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陀版的《三個傻瓜》跨越時空、加入亞洲多元文化風格,以我們熟悉的本土語言,打造成活潑輕快的音樂劇。(果陀劇場 提供)
戲劇 從印度電影到台灣舞台

音樂劇《三個傻瓜》 亞洲風與台味打造在地共感

果陀劇場音樂劇《三個傻瓜》

2025/5/2~3  19:30

2025/5/3~4  14:30

2025/5/9~10  19:30

2025/5/10~11  14:30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城市舞台

2025/5/17  19:30

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

2025/5/30  14:30、19:30

高雄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2025/6/14  19:30

2025/6/15  14: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在台灣成長的你我,相信對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體制都有所感觸,而多數人對這部2010年台灣上映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應該也不陌生。在果陀劇場歷時多年的努力下,成為這部改變人生的寶萊塢喜劇神作的首個海外IP授權團隊。果陀的搬演跨越時空、加入亞洲多元文化風格,以我們熟悉的本土語言,打造成活潑輕快的音樂劇,將由導演梁志民帶領實力堅強的演員與製作團隊,從5月起至6月於北、中、南巡演。這是一部必須重溫的感動故事,唯有選擇心之所向,才能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改編的精髓,是融會貫通後的詮釋

對梁志民來說,不管是從文本選擇的角度、或是喜劇編寫成音樂劇,原著必定要具備某些必備要素。首要條件,人物角色須存在著音樂性,也就關係到改編後「這些角色怎麼唱、用什麼唱、為什麼唱。」等重點,進而賦予角色本身存在某種節奏及韻律感。再者,劇本的戲劇性、轉折設定等都是考慮的重點,而取用素材、各種場面及音樂調度,透過導演在腦海裡的反覆推敲、反覆修整,過程點點滴滴的淬煉,塑造出融會貫通後的詮釋,也成就出獨具匠心的果陀風格。

這次,時空背景不特意設定城市地點、也不複製電影場景。「但一看都會知道這發生在亞洲的某一個地方,所以戲裡的語言出現普通話、閩南語、英文,有一點點像新加坡、或是檳城這樣的一個城市,華人很多……然後以說華語、英語為主的地方,但文化背景很多元……」梁志民補充。考量本土性及在地情感連結的共鳴,原本貫穿電影的原本台詞「All is well」,在梁志民反覆思索後決定改以「Be water, my friend」(放輕鬆一點,像水一樣)取代:「事實上,這句話來自於李小龍,也就是說,水可以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它可以非常柔軟,也可以穿透堅石。我希望將這種東方式的哲學,融合印度的樂觀思考,使這些特質能夠充分發揮於我們所塑造的舞台。」

李霈瑜(大霈)在《三個傻瓜》擔綱演出。(果陀劇場 提供)

音樂風格多元,開啟聽覺畫面

為了創造豐富的想像,混合多種文化及語言,整體創作色彩以泛亞洲為基礎,梁志民更希望透過音樂勾勒聽覺畫面,舉例來說:「你可以聽到亞洲不同國家的民族樂器混聲,包括日本太鼓、中國箏、鑼鼓點……」且下半場一開始,在一段關於天使與魔鬼的鬥爭中,展現著足以堪稱本劇音樂的代表作品,他補充:「為了向印度寶萊塢歌樂致敬,這一段音樂以印度風格呈現,更加入印度塔布拉鼓、西塔琴作為搭配。」透過多重風格的混搭,為觀眾的聽覺尺度開展出多層次的趣味性,也顯示導演對台灣聽眾的音樂聆賞慣性及感知有著高度掌握。

音樂劇中,音樂通常是主導戲劇氛圍的關鍵,更作為彰顯角色特質的推進器,既突現性格、也強化娛樂性。有時候,在角色與音樂的完美搭配下,可以發揮台式本土的「笑果」,例如劇中唯一與三個傻瓜不合的角色,分派給演員陳大天詮釋,而他需要發揮的肢體與音樂特色,則透過傳統戲劇丑角的身段、及具有輕快明亮的Beatbox來建構性格。更精采的是,整齣音樂劇的高潮是在暴風雨夜的場景,除了生小孩的劇情橋段展現視覺感外、更讓聽覺張力立體化,導演特意找了主修聲樂的演員張郁婕,「要讓她發揮生產時才會有高音,而透過這些日常生活元素的結合,讓大家不會覺得很突兀。」音樂劇讓生小孩也可以很音樂、很有韻律感,完全打破我們對於生活聽覺場景的刻板印象。全劇創作了至少22首歌曲,音樂密度相當高外,也調配出與戲劇間的黃金比例。

劇本場景創造非寫實維度

梁志民觀察到,音樂劇有的時候跟電影有點像,電影裡的蒙太奇手法,舞台上亦可發揮,例如舞台可同時利用場景或肢體,描述情感關係的轉換,勾勒出至少2至3種劇情變化。他認為:「音樂劇的魅力,在於可以透過音樂、畫面在舞台上完成故事。」劇中創造出許多非寫實場景,表現著角色的內心世界,意識狀態具體顯現。第一幕開始,燈光設計將舞台幻化成一格格的棋盤,每個角色像傀儡般,規規矩矩地站在格子中,為整部音樂劇文本主軸定調,也呼應原著電影對於印度填鴨式教育體制的諷刺,隨著音樂歌舞堆疊張力,每個人用肢體鋪敘出被體制捆綁、窒息難耐的低氣壓,而人稱「病毒」的院長進場,站在高台俯視,集權式地操控著如同傀儡般的學生……另外,利用非寫實場景刻劃角色內心世界,還有戲中三個傻瓜去應徵工作的段落,舞台設計將場景處理成像是面臨地獄的審判,而面試官高高在上,一一細數著角色過去的案底,在下面等待面試的人則焦慮滿面,肅殺氣氛,如同待宰羔羊。

果陀劇場所創作的作品,都具有一種共通特性——透視人心、發人深省,並貼近日常生活議題,對從事藝術、教育的人來講都具有啟發性。梁志民表示,當他看過電影後,雖然知道這個劇本是虛構的,但卻也樂於接受,並跟所有演員叮嚀,要演出這個作品必須得當作真實事件去揣摩,如此一來,能感動到自己、也能觸動到觀眾。果陀劇場的《三個傻瓜》在原著的基礎上,譜寫出本土創意,讓劇場變成一個實現夢想、歡樂的空間,更提供觀眾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PAR廣告買二送一廣告圖片
本篇文章開放閱覽時間為 2025/04/21 ~ 2025/07/21
Authors
作者
數位全閱覽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