現在他的作品呈現裡,這些改變是以病後那半年的休養為契機,讓他找到了安靜。他的生活,開始留下一段時間,固定地去造訪純粹的安靜。 小屋:安靜的當下 劉紹爐來到竹東的小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呢? 他說,這間位在修道院旁的小屋,提供給他的是安靜。比起台北的工作、排練和緊湊的時程,這裡他感覺到的是完全的安靜,安靜其實是滿溢的,劉紹爐的美學觀念最重要的就是關注當下,而在這一份安靜裡,當下的自己可以感受到平時被喧鬧遮蔽的,那些更高更偉大的力量。在安靜裡,在感受更偉大的力量裡,有時候有些念頭就發生了。可能去讀一本一直沒有好好讀的書,或者,他最常做的開車出去繞一繞,就在附近他成長的地方,那片有河圳、陂塘、哥哥的果園、和承載所有童年回憶的山坡。 老家:時間既存在又不存在 「就是這裡了,我小時候住的地方。」但我們只看到,眼前一片芭蕉、芒草和各種植物張揚地生長著的山坡,以及前邊掛著「水深勿近」的河圳欄杆。 「以前這裡是一個三合院,很多大陸來的精美的東西前面全部都是稻田以前我常常爬這棵龍眼樹,在樹上,往遠處看,可以看
-
幕後群像
沒有戲箱哪有戲?
舞台上演員唱念做打、演得讓觀眾動容喝采,但若沒有後台戲箱師傅的照管打理,也不會有台上光鮮亮麗的順暢演出!京劇裡頭有三大頭:劇務頭、場面(音樂)頭和戲箱頭,這三個帶頭者便能決定一齣戲的成敗。國光劇團的戲箱頭「六哥」邱毓訓說:「戲箱並不能因為不上台就不懂戲,他反而要比演員更懂戲,中國的戲箱培養過程跟演員一樣,都是從劇本、唱功開始學。」
-
藝@書
想聽古典音樂?踹共!
古典音樂的門檻總是高不可攀?看了再多的音樂入門書也摸不著頭緒?或許可來看看英國BBC型男主持人蓋瑞斯.馬隆這本《古典樂的不古典講堂》,透過作者的苦心「賣笑」,或可為你與古典樂搭起「友誼的橋梁」!
-
藝@CD
傳統曲調與異國元素的邂逅
客家山歌、台灣民謠、原民歌謠這些我們熟悉的曲調,如果用異國風的樂器或演唱風格來詮釋,會展現出怎樣的奇妙風景?透過這次介紹的三張專輯,我們可以看到音樂家的豐富創意,為傳統曲調打造出「舊酒裝新瓶」的聆賞經驗!
-
藝@電影
兩個世界 燃燒一樣的藝術熱情
雖然是文化差異甚大的地域,但我們都可以透過影像,看到他們對藝術投注的熊熊熱情:《芭蕾首步曲》展現美國青年芭蕾大賽背後小舞者追求夢想的努力,「阿拉伯影展」展演的少量阿拉伯電影製作,也讓人看到在神秘面紗之後,阿拉伯電影工作者的關注與創意。
-
藝@展覽
胡金銓的「武藝」 當代藝術「新傳」
今年適逢胡金銓八十歲冥誕,從去年開始,包括紐約、巴黎等地陸續舉辦胡金銓紀念影展活動,國家電影資料館擁有最完整豐富的胡金銓文物收藏,這次展出改以當代藝術結合文物再詮釋,除了呈現胡金銓的電影美學風格,並希望藉由胡氏美學的再造,象徵典範的傳衍。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Play.包浩斯」展覽
去年臺北藝術節舉辦了「與佛塞同步」新媒體藝術系列展覽,以多元媒材活潑生動地展示了歐洲 編舞大師威廉.佛塞對舞蹈的深層哲思。今年,臺北藝術節再接再厲,邀請德國德劭包浩斯基金會特別為台灣的觀眾打造了「Play.包浩斯」動態裝置展。表演 藝術展覽已經成為臺北藝術節最鮮明獨特的標幟了。 廿世紀初的現代舞思潮,尚在擺脫芭蕾說故事的起步階段,而向來崇尚理性思考的德國,則「不把人當人看」,深入探索人體及動作單純作為幾何構圖、造型、力量的運作等等,來開創美學的可能性。 「Play.包浩斯」將以各種互動裝置與表演,文獻和訪問影片,展現德國包浩斯自一九二○年代以來,對舞蹈、建築、設計等多方跨界溝通的思維和發展,再現包浩斯顛覆傳統的現代主義精神。 整個展覽的設計,恐怕連坐飛機到德國都看不到的。所以必看、必看。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頑童與魔法》
身為摸琴摸了一輩子、一生花費許多時間關在琴房練功的鋼琴家,對我而言只要一提到拉威爾,馬上映入腦海的是那閃亮亮的《水之嬉戲》、或是精巧堆疊的 《波麗露》,不論是鋼琴或管絃樂曲,都充滿了細膩且豐富、令人目眩神迷的華麗聲響,彷彿在聲音這單純的點上進行著無止盡的拓荒之旅。 於 是當我的好友告訴我她要演出拉威爾的歌劇《頑童與魔法》時,我必須承認當下是有些難以想像的!對器樂家而言,我們真覺得拉威爾音樂中的元素已經夠多夠滿 了,如果還要再加上語言的演繹,況且還是一齣故事充滿想像力、人物角色也如此豐富的劇作,這下當場令我的好奇心升到了最高點! 二○一二年這檔《頑童與魔法》在國內並非首次搬上舞台,但這回請到了法國導演來親臨執導,再加上所有演出人員皆為目前樂壇上首屈一指的一流演唱家,讓我超級期待能夠聆賞原汁原味的法國風,讓我們心愛的拉威爾再現他的音樂魔法,迷惑全台樂迷的心。
-
企畫特輯 Special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曾繁城 深耕台灣的文化心靈
凡事喜歡深耕,不喜歡火花短暫式的活動,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就是以這種穩定的心性來經營基金會的業務。回顧基金會的工作目標,不論是「台積心築藝術季」、「人才培育」、「藝文推廣」、「社區營造」都已累積十年成效。曾繁城說:「到底這樣的累積有多少成績我不知道,但是身為企業,就要成為企業公民的模範為期許,長期致力參與各項教育文化及社會公益活動,回饋社會。」
-
藝號人物 People
取材多元親民 筆法奇幻令人目眩
希梅芬尼鄙棄傳統的直線式敘述,而以史詩式的敘事手法,巧妙地編結文字,將許多不相干的人事物串聯起來,亦常借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寓言、神話或童話,渲染題材,使現實與夢境交錯,營造蒙太奇的效果,超現實的情境,讓故事處處是撲朔迷離的轉折與出乎意料的驚奇。
-
特別企畫 Feature Laugh、Laugh、Laugh
喜劇 不只笑笑而已
喜劇,是用不正經的態度,面對不能碰觸的議題 喜劇,是穿透現實的手段,映照世界的荒謬怪誕 喜劇,讓人發笑,誰不愛笑? 然而,當喜劇不只是喜劇;笑,也不只是笑而已 在笑裡,我們不受理性約束,大膽解放與挑釁,百無禁忌 在笑裡,我們擁有犯規特權,瘋狂諧擬和嘲諷,顛覆日常 笑表示還清醒、臉皮還在;笑展現自我意志,堅定而強大 今年臺北藝術節以喜劇為題, 從義大利即興喜劇、日本傳統落語、美式脫口秀、台式廣播劇,到黑色幽默、荒謬劇, 展現出各地文化的不同喜劇型態 且讓我們一同探索笑的藝術,笑看人生百態,發現喜劇的力量
-
演出評論 Review
多重的時間與缺席的空間
結尾,舞者舉著一塊塊不規則的鏡子,讓觀眾透過鏡子看見自己在現場被切割成碎片的樣子,於是舞蹈的主題從歷史和時間,轉換為現場和空間。我們知道,整支舞蹈皆因中山堂光復廳這處空間而起,所以談論空間不但沒有離題,反而是回歸正題,不過未免也回得太晚了。
-
焦點專題 Focus
歌仔戲音樂新紀元
從外台到內台,十幾年來的新編歌仔戲,帶起了伴奏音樂的創新潮流。 雜綴體特有的包容性,讓貌似傳統的歌仔戲緊跟時代的腳步。 十年前, 誰能想到歌謠、科儀、原住民、台語抒情、印度音樂 都能融進歌仔曲調中而不扞格? 誰又能知道歌仔戲也能加上電音爵士, 甚至像西洋歌劇般重唱與輪唱? 這些歌仔音樂背後的作曲家是誰? 他們又有什麼本領,讓歌仔戲音樂跳脫廣播、電視、邁向精緻的新紀元?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一睡兩百年,浪漫已過時?
霍夫曼創作於一八○八年的「浪漫歌劇」《不死之飲》,在完成後兩百零四年的今天才有機會首演,由德國艾佛市的艾佛劇院於四月底製作演出。在這齣以波斯為背景的歌劇製作中,的確呈現了「異國風情」與「童話性」的「浪漫」元素;劇作者馮.索登也借劇中人之口呼應十九世紀初打破舊世界階級區別的「自由、平等、博愛」理念,但當劇作家「藝外」的意圖不能被理解,而配樂又不夠劃時代時,一部作品就會顯得漫無目的。
-
音樂新訊
管風琴天才黑爾 首度訪台展現超技魅力
從小以「神童」之姿嶄露頭角,德國管風琴演奏家菲利克斯.黑爾(Felix Hell)可說是名符其實的「天才」。七歲開始學習鋼琴,隔年轉學管風琴後便發行了第一張錄音專輯。九歲展開演奏生涯,足跡已遍及歐亞美洲各個國家。在多年的學習下,他不僅成為知名音樂學院寇蒂斯音樂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管風琴畢業生,更獲得他的老師約翰.偉佛(Dr. J. Weaver)及美國管風琴演奏家協會(AGO)主席Frederick Swann一致讚譽他為「近代最具名氣的管風琴奇才」。 演奏之外,他更深入研究許多音樂家的作品,他曾分三輪演出彈奏巴赫全套作品,每輪演出大約廿小時,共演奏將近兩百五十首樂曲,此舉讓黑爾獲得全球樂評聽眾的矚目,當年他才廿一歲。除了年輕之外,黑爾目前所發行過的八張錄音,已準確地涵蓋五個世紀的管風琴作品。如此的成就也讓《美國管風琴家》The American Organist雜誌稱許地表示:「他開創的許多新紀錄,為管風琴演奏界注入了新的力量。」首度來台,安排的曲目從巴赫經典管風琴曲到法國浪漫作曲家的作品,現年廿七歲的黑爾,在舞台上散發的將是他年經的活力及超技的演奏能力。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喜劇,現實的逃脫術
關於喜劇,古今中外都有不同的詮釋和定義,莫衷一是。其中,我最喜歡美國電影導演伍迪.艾倫的說法:「什麼是喜劇,就是退一步去看痛苦。所謂的喜劇,就是悲劇加上時間。」 就喜劇的沿革來看,從古希臘喜劇作家亞里斯多芬尼茲,十六、七世紀英國的莎士比亞、法國的莫里哀,十八世紀歐洲啟蒙運動時期喜劇代表:義大利藝術喜劇的高多尼和法國的博馬榭,十九世紀俄國的果戈里到廿世紀的尤涅斯柯,幾乎所有傑出的喜劇,無不建立在現實的悲劇性上。然而,喜劇不只是模仿現實,而是透過現實的超越、反轉、變形和顛覆,引人發笑,讓眼前的悲慘輕盈起來。喜劇,就像是現實的逃脫術;笑,讓我們從痛苦中解脫,輕盈,因為它走過了重。 喜劇的生成和發展,和特定的文化背景與民族性格息息相關,不同的國家和時代都有專屬的喜劇類型。例如英式喜劇是一種冷調幽默,借重語言的優雅機智,運用一詞多義,一語雙關來諷刺挪揄。法式喜劇則是以機智凌厲作為社會、政治及個人批評的利器,法式幽默機靈敏捷、短小精悍、一針見血,笑的目的是為了回頭面對、思考身處的社會環境。德國人向來以嚴肅和理性著稱,德式喜劇以臉部表情、肢體動作或情境下的荒謬傳達笑料,雖然沒有直接反映在文本上,但喜劇的顛覆能量卻轉換形式繼續存在。日本人在拘謹的社會氛圍下,反而發展出極端的搞笑文化,解放壓抑的民族性格。港式喜劇承襲了英式喜劇的傳統,透過殖民的文化統治與轉化,再加上對現實的無奈與逃避的阿Q精神,創造出獨特的娛樂產業。台式喜劇則混雜融合了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反映多元族群的審美經驗。今年臺北藝術節以喜劇為題,呈現喜劇的各種型態和面貌,本月專題將帶你走進喜劇的殿堂,窺探笑的藝術。 源自於本土的歌仔戲,長期以來隨著大環境的變遷,而不斷成長,為了因應不同的場域演出需求,在不同時期,都有新曲調的加入。早年由民間戲班土法煉鋼,以「安歌」為主的歌仔戲音樂,在上世紀末與對岸的戲曲界交流後,才正式有了「音樂設計」的專業分工。近十幾年來,為新編劇目創新曲調的工作,不曾間斷。有些吸收自其他劇種或表演藝術,有些則是新編,長期下來,累積了一批新創曲調。去年首演的《安平追想曲》,音樂設計周以謙融合舊調新腔,以本土歌劇的手法,開展出「歌仔新調」的格局,清晰刻劃出新世紀以來,台灣歌仔戲音樂迥異於大陸薌劇的身影,也呼應了近年新興實驗劇場歌仔戲的開創精神,堪稱是歌仔戲
-
專欄 Columns
散步
如果說一個人,在靈修的路上沒有迷過路,那大概很難,沒有遇過很多好老師,這也難說,有的時候自己就是老師,每人資質、悟性不同,不過人生的大方向還是最最重要的。就是方向搞不清楚,所以個人也好,社會也好,就暫時迷路了,我,我說的我,就是我,就是你認識的那個我,現在有點迷路了,別理我,別煩我,只要關心我就行了,我自己會好
-
專欄 Columns
無動不舞的隨想
這時,心隨著眼光的轉移,時起彼落地舞動著。隱性的動作伴隨著顯性的變化,有速度、有方向、有綜觀、有微觀、有節奏、有旋律,自若地跳躍於有形和無形的空間之中。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只有在屋子裡電風扇擺頭間所流逝的時光。
-
專欄 Columns
外公的吉他與我的鋼琴
經過那麼些年的老歌伴唱,我終於了解我的外公有多厲害,不管我彈什麼歌,大家唱什麼調,他老人家總是能輕輕鬆鬆地跟著音樂,讓他絕佳的音感和音樂直覺帶領他的手指,從不彈錯一個音。這時我發現,我之前對他這種「不會看譜就不會成功」的想法簡直就是大錯特錯。因為,不管何時,只要有人點了歌,他都能立即伴唱,不像我,總是要等到我找到譜才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