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舞蹈
演出新訊:舞蹈篇
一路轉則,盡現舞台 光環舞集二十週年展現歷歷軌跡 光環舞集今年屆滿二十周年,「20回顧特別公演」重新製作了舞團二十年來的重要作品,如《石板老人》、《立體結構》、《鏈》、《浪上飄》、《現象》、《念天地之悠悠》,呈現光環一路發展的軌跡。五月底在台北城市舞台登場後,六月將繼續於台中、台南、桃園演出。 光環舞集在創團之初,劉紹爐的創作多是將鄉土題材融入現代舞,如《鄉旅》、《霸王別姬》、《石板老人》等作品;十年之間,他從抒發鄉土情懷的做法,轉為對身體動作的探索,由圓、直線、曲線到立體空間和結構,發展出《主題與變奏》系列作品。 十年後,劉紹爐暫停舞團運作赴美進修,找到了「氣、身、心合一」的身體律動理念,開啟另一個創作方向,風格轉變可以從《念天地之悠悠》看出端倪,並陸續推出《鏈》、《浪上飄》、《現象》等作品;同時,劉紹爐也發現了嬰兒油這個新媒材,展開了「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舞蹈創作,讓光環舞集走向國際舞台,並獲得許多榮耀。 近年來劉紹爐持續「氣、身、心合一」的創作路線,以身體自有的聲音作為伴奏,劉紹爐笑道,這看起來好像是「加法」,但其實是「減法」,是將舞台表現更加去蕪存菁,呈現最簡單原始的一面。而這個理念將在十月份嬰兒油新作中實現,屆時大家可看到融入聲音的嬰兒油作品。 當潘金蓮跳著佛朗明哥舞 多媒體舞劇《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 迷火西班牙舞坊將推出國內首齣將佛朗明哥舞蹈與劇場結合的多媒體舞劇《台北地圖之尋找潘金蓮》,故事發生在現代的台北,武松、武大郎和西門慶這三個男人在龐大都會裡尋找潘金蓮的行蹤,正當三名男子瘋狂地尋找她的同時,這位謎樣的女子也正在尋找著自己。 「我是西門慶,我要解放潘金蓮!」飾演西門慶的王柏森信心滿滿地說著,他口中的「潘金蓮」就是迷火西班牙舞坊的靈魂人物李昕。千百年來,潘金蓮一直是女性情慾主題的重要代表人物;自認為是潘金蓮的李昕說,佛朗明哥一向與蕩婦卡門產生聯想,而卡門與潘金蓮最大的不同是,卡門沒有受
-
街頭藝探ART SPY
音樂劇Cats的台北駐點
七月,音樂劇「貓」再度來台,貓爪探進了位於八德路上的城市舞台,這個原來老舊的台北市社教館如何成為「貓」的台北駐在點,成為一口氣演出二十七場的野貓館?
-
表演‧紀食THEATRES & DAINTIES
戲劇活化石與北京烤鴨
到現如今少說也三百多年歷史的正乙祠,問什麼人,無論是北京的外地的還是外國的,一律說不知道,但是說到前門全聚德烤鴨店,卻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
戲劇
文本詮釋的不同面貌
以「騷文藝動」為標題的二○○四年國際劇場藝術節中,《終局》、《玩偶之家》與《群盲》是三齣現代劇場創作者詮釋經典戲劇文本的演出。就文本詮釋而言,三齣戲有著不同的表現特質,也都多少暴露了些許的遺憾。
-
戲劇
纏綿後的空虛
攝影機和電腦動畫所塑造的視覺意象,除了銀幕與銀幕之間、銀幕與舞台表演之間的「鏡象」關係是一種較為不同的嘗試之外,並未如預期般發揮更大的功能,更遑論結合舞台上現場的表演產生新的撞擊。
-
戲劇
廚房裡的傳說
《廚房》正是以戲偶與真人搭配演出,傳達出現代生活與傳說故事之間的互動想像,議題雖然簡單,卻具有現代女性的現實思考。
-
音樂
「敢」彈海頓的年輕人
一向被誤解為簡易、天真,且沒什麼驚人效果可發揮的海頓奏鳴曲,郎朗的詮釋在清晰高貴中,還能突顯出該曲經常被忽略的層次感與戲劇的起伏性。
-
音樂
開拓聲樂視野
該場演出可以感受到多位聲樂家在準備上所下的功夫,尤其在俄文音韻上的力求清晰明確。俄文歌曲鋼琴部分,經常被「交響化」的處理,尤其被兩位鋼琴家表現得生靈活現。
-
音樂
當「市交」聚精會神時
呂紹嘉藉著其國際性的聲望與其紮實的功力,以其權威凝聚了整個市交的注意力,呈現一場罕見的高水準演出。
-
音樂
流暢飽滿,乾淨俐落
呂紹嘉的音樂涵養在下半場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中,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紮實的起始動機、清晰的旋律線條與層次分明的各聲部音色互相對應,除了表現出忠於德奧傳統的詮釋以外,更多了一份文人縝密的思維。
-
音樂
一場甜而不膩的盛宴
譚盾慣於使用拼貼技法與突兀的樂句起使,這對簡文彬與NSO似乎完全不是難題,雜亂的聲部設計被統整為清晰的層次,加上主奏黃暟雲與NSO兩位擊樂家所形成的高度凝聚力,造就了一首令人驚喜的《水打擊樂協奏曲》。
-
舞蹈
三個男人,三種舞蹈觀點
許哲彬的《交軌》,整支舞作充滿強烈的節奏感。 布拉瑞揚《星期一下午2:10》一舞是關於男子的奇思幻想。 伍國柱的《斷章》展現了編舞者掌握舞蹈劇場美學與精神的驚人成熟度。
-
舞蹈
空間遊戲?
域之二的問題在於,所使用的諸多媒材間似乎未理出一條清晰的思路。
-
戲曲
創意行銷「新古典」
杜麗娘的站姿或許常常比標準程式更添三分裊嫋;她和柳夢梅夢裡糾纏、人鬼歡愛的身段程式,「情色意象」或者也太濃烈了一些。然而,最要緊的古典的「純粹」,並沒有在一片現代、甚至通俗的取向中被消融掉。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靚 Chic & Shining
靚世代,出列!
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表演藝術的舞台上, 新一代的才人在哪裡? 許芳宜、伍國柱、徐堰鈴 一個現代舞者、一個編舞家、一個劇場演員 他們三十上下 不約而同 都已站上舞台的最前端 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這幾個台灣製造的舞台靚世代 如何能年紀輕輕便脫穎而出? 背後的汗水與淚水 又可訴說多少故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悠悠半生緣
張愛玲,這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孤絕才女,永遠是個話題。拿起放不下,因為文字裡俱是絲絲扣扣的情又淡淡遠遠的冷。 《半生緣》是張愛玲的成名作,好緣份不一定有好盡頭,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決定,錯過了也就如劇中人曼楨對世鈞所說:「我們回不去了。」細細叨叨、分分合合的人物與滄桑,只有半生緣。 去年,兩岸三地合作在香港演出的《半生緣》,將在六月搬上國家劇院,鬼才創作者林奕華大膽以「唸書讀本」的方式排演這齣戲,三個小時的戲裡,沒有一個字不是從小說裡拿出來的。 女主角顧曼楨由台灣演員劉若英出任,男主角沈世鈞由北京國家話劇院廖凡扮演,而姐姐顧曼璐則由表演工作坊的丁乃筝担綱。本刊特邀該劇導演林奕華現身說法,以「性格,決定了愛情與命運」的角度切入,解讀這部小說。 從前年的《張愛玲,請留言》到這次的《半生緣》,台灣女演員丁乃箏和林奕華合作上了癮,她如何在這一齣戲裡,打破觀眾對顧曼璐的刻板印象。PAR走進排練場,與丁乃箏一起尋找劇中人。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百年之後,為什麼仍是契訶夫?
每一個劇團都視之為最大挑戰每一位演員都夢想排演他的戲每一位觀眾都可以在戲中找到自己 有人說契訶夫是個預言家,預言了百年之後,生活依舊像是開水與白麵包,平淡無味,百無聊賴。但也就在他素描似的筆觸裡,捕捉了真實生活單調的樂趣,雞毛蒜皮的生活愚蠢化成一篇篇幽默的人生哲學。 今年七月二日,契訶夫忌日滿百週年,在混沌的新世紀裡,不禁更讓人聯想起《凡尼亞舅舅》裡一再在信仰與價值幻滅的現實裡,尋找生命出路的主人翁。 如果你不認識契訶夫,戲劇學者李立亨帶你從六個角度閱讀契訶夫。 如果你已經認識契訶夫,黃建業執導的《櫻桃園》讓你重溫時代變動下,如同荒蕪廢墟般的俄羅斯風景,以及那群無所事事,多餘的人。 或者,綠光劇團《將你的手放在我的手心》給你看他和老婆奧爾嘉的愛情,看他們如何透過八百封信的往返,連接劇場濃烈的心靈與愛。 我害怕那些在字裡行間尋找弦外之音,把我當作救星或守護神的讀者。我既不是自由派,也不是保守派;不是出世的隱士,也不是對一切都無所謂的人我只想做個藝術家如此而已。 安東‧契訶夫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照亮一台藝術的美麗與感動
一九八八年,台北重慶南路一個簡單的地下室小舞台上,吳興國為示範太古踏舞蹈技巧做了片段演出,舞台上只有最簡單的舞台燈PAR,沒有化妝,沒有道具,吳興國素淨的身體,散發素淨的光芒。那是我至今難忘的畫面。 做劇場的人都知道,PAR是舞台上最基礎的燈具,不管科技再如何進步,PAR像是劇場裡的土壤一樣,無可取代。一盞燈便可以照亮藝術的美麗與感動。 二○○四年表演藝術雜誌再出發,我們把原來的英文名稱「Performing Arts Review」做了變奏與延伸,PAR跑了出來,就像每一場演出都是從「動機」開始,PAR在編輯上的動機就是照亮,照亮藝術家,照亮藝術家與觀眾的聚焦點,很PAR,意思是很亮,也有很「ㄆㄚ」的意思。 最簡單的,最持久。百年前的俄國劇作家契訶夫就很PAR,契訶夫說:「我寫生活。」契訶夫擅長對於生活素材細緻的觀察與選擇,習以為常的事件一進入他的作品,反而構成了具有時代特徵的素描;張愛玲不也是如此,聰明的文字裡活躍著時代生活的氣息,聞得到生活的大俗與大雅。契訶夫死後百週年,《半生緣》即將上演,都引發了本期PAR再傳述他們的慾望與熱情。 但五月PAR的光芒要照在三位年輕亮麗的舞台明星上,許芳宜、伍國柱與徐堰鈴,「靚世代,出列!」的特別企畫毫無保留地推介這三位今日之星。 紐約媒體稱許芳宜為「葛蘭姆傳人」,「台灣製造」的葛蘭姆舞者在最新一季的紐約舞壇上引起矚目,讓美國公共電視台都決定要在五月隨芳宜一起來台,瞭解台灣是如何培養出這樣的明星。 伍國柱戲劇系畢業,但卻選擇舞蹈,一種對未知的追求,讓高雄縣彌陀鄉長大的男孩一路飛到德國,南台灣情懷與日爾曼文化的相遇,化成全球化的身體語言, 伍國柱贏得德國卡薩爾歌劇院舞團藝術總監一職。 甫獲第二屆台新藝術表演類「觀察團特別獎」的「小劇場天后」徐堰鈴,在上個月演完創作社《Click,寶貝ㄦ》之後,就將暫時結束波希米亞的台北劇場生活,拿著獎學金赴紐約充電。這三位都是六年級前段班的新世代,用無數的挫折與試煉建立起藝術之路上的堡壘,擁有的自信、愉悅與技藝,讓我們不禁要大聲喝采! PAR也代表著潮流,
-
國際藝訊GLOBAL STAGE
彼得.胥坦與俄羅斯演員合作《哈姆雷特》
彼得.胥坦與俄羅斯演員合作《哈姆雷特》 彼得‧胥坦為柏林戲劇節創辦者之一,也是當今全球五大舞台名導之一,在德國戲劇界的地位,相當於碧娜‧鮑許。這回領軍俄羅斯最出色的演員及舞台工作者「俄羅斯國際戲劇組織聯盟」,將把莎士比亞經典劇作《哈姆雷特》搬上香港舞台,全劇俄語演出中英文字幕。 瑞典庫柏格芭蕾舞團Cullberg Ballet《家家過日子》、《上氣不接下氣》、《有點兒》 去年初曾來台跳《天鵝湖》的瑞典庫柏格芭蕾舞團,光頭男舞者穿上蓬蓬的tutu舞裙,暴力狂舞令看過的人仍印象深刻;這次到香港演出的三隻舞碼各有來頭:《家家過日子》榮獲二○○三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先驅天使獎」,與《上氣不接下氣》皆是目前藝術總監Johan Inger的作品,另一舞碼《有點兒》則是《天鵝湖》編導馬茲‧艾克(Mats Ek)的作品,曾在荷蘭藝術節五十周年慶時獲頒「編舞家年獎」。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 捷克愛樂管弦樂團的開閉幕演出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開幕日五月十二日是史麥塔納的忌日,因此在一九五二年,主辦單位以史麥塔納(Bedrcih Smetana)的交響詩《我的祖國》Ma vlast在市政廳前揭開音樂節序幕,並在音樂節閉幕時以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為作結。這一個安排大受歡迎,從此變成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固定模式。今年因為適逢德佛札克逝世一百年,閉幕音樂會才改成德佛札克的曲目為主。 羅勃‧勒帕吉(Robert Lepage) 與 Ex Machina劇團演出The Dragon Trilogy 挪威貝爾格國際藝術節在專業經理人的經營下,開出漂亮的節目單,這回請
-
表演.映象 STAGE & SCREEN
與契訶夫共進晚餐
讓我真正明白契訶夫的功力,是看到路易‧馬盧導的《泛亞在四十二街》,只是一般的排練,劇本的魅力,加上史氏表演論的演員,緊緊地抓住觀眾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