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海港城市藝文美景 誰「人」來繪就?
曾幾何時,高雄這個工業之城、港口之都已染上濃郁的藝文氣息,勞動階層為主的人力多了餘裕和機會走進劇場聆賞表演藝術,隨著大東、岡山、衛武營等表演場館陸續修整或落成啟用,愈來愈多表演湧入高雄,高雄是否將變身為一座藝文之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規劇場空間之一
高雄表演藝術起步的見證者──高雄文化中心至德堂
成立迄今卅年的高雄文化中心,是許多演出進到高雄的唯一選擇,它也見證了高雄在地表演團隊的崛起和進步。而在新場館陸續出現的未來,它會走出一條新的路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正規劇場空間之二
藝文熱氣球,帶領觀眾飛向天際──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開幕迄今不到三個月的鳳山大東文化藝術中心,是高雄地區最新的藝術場館,自許的定位不僅止於地方性藝文場所,更希望成為國際性的中型表演場館。而因應鳳山民眾長期欣賞傳統戲曲習慣,更將歌仔戲和親子劇種作為重點經營的節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廟口戲求生存 公演戲求創新
相較於北台灣外台戲班的逐漸減少,南台灣因為廟埕空間與信仰習俗保有傳統格局,也讓外台戲班的生機仍然蓬勃,而且因為政府介入的匯演或公演,也讓歌仔戲班紛紛走入「文藝復興」時代,如高雄的代表性戲班明華園天字團、春美歌劇團、尚和歌劇團,在擁有優秀演員與創新能力的優勢下,打造更多的可能。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再利用之一
文創園區的南部代表案例──駁二藝術特區
當年意外被挖掘出來的駁二特區,從一群藝文人士的啟動,引進表演與視覺藝術,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以設計、動畫、塗鴉、公共藝術造景為主的文創園區,加上每年夏秋時節的「正港小劇展」,也為高雄打造了色彩鮮豔的藝術風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空間再利用之二
深刻扎根栽植文化綠意──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
全國表演藝術人士都在引頸期待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是南部有史以來最大型的文化建設工程。從一方國防部營區到未來的「衛武營兩廳院」,籌備處一步步扎根奠基,除了硬體建設,也積極培養觀眾、扶植團隊,為日後的文化綠意鋪設沃土。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有了空間,在地團隊也有了希望?!
已經或即將有這麼多場館開始營運的高雄,感覺充滿希望的高雄,難道不能也全台獨家率先創新更具體養成團體的決策?發揮龍頭作用將資源聚攏,召集團隊給與中長程計畫的建議,以打破長期以來各團體或單位各做各的習慣?若是如此,那麼藝術家們會感到多麼幸福,出走的應該包包收一收也會想回家了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在地人帶路 品味玩藝好空間
外來的旅人,要怎麼體驗高雄的藝文氣息?我們訪問了多位在地團隊的領導人,請他們帶路,推薦他們心中的「玩藝好去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穿梭歷史與當代 尋索多元藝術體驗
除了正規表演空間,高雄也有饒富特色的獨立展演空間,為這座港城開展另類的藝文風景,如近十年來撐起高雄獨立展演半邊天的「豆皮文藝咖啡館」、前身為餐飲空間的「搗蛋藝術基地」、透過音樂來與人溝通的「子宮藝文」、老建築活用的「打狗港都文化藝術倉庫」讓在地觀眾的藝術體驗,更添多元繽紛。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憶廿世紀的典範歌者——費雪狄斯考
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獨唱音樂會,係以歌者為中心,選曲主要為了一展歌喉,不同於此,費雪狄斯考在安排他的音樂會時,匠心獨具,以作曲家為主,安排一組組的歌曲,他更是第一位在音樂會中,將聯篇歌曲不間斷地完整演唱的歌者。他不僅唱德語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如舒伯特、舒曼等人的作品,也發掘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人較不為人知的藝術歌曲。諸此種種,以一人之力,費雪狄斯考讓愛樂者得以一覽作曲家精心寫作的藝術歌曲全貌,擴大了古典音樂欣賞曲目的深度與廣度。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時尚劇壇 「台」風正盛
第三屆的上海戲劇谷「壹戲劇大賞」,於四月底揭曉並頒獎,這次的火紅重點當然是獲得「年度大戲」及「年度最佳製作人」的《媽媽咪呀》中文版。這次台灣相關的製作入圍甚多,最後成果也十分豐碩,戲王戲后均是台灣演員奪得,其中獲頒最佳男主角獎的金士傑,也同時獲得官辦的「白玉蘭」表演獎,可謂雙喜臨門。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原來,我們都寂寞
由知名影星凱特.布蘭琪與其夫婿、劇作家安德魯.烏普頓聯合擔任藝術總監的「雪梨劇場」(Sydney Theatre Company),四月中下旬帶著由布蘭琪主演的製作《大與小》Big and Small巡演到倫敦。布蘭琪演出纖細敏感又寂寞的主角蘿特,在劇情的十個段落中,如同旁觀者一般,觀看社會裡每個人的渺小與憂愁。
-
藝視窗 News
國家兩廳院製作、鄭宗龍編創 《在路上》拿下台新藝術百萬大獎
【台灣】 國家兩廳院製作、鄭宗龍編創 《在路上》拿下台新藝術百萬大獎 台灣當代藝術大獎「台新藝術獎」今年為第十屆,本屆百萬藝術大獎得主已揭曉,年度表演藝術獎由兩廳院製作、鄭宗龍編創的《在路上》獲得。評審認為,此作呈現出前所未見的現代感和劇場氛圍,巧妙將東方廟會或民間俗藝動作更細微化、精緻化乃至於藝術化,創造出鮮活靈跳的新世代舞蹈語彙;舞蹈空間運用亦佳,而服裝設計融入古典元素如墨汁和朱砂,在舞者移動時,這些元素在衣服留下的時間感,是充滿想像力的譬喻,也貼近舞作的象徵主題。 《在路上》為鄭宗龍個人生命旅途的觀察與展現,受到美國小說家傑克.凱魯亞克1957年同名作品的啓發,全舞透過一段奇異旅程的見聞與長途旅行伴侶的反應,反思旅程的出發點與目的。此作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2011年4月呈現時大獲好評,同年6月獲得羅馬編舞大賽最佳團隊;10月更獲得西班牙MASDANZA編舞大賽首獎,獲邀於西班牙巡迴。 以「愛情」為題 廣藝愛樂台灣靚樂計畫公開徵件 廣藝愛樂管絃樂團將於十月舉行「心弦意動」室內音樂會,並藉由此次演出,徵選未曾公開發表的全新室內樂創作。廣藝愛樂提供年輕演奏家一試身手的機會與平台,以「愛情」為題,鼓勵作曲家勇敢發聲,譜出對「心弦意動」的詮釋,可由古典樂、歌仔戲或流行樂找靈感,創作全新風格的作品,發起屬於台灣的音樂文化。只要是對管絃樂創作有興趣者皆可參加,參選作品以未曾公開演出者優先,獲選作品將列入廣藝愛樂管絃樂團10月「心弦意動室內音樂會」的演出曲目。徵件自即日起至6月30日止,詳細資料請參考廣藝基金會網站www.qaf.org.tw/。 2012舞躍大地舞蹈創作比賽,報名至7月16止</str
-
Ju & JuJu
愛爸爸一百分、愛媽媽無限大!
親愛的JuJu: 今天是母親節,中午,我們找了一家媽媽喜愛的餐廳,一起請她吃飯。今天妳的表現特別好,不斷逗媽媽開心,我們還各送了一朵康乃馨,祝媽媽母親節快樂!妳真是幸運的孩子,有位很棒的媽媽!媽媽對妳非常有耐心,花了很多時間照顧妳、教導妳,並以她的所學和進修,來與妳相處。 從妳出生那一刻起,媽媽便有條不紊地為妳留下各項文字、影像記錄;滿周歲時,更開始天天為妳寫日記,至今已有一千多篇了。每次看這些記錄,我都十分佩服媽媽的恆心毅力,但有時也會有小小吃味媽媽和爸爸認識那麼久,她都沒寫過任何一封情書給我! 當妳還只會發出「咿咿哇哇」聲音時,媽媽便經常與妳對話,培養妳分辨情緒的能力。看到妳們之間如此這般的「對話」總持續良久,讓我覺得有趣,也備感溫馨甜蜜。媽媽一路陪妳遊戲、看圖畫、講故事,我才發現,媽媽真是一位很厲害的說故事高手!此外,媽媽也和妳一起去參加了許多音樂、美術、律動、體能活動,並經常帶妳到妳喜愛的公園和遊戲場所,不斷提供妳體驗各種事物的機會。 剛滿兩歲時,媽媽就提議送妳去上學,起初我非常驚訝,覺得這麼小就把妳送去學校,似乎不太適合。但媽媽解釋,因為妳從小得到父母許多照顧,擔心妳會過度依賴而被寵壞了。所以,媽媽特地找了一間很特別的托兒所,主要讓妳學習自理能力,練習自己穿衣服、上廁所、吃飯及整理玩具,同時也讓妳在群體生活中,學習與人相處,養成彼此分享的習慣。 猶記得初次送妳進校門時,一如事前所料,妳緊巴著媽媽的腿不放,不願進教室。媽媽不斷安撫、鼓勵妳,在妳進教室後,還側身躲在教室外,滿心盼望著妳早日習慣、並真正喜歡上學校生活。直到妳的情況穩定後,媽媽才離開,但還是不放心,於是特別囑託老師,一旦妳有任何不適應的情況,只要一通電話,在學校附近咖啡廳「待命」的媽媽,便會立刻「飛奔」向妳!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一段時間,可見媽媽對妳,有多麼地掛心。雖然有校車可搭乘,但媽媽還是每天開車接送妳,如此,在上學途中,便可以和妳一起聽聽音樂、聊聊天。這些點點滴滴,在在顯露了媽媽對妳的用心與付出。 雖對妳呵護備至,但在日常起居,媽媽倒是有非常多的堅持,嚴格要求妳落實
-
劇場快門
我們一起聽手風琴!
地點:捷運中正紀念堂站 時間:二○一一年十月十三日
-
這樣過日子
Fa與梅子 兩人時光
來到他倆位於永和的家,隱身在舊公寓區中獨棟一樓平房,坪數不大但應有盡有。進門瞥見兩雙溜冰鞋、兩台腳踏車,一間滿是書籍影帶的視聽兼電腦房。家裡各處都有他倆旅遊世界的紀念小物、卡片或日常用品,洗淨晾乾的紅酒杯整齊擺放櫥櫃,桌上幾瓶尚未開封的紅酒隨時歡迎光臨。他們把自己的家叫做「小酒館」,有時連續好幾個週末熱絡不絕,有時每月開張一兩個晚上。小酒館不對外公開營業,但提供的酒肆美食比起市面許多「酒館」還要來的精緻又高級。 他倆都是身經百戰的劇場演員。一位以音符做為外號,另一位則以鮮果為名。Fa跟梅子(梅若穎),一個音階裡最穩定持中的音符,另一個則酸中帶甜下酒單吃皆可。他們也的確把日子過的像一首旋律美好的曲子,一頓水晶燈下閒適在心頭、風味獨具的晚餐。
-
藝妙人物事
不願預置的即興琴聲
卸掉面版的鋼琴上擺置了各式各樣的小東西:錄音磁帶、長尾夾、螺絲釘琴槌敲下,發出的是超乎想像的聲音這是鋼琴家李世揚的創意,從事自由即興演出的他,透過活動的裝置,在演奏中展現細膩的情感。在舞作《兩男關係》中,他的音樂與舞者活潑互動,也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
藝@書
讀這樣的歷史 找回不變的人味
《沒有電視的年代》輕鬆好讀又方便攜帶,一邊去書中提到的景點諸如明星咖啡或永樂市場一邊捧讀,格外有一番滋味。書中篇章區分幾大項,你可以略知各民俗節慶由來、台灣第一首流行歌、第一部有聲電影或是阿公阿嬤追星瘋狂不遜色於雙十年華的你。
-
藝@CD
瞄準「台北」 聲音說故事
你對台北的印象是什麼?雜亂的大城市?高傲的天龍國?藉由日常聲音的蒐集重組,聲音藝術工作者Yannick Dauby與張又升、黃大旺分別述說了他們的台北故事,透過聆聽他們的聲響專輯,你可能也會發現不一樣的台北
-
藝@電影
台北電影節 走入斯德哥爾摩的冷冽與繽紛
今年的台北電影節,以瑞典「斯德哥爾摩」為城市主題,許多藝文青年熟悉名字:阿巴合唱團、史特林堡、柏格曼都會齊聚一堂,讓人看到這北歐城市的精采面貌。另有台灣兩部與表演藝術有關的紀錄片《時間之旅》與《蘭陵劇坊》,也相當值得文青們進場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