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R表演藝術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

法國導演+東方團隊 跨文化劇場新潮流

近來巴黎的劇場界,出現了一股法國導演與東方表演團體的跨界合作潮流。如MC93博比尼Bobigny國立劇院與中國北京戲曲藝術學院合作的《水滸傳》,以及巴黎城市劇院即將上演的,由法國導演Arnaud Meunier與日本劇作家平田織佐合作,改編自法國劇本《墜海》的《往高處飛》。

近來巴黎的劇場界,出現了一股法國導演與東方表演團體的跨界合作潮流。如MC93博比尼Bobigny國立劇院與中國北京戲曲藝術學院合作的《水滸傳》,以及巴黎城市劇院即將上演的,由法國導演Arnaud Meunier與日本劇作家平田織佐合作,改編自法國劇本《墜海》的《往高處飛》。

曾長期旅行中國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故鄉監獄中以記憶加上誇耀,向十三世紀的歐洲,口述那個東方遙遠神秘之「看不見的城市」。於是在西方人腦海中所謂的「東方」,似乎開始有了一個易於辨別、但卻不一定真實的「刻板」畫面。

時至二十一世紀的法國劇場,這種東方異國情調依舊沒有消失。甫接掌奧得翁國家劇院的明星導演——奧立維耶.畢(Olivier Py),去年亮出的大戲是長達十一小時的長篇鉅作《緞子鞋》Le Soulier de satin,這個法國劇作家保羅.克羅岱爾(Paul Claudel)於一九二九年完成的劇本,在舞台上出現一個——八字鬍、細尖眉、瓜皮帽、長辮子、背弓膝屈、行走小碎步、說話音尖嗓細、唱歌怪聲怪調的「中國人」;一個以身著和服演員扮演,全場以皮影出現只能成為偶的「日本人」……,這種文化上以為美麗的誤解,讓當代劇場中的東方,彷彿還停留在馬可波羅的「故事」中。

法國導演+中國京劇  《水滸傳》另類呈現

但另方面,歐洲劇場大師對於東方「跨文化」的努力卻也不曾間歇,彼得.布魯克的《摩訶婆羅達》,將西方演員全部變成印度歷史故事中的角色;陽光劇團穆努虛金的《河堤上的鼓手》,讓演員成為淨琉璃人偶扮演日本故事;連舞蹈界的碧娜.鮑許,也帶領團員移地日、韓、港等地,嘗試以近距離,謙卑提出他們對於東方文化的觀察。

儘管如此,西方舞台這個階段的劇場東方,到底還是以自身為主體的論述,對於如何能更接近真實的東方,近來巴黎的劇場界,更出現了一股法國導演與東方表演團體的跨界合作潮流。

位於巴黎東北方的MC93博比尼Bobigny國立劇院,藝術總監索梅爾(Ptrick Sommier)對於非法國的外國戲劇推廣,向來不遺餘力。劇場導演出身的他本身也是個東方迷,二○○二年透過合作的日本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之介紹,開始與中國北京戲曲藝術學院合作,二○○五年首度帶與該校師生合作,以折子戲形式在法國登台。今年索梅爾更作足功課,親自擔任改編、執導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

擔任本次製作的中國藝術指導,也是國家一級演員的郎石昌老師說:「本次合作的《水滸傳》,是法國導演從另一個視角看京劇」。的確,導演索梅爾的企圖並不只限於京劇本身。

右舞台擺上長條化妝桌,演出中一旁演員同時在勾臉紮靠;右邊是一個假的劇場紅幕開口,彷彿觀眾是在劇場側台看京劇演出;演員時而服裝扮像整齊如正式演出,時而只穿戴半套,露出真實的臉龐可能只是排練;最驚奇的還是,水滸英雄故事之間,穿插的真實京劇學校訓練課程,甚至是老師傅回想當年演戲的對話。

日法劇本交流,呈現日本高度商業化社會

而在巴黎城市劇院即將上演的,則是法國導演Arnaud Meunier與日本劇作家平田織佐合作,改編自法國劇本《墜海》Par-dessus bord的《往高處飛》Tori no tobu takasa。這個日法合作的現代劇場,演員大部分來自日本,採用日法雙語,並以歌舞形式進行,原劇情描述七○年代法國的一家衛生紙企業,面對美國公司的競爭,最後公司被裁併的故事。

說到這個合作經過,首先是法國劇場界對平田織佐於並不陌生,他的劇本被法國劇團搬演多年,甚至也曾多次邀請日本劇團上演日語版本;再來是原劇本作者Michel Vinaver的風格與平田織佐相似,著力於反映社會問題;最後是這個企業競爭的故事,相當符合日本高度商業化社會的情境。於是在巴黎城市劇院的推動之下,便誕生了這個日法合作的新嘗試。

以上所舉巴黎劇場的兩個例子,無論傳統或現代,都是馬可波羅退位,而空出的舞台,交由東方人說自己真實的故事,或許這才是「跨文化」劇場的真正精神。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