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房間》給我的三個驚喜
石佩玉的偶,能無形中拉近觀眾與舞台的距離,因為小,怕觀眾看不見,所以一定要在小劇場;也因為小,所以不能離舞台太遠。《房間》加入皇冠藝術節,充分發揮皇冠小劇場的空間,黑盒子的場域,就是一個房間的型態;與觀眾的近距離,也讓偶在劇場裡得以安身立命。觀賞偶劇,對觀眾和演員來說,是一種親密。
-
即將上場 Preview NCO樂季閉幕音樂會「霸王別姬」
中西樂團同台 重現楚漢歷史煙塵
NCO閉幕音樂會「霸王別姬」以楚漢相爭的歷史背景為主題,將演出關迺忠《十面埋伏》、賴德和《楚漢》琵琶協奏曲與劉學軒的大提琴與二胡雙協奏曲《霸王別姬》;並邀請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與NCO同台演出。整場宛如史詩般壯麗的音色與聲響,將古老的傳說重現眼前,讓觀眾穿梭時空。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NSO首任駐團作曲
大衛.契斯基 城市生活中創造現代之聲
美國知名獨立唱片品牌「契斯基唱片」的創辦人大衛.契斯基,在二○○八/○九樂季,應邀擔任國家交響樂團(NSO)的首位駐團作曲家,月前首度公開與大家見面。雖然記者會上沉默寡言,但私下卻是心思細膩的人。原本創作灰色、大型管絃樂作品的他,在二○○二年經歷心臟手術後,也重新思考自己的創作,於是開始寫出貼近他週遭、屬於這個環境「城市音樂」。這次來到台北,跟著排得滿檔的文化體驗行程,「了解台灣的音樂形式、聆聽音樂的喜好、音樂的想法等等,似乎是喚醒了我的內在,讓我做更多新的思考。」
-
藝號人物 People 獨家越洋專訪中國作曲家
趙季平 為畫面尋找最深處的內涵與靈魂
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燴炙人口的電影配樂享譽國際,趙季平被譽為「最能兼顧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和西方特色的作曲家」,作品跨越影視與表演藝術舞台。從小學三年級就立志當作曲家的他,受到畫家父親趙望雲的耳濡目染,作品也有如畫般呈現多彩的美感。五月份他將再度訪台,與NCO合作演出自己的精選曲目。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誕生與延續
沒錢做戲的年代 多元劇場的濫觴
誕生於一九八○年的「蘭陵劇坊」,是台灣現代劇場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前身為「耕莘實驗劇團」,在吳靜吉指導、金士傑帶領下,一群愛好藝術、對當年劇場現狀不滿的年輕人,投入無期限的訓練,終究發表了《荷珠新配》、《貓的天堂》,從此打開台灣現代劇場的新視野。雖然蘭陵的輝煌年代只持續了十年左右,但卻影響深遠,蘭陵人在劇場開枝散葉,當年所引燃的劇場熱情,如星火燎原,迄今仍在台灣延燒不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訓練秘笈
四個方向、五類課程 為劇場「重新做人」
他們上課從互相按摩開始,不是在地上滾來滾去,就是發出一些不像人語的怪聲在當年的保守氣氛下,心理學者吳靜吉的帶領下,蘭陵劇坊的訓練課程,就像一群人在參加心理治療;他們從自我重新命名開始,從面對自我的內心、身體,漸進地開發自己的無限可能性,從而成為創作的主體。「凡事不要以演戲為目的」吳靜吉如此提點老蘭陵人,蘭陵的訓練,最終仍是回歸生活,從現實人生中尋索創作源頭。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兩條創作路線
卓明 × 金士傑 分進合擊的自我挑戰
孕育無數劇場人的蘭陵劇坊,最為人熟知也最具突破性的「創作」,是吳靜吉當年結合辣媽媽劇團訓練和心理戲劇的表演練習,一舉打破當時流於制式的話劇表演方式,讓演員們站上台後,能夠從容自信地做出各種前所未有的表演形態。 然而,蘭陵突破的不僅只是表演的窠臼,當時劇團兩位固定發表創作的編導全才金士傑和卓明,在「什麼都能嘗試」的基礎下持續提出新文本、新構想,為蘭陵定調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戲劇風格。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多元回音
沒玩過的都好玩 催生多少「異數」家
蘭陵的作品風格如百花齊放,從肢體劇場、默劇、詩劇、搖滾儀式劇,絕難定義。蘭陵的每次公演都讓人無法預期,但是意圖都很明確:端出的一定是新菜。沒有什麼商業、前衛之分,沒做過的都是值得嘗試的。這樣的氛圍,也孕育出多元的創作者,而與賴聲川、陳玉慧的合作,更是為還沒有自己劇團的獨立創作者,提供了精良的演員和完備的製作條件。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的影響力
傳奇不滅 現代劇場開枝散葉
三十年後,蘭陵的創作不再、蘭陵人各奔東西,但這一切看在吳靜吉眼裡,蘭陵劇坊其實從未消失。如今活躍於舞台上的戲劇工作者,如先後創立筆記劇場、人子劇場的黃承晃,屏風表演班的李國修、九歌兒童劇團的鄧志浩、優劇場的劉若瑀(劉靜敏)、紙風車的李永豐、金枝演社的王榮裕、如果兒童劇團的趙自強,都是出身蘭陵。連當年自美負笈歸國的賴聲川,也是從蘭陵開始,踏出創作的第一步,隨後才有表演工作坊的誕生。他們在四處開枝散葉,其所締造的影響力,讓「蘭陵」成為台灣現代劇場史上最重要的關鍵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蘭陵人憶蘭陵事
我們在蘭陵,就是這樣長大的……
蘭陵劇坊三十年,造就出多位蘭陵人,那些在排練場的汗水、淚水、口水、笑聲,就好像烙鐵般銘刻在這些蘭陵人的心頭,在他們青春的歲月中,留下影響一生的清晰痕跡。本刊專訪李天柱、馬汀尼等多位蘭陵人,為我們道來他們與蘭陵的故事。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獵人與黑心廚師的故事
黃韻玲vs.黃韻真 人生路上的四手聯彈
即將在《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中與林美秀演出姐妹情的黃韻玲,雖然在戲中演的是妹妹,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是不折不扣的家中大姐。很少人知道,黃韻玲有個在國家交響樂團(NSO)當法國號副首席的妹妹黃韻真;同樣擁有古典音樂學習背景的她們,卻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活潑外向的黃韻玲從小就是個瘋狂追星族,生活中最重要的讀物是電視週刊,學音樂只為了寫歌給自己的偶像唱。如今活躍於螢光幕前,遊走於流行音樂、劇場和主持,對她而言,如果不創作,日子就像反覆練琴一樣無聊,但只要能從工作中發現一點樂趣,她便會義無反顧地「撩下去」。 黃韻真雖然個性低調,自稱不喜歡接近人群,最愛搞自閉,但她的音樂、她的插畫,卻自然散發著如法國號音色般溫暖爽朗的特質。訪談間她深怕我們採訪素材不夠,不時發揮逗趣本色,爆出許多家人相處間的趣事。 除了二○○一共同出版《有時候懶一點反而好》,這對姐妹檔看起來沒有太多的交集。但兩人之間深厚的情感,就這麼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就像黃韻真說的那個既搞笑又感人的「還債」故事: 我是獵人,因為我吹法國號(編按:早期法國號是獵人打獵時吹的號角),我殺動物賣給我媽,她是老闆,但我媽很黑心,用低價買進,就交給黑心廚師,就是我姐,後來沒料理好客人中毒而死,客人就是我妹跟我爸。這輩子都綁在一起
-
焦點專題 Focus
舞出潮流的萬花筒 接軌世界的前哨站
從一九九九年的「五月舞風」作為暖身,從二○○○年以「新舞風」正名迄今,這個今年迎接十歲生日的舞蹈節慶,多年來已經成為表演藝術愛好者引頸期盼的年度活動。單一主題,每年舉行,民間自辦,企業支持,同時固定在多功能的表演藝術廳「新舞臺」進行,新舞風自始確定的形式,已標舉出它的特色。而它十年來也以小眾、精緻、引進世界舞蹈多元新潮流的特色,豎立了鮮明的品牌。
-
焦點專題 Focus 幕後推手答客問
林懷民、辜懷群 要讓「新舞風」愈來愈年輕!
十年「新舞風」,帶給台灣觀眾多少驚艷!標榜小而美,精緻而前衛,主其事的「新舞風」藝術總監林懷民、新舞臺館長辜懷群,是怎樣看待這個獨特的異數饗宴?本刊特邀兩位舞評人陳雅萍與鄒之牧提問,由林懷民、辜懷群作答,探看內中感懷與思考。
-
焦點專題 Focus
永子與高麗 帶著柬埔寨青年共舞
《柬埔寨故事》是永子與高麗的作品中極少數與其他人共同演出的舞作。兩人因在金邊Reyum藝文學校開設工作坊,而與學校的年輕畫家結緣,進而共同創作,兩人引領未受過身體訓練的青年們,喚醒其身體的敏銳度,並要他們自己發展動作語彙,於是這些年輕的畫家們便轉向自己筆下描繪的舞蹈人形求取靈感。
-
焦點專題 Focus
韋恩.麥奎格 引領科技與身體的對話
英國當紅編舞家韋恩.麥奎格首度帶領他的「隨機現代舞團」訪台,演出二○○九年最新作品《動覺試驗場》。麥奎格作品以詭異身體語言著稱,抽動的四肢與不合常理的伸展動作,其作品散發一股崩解、騷動的氛圍,冷調疏離的場景,和不帶情緒精準執行的動作。
-
焦點專題 Focus
竄流於血液中的烈焰
今年的新舞風,邀來西班牙的佛朗明哥新世代年僅十三歲的天才舞者艾伊歐(El Yiyo)。出身於吉普賽家庭,從小隨父親叔伯學習正統佛朗明哥,年僅八歲就以首席舞者之姿登台的他,以熟練的技巧舞出純真、奔放的能量。艾伊歐身上的佛朗明哥血液淵源久遠,可上溯至十五世紀,在安達魯西亞地區的多元文化下醞釀成形,也隨著西班牙的殖民歷史遠颺新大陸,甚而流播全世界。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返鄉打拼的編舞家
林文中 在顛覆與成熟間 鋪陳舞團未來
攜著在比爾.提.瓊斯舞團練就的一身技藝和存款,林文中返台成立自己的舞團,從頭開始打拼。從去年的創團作《小》,到今年參加兩廳院新點子舞展呈現《情歌》,林文中也摸索出自己的經營之道,在與觀眾的溝通性及自我的表達性間穿梭,在輕鬆與嚴謹間拿捏,在舞蹈技巧與藝術核心間不斷激盪,林文中展示著一種在顛覆與成熟間,以彼此為基石、然後交互跳躍前進的舞蹈精神,新鮮而茁壯。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理性與感性兼具 開闊劇場視野
「歐洲劇場獎」大獎的得主,大多是各國的資深創作大師。 劇場新人獎,則挖掘開創新趨勢及新形式的中壯輩藝術家。 頒獎典禮與藝術節跟研討會,將要花掉主辦單位不少經費。 盛大又全面的活動,更成為主辦城市文化活力的展示機會。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藝企攜手 打造南台灣音樂學園
位處烏山頭水庫旁的台南藝術大學,月前得到台南奇美基金會出借整批該會收藏的名琴,供該校音樂系學生練習與演出。讓學生得以使用名琴,在學習的過程中意義非凡,奇美基金會創辦人許文龍表示,他收藏名琴不是為己,而是希望社會大眾來分享。他也期待,未來養成的音樂人,可以在學術界自由創作,在演奏時演出最適合觀眾欣賞的音樂。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莎夏.瓦茲 再度以肢體與建築對話
《新博物館對話09》 舞動博物館的歷史
在二戰中受創嚴重的柏林重要文化地標博物館島,從一九九○年起展開為期十五年的修復計畫,其中的「新博物館」在今年三月終於重新開幕,該館邀來柏林知名的編舞家莎夏.瓦茲,為這個歷史性的建築激發新想法,用不同美學、角度來發揮這個空間。於是瓦茲編作了《新博物館對話09》一舞,集結七十位舞者、音樂家、歌者,帶著一千名觀眾遊走博物館空間,藉舞蹈肢體尋索博物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