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2012表演藝術回顧
文建會升格文化部 精采政策萬眾期待 中國牽制亞洲表演市場 台灣多元自由抵擋邊緣命運 樂團紛紛出國巡演 挑戰他國音樂市場 跨國製作蔚為風潮 生命與文化的激盪 台灣新曲輩出 文化積累更進一步 國內原創劇作搬演頻繁 「市場」尚未成氣候 歌仔戲綻放新風貌 可塑性高亮點不斷 產業想像下的文創園區ROT 逐漸喪失的藝術活力 小劇場再起身體訓練風 打造表演基底深化劇場美學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簡莉穎 風格迥異題材多元 質量俱佳潛力無窮 孫尚綺 凝聚歐陸舞壇目光 建構舞蹈演出新「視」界 曾宇謙 備受國際大賽肯定 樂壇縱橫前途燦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一:文建會升格文化部
部長魅力媒體難擋 精采政策萬眾期待
去年的五二○,文建會正式升格文化部,也標舉了台灣文化發展的嶄新里程碑。出任部長的龍應台挾原本作家身分的高知名度,讓文化部的媒體曝光值也創新高,但如何將外界的支持力,轉化為整合政府內部資源與對外推動政策的力量,過去七個月不斷考驗著龍應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二:中國崛起,台灣藝術市場被邊緣化?
多元與自由 讓台灣迎接多樣可能
去年有不少國際團隊的訪台演出,因取消中國的巡演也連帶取消台灣行程,也讓人憂慮在中國表演藝術市場日趨龐大的趨勢下,台灣是否會被邊緣化?這種憂慮固非杞人憂天,但以現階段中國市場多邀請名牌大團演出,相較於台灣的多元性與創作自由度,台灣仍能創作多樣的可能性,引領市場趨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三:兩岸三地劇場交流的新局面
從單向輸出到理解合作 鋪展華文劇場未來格局
去年兩岸三地的劇場交流分外熱鬧,可謂盛況空前,也讓人看到未來合作的可能。本地劇場人看到的是中國的「市場」,中國劇場人看到的是台灣的「創意」,若能以台灣小劇場作為原創研發中心、中國提供製作資源與市場條件,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從交流、認知、理解到合作,將可締造華文戲劇市場的新格局。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四:各家公立樂團紛紛出國巡演
挑戰他國音樂市場 交流外展現台灣文化
去年各公家樂團幾乎都有出國巡演行程,或訪亞洲鄰近國度,或訪歐洲西方國家,熱絡非常。揮別早年出國巡演以文化交流為重的年代,去年從北市交、北市國到NSO,一致強調,出國巡迴的場次是售票演出或領有演出費,是直接面對樂迷的選擇和市場的考驗,不再流於過往的受邀交流或是自辦形式。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五:跨國製作蔚為風潮
生命與文化的激盪 一場關於「編織」的旅程
跨國製作早有前例,今年則在舞蹈與劇場領域都呈現了新面貌,甚至在國際性藝術節之外,民間舞團與校園都出現了跨國製作的演出。儘管不同的製作有著不一樣的行事作風,很難以「跨國製作」一概而論;但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提到了「聆聽」、「主動回饋」、「不預設立場」的創作立場,也讓台灣教育下習慣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演員/舞者更願意自我挑戰,也更能理解他人的不同。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六:台灣新曲輩出
音樂創作成果豐碩 文化積累更進一步
細數去年台灣與音樂創作相關的作品數量、內涵類型、競賽交流等活動,讓人驚喜於成果的豐碩、創作力的旺盛迸發!除了各公立樂團等單位的新曲委創或徵選成績斐然,在民間有「廣藝靚樂」計畫的熱鬧展開,還有台灣作曲家在國際大賽得獎、第一屆「台北國際現代音樂節」的舉辦等等,都讓人對台灣音樂創作的未來欣喜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七:國內原創劇作搬演頻繁,文本當道?
能否搬演靠獎助? 「市場」尚未成氣候
去年的劇場演出中,可以看到許多國內劇作家的名字,這是否象徵了國內劇作家愈來愈受重視?但就整體演出量增多的生態來看,或許只是相對性的數字增加,而非真實的比例增高。今年新生代劇作家被搬演的多是舊作,有新作發表的多是資深劇作家,所以創作的續航力是否足夠,相關「市場」機制能否建立,在在攸關劇作家未來能否占有舞台一席之地的可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八:歌仔戲綻放新風貌
新篇簇美、舊章韻豐 可塑性高亮點不斷
歌仔戲今年的創作成果豐碩,如《安平追想曲》、《Mackie 踹共沒?》、《燕歌行》等皆以優秀文本、傑出製作贏得口碑,在同年度的戲曲演出光譜中,歌仔戲因其親民、不拘程式而有更高可塑性可被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九:文化創意園區持續發展ROT
產業想像下的園區經營 逐漸喪失的藝術活力
跟隨台北華山的ROT模式,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也在去年底在新團隊的經營下重新開張;而台北市的松山文創園區自去年起到今年,也成為許多表演團隊與策展單位的場地選擇。「文創園區」概念的形塑,無非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想像下,對老空間的再生運用,而其中原本可以提供藝術實驗的場域特性,卻也在這樣的空間規馴化下,漸失活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十:小劇場再起身體訓練風
打造表演基底 深化劇場美學
從今年小劇場界的「身體自訓」現象,推論小劇場的身體表演體系再受重視是失之草率的,但從這兩個案例看來,新的劇團「身體自訓」反映出新世紀表演訓練的特色:一採取集體方式,代替個人英雄領導;二對各種表演體系的兼容,並不定於一尊;對寫實表演體系也不再抱持對立的態度。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簡莉穎 風格迥異題材多元 質量俱佳潛力無窮
簡莉穎快速崛起的名氣和製造的話題,尤其作品產量之豐富,水準之整齊,實在是近十年少見。儘管「代表作」尚未出現,卻可以期待,下一個十年,她將會成為台灣具分量的劇作家。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孫尚綺 凝聚歐陸舞壇目光 建構舞蹈演出新「視」界
台灣製造、歐陸茁壯,青年編舞家孫尚綺以《早餐時刻》為台灣舞蹈影像劇場植入全新品種。這位敢冒險、敢實驗的編舞家,值得五顆星期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PAR People of the year 2012
曾宇謙 備受國際大賽肯定 樂壇縱橫前途燦亮
如果說他是個天才,也是個下足功夫的天才!以目前的成績,尚不足以形容這位成長中的年輕人。請注意這個名字,他將以黑馬之姿,再度竄出你我的想像!
-
演出評論 Review
航向未來的史詩
戲裡帶我們回到電影剛發明的默片時期,電影還沒發展成熟,還不是工業,而是一個新奇的玩具,一場大家可以一起玩的遊戲,碎紙片就可以製造出漫天風雪,牽一根線拉動衣角就可以表現迎風獨行,假鳥假得不得了還是天地一沙鷗。一切都很假,卻顯得那麼真,因為他們認真,他們天真,天真到相信唯有藝術可以用科技的美好戰勝科技的醜惡,所以抵抗戰爭最好的辦法就是繼續創作。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德國鋼琴家
史岱費爾德 深思人生的「德式浪漫」
被譽為「鋼琴貴公子」的德國鋼琴家馬丁.史岱費爾德自獲得萊比錫巴赫國際大賽首獎,一直備受世人矚目。十年來他錄製的十二張專輯,幾乎清一色是德奧系作曲家的作品,專注於此的他,對生命真諦不停反覆思考詰問,對作品內涵不斷琢磨推敲,堪稱體現了「德式浪漫」的深刻精神。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不可小覷的舞蹈影像新勢力
由香港城市當代舞團舉辦的「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是華人地區第一個國際舞蹈影像節,到去年已經舉辦至第五屆,並在去年十二月初隨「香港週」來台展演放映。該節活動分國際影片邀演、本地與國際創作者的委約創作、一分鐘跳格競賽三大項目,而透過後兩者,也鼓勵了許多創作者投身舞蹈影像領域,讓更多午到作品被世人看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兩岸崑聲啼不盡 清曲已過萬重山
自一九九二年首度蒞台演出,上海崑劇團廿年間多次造訪,掀起台灣崑劇熱迄今不歇。當年崑劇在中國瀕臨式微,卻在台灣找回觀眾的支持,也重振劇種的信心,並重新在中國發光發熱上海崑劇團訪台的廿周年,標誌了這個古老劇種在當代重生與傳承的傳奇。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環保之後 二胡不再蒼涼?
基於「合奏」需要改變胡琴的音色、音量,基於「環保」必須改用PET膜,看來皆有其需要,但是當結果是「音質純淨度提高」、「音色個性也減弱了」,「然用在合奏中,這種特點,使其群體的音色易於控制和統一」,這就得多加考慮了,因為它更動了原本與胡琴音色個性合一的情緒感受,減低它的憂鬱悲怨,代之以全然相反的明亮純淨。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緬懷台灣國樂教父──董榕森
國樂名曲《陽明春曉》的作曲家董榕森,多年來在台灣國樂創作及國樂教育上著力甚深,貢獻有目共睹;即使在中風後身體右邊無力活動,仍堅持學習左手寫字,持續創作不輟,並以「奕宣」之名持續發表。惜去年十一月卅日,董榕森先生因肺部腫瘤而辭世,享年八十歲。本刊特邀與董榕森先生有多年師生情誼的資深國樂指揮蘇文慶,以此文追憶並悼念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