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題
劇團訓練篇
在舞台上光鮮亮麗的演出背後,總有演員們汗水淋漓的訓練與準備過程。只是,在經費與相關資源皆屬有限的情況下,國内劇場表演訓練的經營一向被認為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在今年四月「歐丁劇場」來台演出並舉行工作坊、引起不少關於尤金諾.芭芭與國外表演訓練體系的討論之前,本刊也在三月號的專題中初探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在台灣的影響。現在翻開《破》週報或是上網路劇院的網站時更可以發現,與現代劇場表演訓練相關的坊間課程已是琳琅滿目,似乎也在校園之外為國人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學習管道。然而,從基礎入門到專業課程,從劇團内部訓練到學院表演教育,多年來摸索現代劇場表演之路的台灣人,究竟在訓練或教育上累積了些什麼値得延續與探討的成果?當前面對的共同課題又有哪些?本刊特別製作此次專題,以上、下兩期,分別針對「劇團訓練」與「校園教育」兩部分,邀請國内現代劇場界的訓練者、表演者與觀察者們一起來討論。
-
專題
前菜?還是正餐?
劇團的表演訓練班是演員之路的開始之一,它未必是最健全的路,但絶對是開啓表演生命的一扇窗。 然而,沒有延續性的劇團表演訓練班,對於想踏上演員之路戲劇愛好者,看來只是開胃前菜,要品味能果腹充飢的正餐,需要長時間的累積。
-
專題
建立表演環境的「共同意識」
台灣表演訓練本身並沒有一個最高理想,各種訓練方式未盡成熟卻又行之有年地出現,整個環境是一種模糊的學習狀態。以尤金諾.芭芭為例,我們要怎麼看待這位西方社會中的非主流人士 ?只有在我們自己環境也成熟、且有完整體系出現時,才能發現其價値所在。
-
藝史探索
開拓中國戲曲的聆賞經驗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慶祝宜蘭園區開園,七月將舉辦「兩岸戲曲大展」,特從大陸邀請來八個具代表性的地方大戲,讓大家一窺中國戲曲多樣的面貌。
-
深度藝談
亞洲音樂在歐洲的推手
一九九九年思想悟子為推動歐、亞樂界之間的交流,在維也納成立亞洲文化發揚協會,定期邀請亞洲音樂團體與當地作曲家合作,是推動亞洲音樂在歐洲的重要推手。
-
「藝」界名人扮裝秀之台前幕後
「藝」界名人扮裝秀之台前幕後
-
專欄 Columns
基層需要巡迴演出嗎?
其實全台灣表演藝術的教學資源分配極不平均。一般來說,地方上最迫切需要的並不是演出,而是一個學習並接觸藝術的管道,一個將藝術生活化、學習化的管道,讓學習以及欣賞藝術成為全民日常生活與成長教育的一環。
-
專欄 Columns
本土戲曲「復興」的迷思
政府花了許多氣力辦理傳習計畫,建立學校中的本土戲曲科系,多年來也培養了大批「藝生」或演員,然而這些新進的「本土戲曲」演員和京劇演員遭遇的問題是一樣的:「舞台在哪裡?」「新戲在哪裡?」單純的學習模仿可以使一個劇種不至於滅亡,但不能使一個劇種具備生命;唯有不斷的創作才能使一個劇種展現新的生命力,但是我們創作的能力在哪裡?
-
專題
各家武藝兼治,期待在地結果
從卓明的啓蒙播種到現階段百花齊放的蓬勃活力,東、南部的劇團當前除了展現不斷探索、多方嘗試的勇氣外,對表演訓練的思索也應漸從外在資源的尋求回歸内在狀態的審視。惟有透過在地身體意識的思考,長期穩定的訓練計畫以及屢次創作的檢驗,表演訓練才有落地生根的可能,而不再止於路上風景而已。
-
專題
捨外招重內修,吃苦當作吃補
從當年的受訓者轉變為現在的訓練者,「時空相異,天壤之別」成為他們在執行訓練時共同的感嘆,「搞不清楚是自己過去比較能吃苦, 或者是現在下的藥太猛,這些年來好像沒有人能受得了嚴格的訓練。」
-
專題
演出好不燦爛,說理真箇艱難?
現今的台灣劇場作品的多種嘗試,並不缺乏美學特色;然而,坊間評論對表演形式的描述距離美學系統的整理,卻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現今還沒有看到任何足以取代八〇年代「顚覆說」、「抵制說」乃至「後現代說」的美學論述。本文試從開創性的理論角度,正視當代表演訓練呈現的創作方法與形式,呼籲解決戒/解嚴文化時期的焦慮,整合與串連劇場教育與創作界零散的美學,以建立台灣現代劇場的表演體系,乃至審美觀點。
-
戲曲
試妻,到底試了什麼?
從《試》劇整齣戲的演出當中,雖然可以看得出來編劇試圖為田氏「翻案」的努力,但可惜的是,編劇沒有讓田氏自己好好地說話,反而替她說了太多話,以至於努力不到頭,也不對頭。
-
戲曲
一樣笑聲百樣情
全劇風格始終游離在一種曖眛的狀態中,似鬧非鬧的格局,嚴重損傷了形式與内容 的統一性。觀眾的笑聲,時有所聞,只不過時而噴薄而出,時而含蓄無力,時而尷尬不解。真可謂一樣笑聲百樣情,暗藏玄機細辨聽!
-
戲曲
掙脫迷惘「轉大人」
《亨》劇劇情趣味十足,尤其以三花(丑角)戲最為成功,演出以台語發音,穿插英語(如Spa、快可立)和國語流行語,效果相當好,且歷經長期磨練,演員操作技巧純熟,前、後場合作默契良好,使全場演出配合得宜,加上戲偶造型、雕刻精緻,更烘托演出的精采。
-
戲劇
我們為什麼要走進劇場?
除了幾個響亮的名字,幾場只為挑動情緒的段落,或者幾張設計精美的卡片之外,《愛》劇能夠提供給我們什麼比電視與電影更精采的消費商品?如果每週在電視上都可以看到像《慾望城市》這種同樣以輕鬆消遣的態度談論都會情愛故事的電視影集,我們為何還是要選擇劇場?
-
戲劇
出入虛實之間的記憶偷窺之旅
當《記憶相簿》的編導周慧玲將劇場佈置成四面環座,讓觀眾或平視或俯瞰這齣戲,我們彷彿受邀參觀(參與)一場極其私密的記憶之旅。但是這一段原本帶著集體偷窺意味的觀戲過程,卻在觀眾彼此視線常產生交集、演員迭進迭出不同角色/現實與劇場的情況下,觀戲的人不再耽溺於窺視與接受,而是隨著編導的揭露與質疑,一步一步出入真實與虛構、歷史與附會傳說之間。
-
音樂
一場不完整的巴赫
第一號組曲的前奏曲,王健拉得極為清新,他並不力求在這首樂曲裡頭展現音量的強弱,以堆疊出曲末酣暢的高潮,而是以適度的音量,把動能比較平均地分散到作為此曲骨幹的八個音符上頭,樂曲因而保持流暢的律動與情感的節制,既不流於濫情,也沒有過於冰冷理性之虞。
-
音樂
看見布城的夜之風華
一個牆壁斑駁、剝落的沙龍酒吧裡,暗黑偏土棕色的牆面、破舊的家具,而一對紅塵男女與一個演奏音樂的樂隊則成了負責探戈舞蹈與皮亞佐拉音樂表現最重要的主軸。當然,負責朗誦與導引整齣劇本的「幽靈」亦是相當重要的角色之一。而瑪麗亞則在這單一場景裡舞蹈、歌唱,爾後再歷經死亡、遊蕩與重生。
-
音樂
好手齊聚,打出擊樂半邊天
賽納奇斯的音樂集科技的精準與文明的浩瀚於身,這首取自《星群》Plaiadesy組曲第二部分的〈鍵盤〉集合了打擊樂團中具有絶對音高的鍵盤樂器:鐵琴、馬林巴琴、高音木琴與高音馬林巴琴。克羅瑪塔不但自始至終保持塞納奇斯音樂中特有的精確度,也充分表現出在重複的精確性下所延展出的意境。
-
音樂
展現NSO的歌劇潛力
如同許多華格納歌者般,歐文的音色在柔美度上尚有很大的加強空間。相形之下,飾唱佛旦的布凌克曼有著高貴的音色,可惜的是,或是對場地的熟悉度不足,或是長途飛行的時差未復,當晚未能唱出他應有的音量,直到最後一段的長大獨白,布凌克曼終於展現拜魯特音樂節華格納歌手的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