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臺灣戲曲藝術節:臺灣豫劇團2025年武俠大戲《錦衣》
2025/5/3~4 14:30
台北 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2025/5/24~25 14: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2025/6/7~8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臺灣豫劇團於2023年推出70周年團慶大戲《鏢客》,借用鏢局廣納與聚集各方人才的形象,既暗喻又明示了臺灣豫劇團這70年來的景況,以及劇團、豫劇本身的豪爽氣質;同時,也在慶祝創團70周年的歡快裡,開啟了編劇劉建幗建構的「武俠世界」。在《鏢客》劇末,採取了戲曲、乃至於現代劇場少見的「預告片」形式,提示了劇中人物駱成有即將開展的新情節,於是《鏢客》的故事結束,但這個武俠世界並未落幕。
只是,距離預告將近兩年後的2025年,臺灣豫劇團才終於推出了《錦衣》,作為這個系列的續集。

建構武俠世界觀 讓每位演員都被看見
從《鏢客》到《錦衣》,從月無雙到駱成,是編劇劉建幗在初始創作時就設想好的架構,同時也是當代戲曲少見的敘事模式。
相較於傳統戲曲在發展過程中曾有的「連台本戲」(註),《鏢客》與《錦衣》更接近於漫威(Marvel)電影的框架,也就是擁有一個世界觀,以及相對主要的情節發展,但每個人物都有可能再發展出獨立篇章,並與主線情節環環相扣,建構成更龐大的敘事宇宙。這樣的創作思考,不只來自於編劇自身的奇思妙想,以及對於「武俠」創作的某種嚮往,其實更想讓臺灣豫劇團的每位演員都因為劇中人物而被看見。
同時,這也重新回應了劇場生態,並無法快速地生產出所有續集作品,因此《鏢客》與《錦衣》雖有前後集關係,卻不會彼此干擾、或是非得兩集接續欣賞。劉建幗表示:「雖然是一部曲、二部曲,可是關於一部曲的故事其實說完了,《鏢客》最後的危機已被解決了,這些人又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有了自己的人生。所以沒有看過第一集的人,也可以看第二集。」她笑說,這除了是針對「擴展觀眾群」的考量,也是自己並不希望看完一齣戲後,才發現故事沒有講完,「我自己看戲也不喜歡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故事講講講,結果還有下集,我並不知道。」因此《鏢客》與《錦衣》都獨立存在,但也在初始就標示了接續關係。
劉建幗表示,像《鏢客》到《錦衣》這樣的創作方式,也與單一作品有很大差異,她先從建立世界觀開始,然後依據個別人物的設定進而去發展情節線。「搞死人了。」劉建幗自嘲地說,不過也有鑑於她之前曾在奇巧劇團創作《二郎哮天》這個以電玩遊戲「二周目」為概念,創造出楊戩/神之卷和哮天犬/犬之卷兩個視角/篇章的劇場形式,也反映到這次的創作裡,更能掌握每個環節。

打破復仇的二元思考 發展武俠裡的暗黑元素
雖然《錦衣》延續著《鏢客》的故事,但相較於《鏢客》在團慶思維下而相對歡樂、喜慶,以「復仇」為主題的《錦衣》則往黑暗面探索。
劉建幗認為,《鏢客》比較像是「向外」召集,「就是我一路上蒐集各路英雄好漢,然後大家一起衝啊!我們不怕!」所以充滿正向的氛圍;而《錦衣》則是「向內」探索到「個人」,「這個人背負了過去一些很沉重的東西,導致了他去做這些事情,可是他又不斷糾結。」因此更為幽微,甚至帶了點暗黑。
建構武俠世界,不只是呼應著豫劇的氣質,以及導演殷青群極為擅長的武戲橋段,讓整個豫劇團能夠發揮不同世代各自擁有的特色與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劉建幗希望去拿捏武俠故事擁有的通俗性,並重寫「復仇」這類情節被刻板印象限制住的發展方式。傳統戲曲、小說、連續劇常有的復仇情節,多半是復仇成功,或是面對過去後的雲淡風輕,但劉建幗則想在《錦衣》裡打破這樣的二元思維——其中也包含對善惡的思考。
《錦衣》的另一個特色,除了飾演駱成的劉建華表現出複雜且糾結的情感面向外,《鏢客》的主角月無雙戲分雖然減少,但飾演月無雙的蕭揚玲則將反串另一個男性角色現身,並且相較於過去較多反串文弱男性,這次將以帥氣、颯爽的俠客登場,再次打破過去的扮演方式。
新篇章即將開啟,《錦衣》從歡快寫入幽暗,帶領觀眾踏入不同面向的武俠世界。
註:近似連續劇,多取材自歷史演義、小說,分多場次、多日接續演出,每次只演其中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