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表演視界
戲,如何能不要衣裝?
誰都知道,劇場裡演戲的,不只是演員。 造型服裝,有時就像自有生命, 在設計者與導演的共謀下,透露比劇情更多的內情。 甚且, 在服裝設計師的思考中, 造型服裝根本就是劇場中的主角, 才是真正的演員。 沒有衣裝,戲怎麼好看? (本刊編輯 莊珮瑤)
-
現象‧現場
開創改革,才有瑞氣千條
近年來,一些中南部的金光布袋戲劇團力爭上游,不但屢屢在官方補助的文化場中亮相,也擠進了文建會的扶植團隊名單。但從藝術層面來看,他們亟須重拾發開創改革的精神,以迷人的表演服人,來證明金光布袋戲至今猶有「瑞氣千條」。
-
現象‧現場
一本大戲唱成一折小戲
當劇校藝生害怕吃苦,時而向家長投訴抱怨求學過程的種種點滴,當學生家長與校方時而發生教育理念的衝突,當位居第一線的劇藝教師們尚未研擬出一套更適合當代劇校生的訓練方式,而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再對學生嚴格要求,諸如此類的種種問題,也是造成在原本嚴師出高徒體制下、人人皆可獨挑一夜大戲大樑的劇校生,變成今日僅有演出折子戲的功力的深層結構。因果如此,豈容在其位者以「時代改變了」的理由卸責?
-
現象‧現場
揮別疫情陰影,表演請繼續
雖然國際間對台灣各地的SARS疫情,可能仍抱持觀望態度,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堅定地表示,會內補助與支持的常態表演,將一如往常如期進行;而兩廳院下半年的演出重頭戲由於多半是自製節目,不僅不見取消案例,疫情高峰時仍能殺出亮麗票房的幾個演出團體如表演工作坊與綠光劇團等等,都把握別團取消演出的空檔,趁機考慮加演。
-
藝知平台
追尋無限延伸的邊際
「音樂,就是不斷追尋極限,那個不斷往前延伸的極限。」一生秉持這個信念的義大利作曲家貝里歐於五月因癌症逝世於羅馬,巨星的殞落有如一個年代的結束,貝里歐的一生堪稱現代音樂史的主軸之一,本刊藉由回顧他的生平,對大師與他的年代獻上敬意與思念。
-
經典解剖室
經典誕生,純屬意外
一位對小說、電影情有獨衷、對劇場難以接受的作家怎麼踏上劇創之途?這是一次美麗的錯誤。一九四八年,尚未成名的伊歐涅斯柯三十六歲,決定修習英文。教科書裡有一對夫妻──姓史密斯(Smith),即是《禿頭女高音》的男女主角──史密斯太太居然告知她先生,他們有多少小孩,住在倫敦近郊,而且他們的姓氏就是史密斯(Smith)。面對如此荒謬的文本,伊歐涅斯柯以開玩笑的心情開始著手編寫一部有關喜劇的喜劇,一部反戲劇的諧擬之作。
-
專輯(一)
看倌眼裡的戲曲求變記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造反特別有理,連原本一腔一字一招一式都有「傳統」的戲曲,即使有保留、有猶豫,也無一不在求變。對呈現到觀眾面前「被看」見才算完成的表演藝術來說,變,不僅是劇種自身對藝術境界的探求,更大的驅動力來自於「看」它們的觀眾,「看」與「被看」相互牽引,數十年來完成了一齣戲曲在台灣的「求變記」。在這齣「求變記」裡,無論是京劇、豫劇、歌仔戲,乃至於從大陸引進的大小劇種,昔日那條「演什麼就是什麼」的劇種界限,漸漸不再截然分明。 本專題分別從大陸地方戲、台灣豫劇、歌仔戲、台灣京劇在台灣的演出實況,去剖析這樣的大趨勢,深度探討「被看」者如何在現代劇場操作編導、音樂、語言、表演空間的新戲法,本刊以一種「盍各言爾志」的開放態度,讓作者們坐在看倌們的位子,去感受、去思考,期待我們明天能再一起看一齣好戲!
-
專欄 Columns
盈盈,但不是沒大誌的表演藝術界
平常聲音高、大誌多的表演藝術界一時成了安安靜靜的「英英」。眼看日子不太平,卻只能是「美代子」;工作取消了,(至少短時間內)錢也難賺到了,正好低頭省思。演得雖比真的好看,咱們卻哪及得上劍及履及的抗SARS勇者!
-
專欄 Columns
再會,歌劇 啟動音樂戲劇的多元思考
一九八七年李泰祥的《棋王》則開啟台灣音樂劇風氣之先,「戲劇─音樂」表演形式隱然復興。可惜十六年過去,音樂劇並沒有隨時間得到成比例發展,原因是民間音樂工作者的創意,無法和學院音樂家的技術充分交流結合,而資源阻塞的根本關鍵,還是在於「觀念」。
-
好藝有好報
好藝有好報
音樂 動盪貧窮年代裡豐富的嘗試─斯特拉溫斯基《大兵的故事》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不久,當時流亡於瑞士、現代音樂先驅之一的斯特拉溫斯基失去了與俄國金錢流通的可能性,生活頓時陷入了窘境。斯特拉溫斯基論及這齣戲的源起說︰「我與拉慕斯(C.F.Ramuz)最後決定要以巡迴劇團的型態為基本,以最低限度的物資條件製作一齣戲,這齣戲必須能夠因應各種演出場所,即便在很小的酒館也能夠上演。」劇作家拉慕斯根據俄國的古老童話,重新寫出詩般的文本,而斯特拉溫斯基則運用了大量的通俗素材,包括探戈跟爵士音樂等,這些在古典音樂裡相當陌生的聲響與傳統的古典素材如進行曲、合唱等,交錯編織出一種異樣的美,如同作曲家布洛赫所言﹕「一個能將背棄、夢想與墮落表現出來的絕佳音樂樣式。」而斯特拉溫斯基為了成就一齣可以閱讀、玩耍以及舞動的作品,特地將音樂在整個戲劇當中的分量大大地降低,而發展出一種敘事體的劇場形式,這個形式日後也為劇作家布列赫特(B.Brecht)所深入發展。 這部作品被視為斯特拉溫斯基嘗試爵士音樂素材的重要指標,連樂器編制方面,作曲家本人也表示受到美國爵士樂的極大影響,每個樂器本身都同時也是爵士樂器,除了代替薩克斯風的低音管以外。爵士樂的影響與嘗試在斯特拉溫斯基日後的作品都可以看見。 《大兵的故事》雖然是部極有名的作品,但是完整版本的演出連在歐洲都少見,這次前文化局局長龍應台將擔綱聯繫全劇的繩索「說書人」一角,另有新生代編舞家范瀞文與演員陳金煌的參予,而由江靖波帶領的樂興之時管弦樂團將呈現這首極具奇特美感的樂曲,一齣來自上世紀前衛藝術家的跨領域傑作,喜歡舞台呈現的你豈能錯過?(林芳宜) 舞蹈 迎向未知的精神旅程古名伸舞團《出走》 對於這個作品,最直覺的聯想會是離家出走;但若用廣義、甚至天馬行空的方式來解釋「出走」的意義,會更接近編舞者古名伸的想法。 「我從沒有真正離家出走過。」對古名伸而言,出走意謂著離開原點。當她對台灣、對舞蹈萌生的諸多問題無從得到解答時,她去了美國唸書;當她對學院派的舞蹈不再滿足時,她找到了接觸即
-
舞蹈
一場解構公式、傾聽彼此的歷程
對於成立十年的古名伸舞團來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幾乎與舞團、古名伸本人劃上等號的「接觸即興」。歷經古名伸多年的推廣,這種舞蹈方法不僅成為舞蹈教育中的一環,也被本地劇場工作者視為重要的表演訓練。接觸即興不拘肢體形式,打破打破技巧規範,並要求參與者仔細傾聽共舞夥伴的身體訊息與慾望,讓表演者更了解自己的身體,讓表演更自在。
-
戲曲
為創作爭一席之地,孰能致之?
唯一能讓表演者力求上進的,就是觀眾,歌仔戲唯有從外台進入劇場,面對票房的檢驗,編劇、編曲和導演的需求才會堅定地成形。或許因為外台劇團到劇場演出的效果並不理想,使人這條路徑產生懷疑,若真的有心給外台業者更寬廣的藝術視野,除了多給一點時間讓他們與劇場磨合之外,就是要捨得淘汰。
-
現象視察
期待文化界的了解與團結
陳郁秀坦白表示,文化界應該先團結起來,以爭取「更多的外界資源」。當她爭取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相關預算時,文化界卻大力反彈,使立法院與其他部會經常質疑她,讓她有內外交煎之苦。在沒有長期預算、便沒有文化建設的前提下,使台灣的文化政策變成不得不如此的「急就章」。這也正是陳郁秀急於說明的:文建會這幾年來如何費心於跨部會的溝通,與民間必須先了解政府如何編列預算以提出同步同調的批評與建議。
-
現象視察
那前台的燦爛與後台的艱辛!
「台灣的劇場環境差!」已經不是一句新鮮話兒了。在一切工作時間被壓縮、演出折舊率高,又消耗人智慧的環境條件下,舞台設計能被允許使用的「材質」,確實會達不到理想。若是對環境沒有理解與諒解,台灣劇場界的低報酬率,絕對會嚇跑很多年輕創作者;讓合作雙方保有一些退讓的空間,工作能量就會多持久些。除了緬懷共同的美好過去,年輕的下一代讓我們更樂於期待不可知的未來。
-
香港
對不起,他殘缺......
相對於梅卓燕之前的獨舞作品,《情男色女──達利vs.加拉》並不只是一種以身體與空間表現感性的意象,這次與刑亮合作,兩人試圖以舞蹈形式,敘述一個以被譽為超現實藝術大師的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與其妻子加拉(Gala Eluard)出發的兩性角力故事。
-
柏林
古月描繪洪荒,共舞風土火水
當今歐洲所盛行的古樂與現代音樂,在許多方面都形成了有趣的對比。如果說現代音樂以精準的記譜法讓演奏者能夠呈現作曲家所要的複雜音符,則外貌單純的古樂樂譜便十分嚴酷地考驗著演奏者的詮釋功力。如果說現代音樂在音樂語言上進行各種實驗與發明,則演奏古樂所要求的乃是熟習數百年前的傳統,將當時的音樂語言運用自如,終能在「從心所欲而不踰矩」的境界裡樹立個人的演奏風格。
-
柏林
劇場界的「十項全能運動會」
即興表演劇場是從即興創作衍生的一種戲劇形式,雖然自由但並非天馬行空亂演,早已發展出多采多姿的遊戲規則。在今年的第三屆柏林國際即興表演藝術節中,來自九個國家的十個表演團體,或獨秀或同台飆戲,接收觀眾當場丟出的題目,挑戰演員的本事極限,呈現娛樂性極高的演出。
-
挪威
來自北歐峽灣的沉默之筆
佛思觀察平常生活,探索在不尋常的存在情境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劇中的角色都是平凡人,沒有引人注目的驚人之舉,但作者以契合當代一般氣氛的筆調,交揉了甜蜜與苦澀,把角色提昇至人類全體共通的層次。夫婦、入侵者(l'intrus)、與父母──尤其是與母親──的不定關係和獨居於鄉間或海邊房屋的企圖,都是他作品裡不斷往返的主題。
-
舞蹈
戲舞並重,取材多元
《史派德奇遇記之八腳伶娜》演出雖然並非完美無瑕,但整場製作尚稱用心。若以舞蹈編排而言,楊銘隆引借多樣素材,廣度可以,但在動作發展的縱向深度卻嫌不足。製作群意欲彰顯什麼表演意涵、傳遞什麼樣的創作思維,似乎並不是那麼清晰可辨。
-
舞蹈
迷亂難辨的記憶拼貼
稍嫌過多的「人性化」及「獨具特質」的片段記憶風景,造成動作、言語、歌謠、棉花糖、影像等符號形體經常出現在時間與空間交接的空白處,模糊了真實與幻象的界線,以致「失憶邊境」的意涵與動機不夠明朗清楚,迷亂了邏輯思考與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