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舞蹈
內外空間互爲對照
上、下舞展在室內、戶外兩種截然不同的空間條件下,不同的視覺穿越層次,表現了舞台空間的多元深度。編舞者突破傳統舞蹈窠臼的用心淸晰可見,但若能更強化肢體動作間的聯結與美感,激發互動辯證的能量,這實驗性的步伐將走得更穩健。
-
舞蹈
正偏併立
同樣是以精緻文化的提煉爲信念,以新古典折衷主義的手法創作舞蹈,兩位編舞家儼然把劇場舞台所賦與的性別角色,作了一番明確且肯定的詮釋。如果說季利安這三個舞作是嵌陷於西方傳統的性別衝突之中,則劉鳳學的《起手板》卻有意爲中國傳統女性建構一個平和的風範。
-
戲曲
花燈姻緣茶山情
全劇的基調是輕鬆詼諧的,散發出濃郁質樸的生活氣息。雖然就劇作的深度而言,沒有歷史劇深沈的人文底蘊,也沒有公堂戲鮮明的政治嘲弄,但卻體現出市井百姓掙脫禮敎規範,主動追求情愛的眞實情感,也側面地表露了客家性格的堅韌與執著。
-
戲曲
「滑稽」與「戲」的關係
調笑戲弄、諷刺滑稽,一向只求效果,不究邏輯思維。然而受制於寫實風格與傳統嚴謹的編劇手法,這兩齣「滑稽戲」原本擁有的一雙超現實的想像翅膀,不但中途折翼;與其他正統的戲曲劇種較之,它更顯得貧弱蒼白。
-
戲曲
電視劇乎?歌仔戲乎?
許多嚴謹的考慮,在歌仔戲表演中變得無關緊要,這是否意味著進入電視界的歌仔戲,終究已經像電視劇一樣,日益地商業化、商品化,以觀衆的口味做爲製作的標竿,以通俗有力的趣味,得到雙向的滿足,即使回到專業的表演舞台上,亦不能改其「本色」。
-
回想與回響 Echo
舞蹈表演與評論的意義空間
舞評要讓舞作與其表演的可能意義可在不同的劇場與國度中釋放,並與不同觀者產生更多的意義交織,而不是讓來自舞評者、編舞者、表演者或記者的某種權威式評價,壓縮意義的生存空間。
-
回想與回響 Echo
西哈諾的大鼻子「嗅」到了什麼
西哈諾有個大鼻子,他嗅到了詩歌的美與愛的眞諦。觀衆也帶著靈敏的五官來感覺西哈諾的魅力。而觀衆除了在視覺上了解劇情之外,也會期待在歌聲裡感覺到十七世紀的文化感情。
-
回想與回響 Echo
改編的劇場效果與美學價値
劇場效果不必然等同於美學效果。更改的如果是標題,影響所及可就不只是語義的表達。台灣藝術學院戲劇系的《亂事家人》,改編英國劇作家考爾德的喜劇《乾草熱》,就是個例子。
-
回想與回響 Echo
崑曲札記
崑曲命不該絕,或正是它具有每一種偉大藝術必備的多重性。而做爲舞台表演藝術,多重性指的不單是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劇本,更是各項劇場要件的個別高度發展與互相糾葛。決定崑曲命運的不僅是劇本的文學或社會價値,也是它的音樂、表演形式和演員。
-
里程碑 Milestone
無賴與靈修者的雙面一體
在浦浪克百年慶的今年,回顧他於不同時期的代表作時,從他創作上明顯的風格變化中,可以看出他性格上的雙重性,同時,似乎也反映出當時法國文藝思潮的演變。
-
歐陸劇場
戲劇在生命的軌道上運行
史泰勒執導的劇作範圍橫跨古希臘到現代,他認爲展現原作的精神更重於自我的詮釋,劇評家多賀認爲,史泰勒總是審愼處理劇本、作者與戲劇形式之間的問題,呈現出鮮明的個人風格,可能最足以作爲二十世紀導演的代表。
-
歐陸劇場
此景可待成追憶?
以《再會三部曲》無人不知的傳奇劇照當德國戲劇雜誌《今日戲劇》九七年十月號探討駐院劇團危機主題的封面,不僅因爲本戲爲柏林「戲院」的招牌戲之一,更重要的是,《再會三部曲》之所以成功,全繫於十六名演員無懈可擊的默契,使觀衆深刻感受到台上所見爲現代社會的縮影。《再會三部曲》可謂一駐院劇團的典範之作。
-
工作坊
威爾斯的另類聲音
表演硏究中心(CPR)一九八〇年中期改組之後,除持續推出創作,並開始製作與引薦來自世界各地的傳統與另類的表演藝術,舉辦各式形色的工作坊、示範講習、大師課程、座談、學術硏討,與論文發表會等等活動。透過硏究、分享,CPR正戮力扮演著劇場新思維的催化劑。
-
表演書房
「喇嘛與欽」的救贖之水
在巴爾巴筆下,葛羅托斯基的神話性色彩漸然褪去,年輕劇場人的靑澀、笨拙、孤僻、狂熱、奉獻、達觀使得大師更具人性,而値得一書的是,作者不畏劇場硏究瑣細的罄竹難書,將整個葛氏體系的崛起置放於宏觀的歷史脈絡,同時那些曾經在葛氏探索中投下心力的無名英雄,也得到較爲公平的關注。
-
交流道
北京演員眼中的台灣導演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賴聲川在北京排演的《紅色天空》所引起的紅色效應,雖然並沒有產生撲天蓋地的轟動,但也爲疲軟不振的大陸劇場帶進一股淸新、自然、動人的生命力。今年六月,北京版的《紅色天空》將在台北登場,本刊特別專訪參與此劇的一級演員林連昆,談談他此次合作的經驗。
-
現象視察
背負與跨越
當我們目睹且參與了台灣現代劇場在二十世紀末最後的一場硏討會之後,即便許多要求與期待硏討會修正改進的聲音此起彼落──諸如硏討會的主題分類與命名、論文的蒐集對象與順序安排、論文講評人與發表者組合的適當性,甚至是論文發表與講評討論互動交流的時間分配等技術細節等等;然而,也肯定了劇場/戲劇活動在台灣的歷史價値體系上需要不斷地被重新思考的事實。
-
現象視察
社區的劇場實驗
目前台灣對於社區劇場的窄化觀念是我們至今難以衝破的藩離。這些窄化觀念不外是將社區劇場功能化、業餘化、以及過度渲染的集體化,換言之,許多人提及社區劇場不免聯想,它必須從事社區服務,如環境保護、關心受虐兒、獨居老人、甚至流浪狗等不屬劇團的工作;這些狹隘觀點極大地限制了社區劇團體的發展空間。
-
專欄 Columns
Scenography及其他 羅夫.可泰舞台設計回顧展
說到近代劇場設計,早期具突破性的觀念實在是來自歐洲,揚棄繪畫佈景,要讓舞台空間產生意義,而非僅是裝飾,開始講求光影、音樂、造型,掀起了二十世紀的舞台設計革命,而羅夫.可泰正是在英國沿襲這條路,經過近四十年的時光,創出他自樹一幟的設計。
-
專欄 Columns
公共電視貼近你的心
媒體是社會公器,公共電視不只是一個媒體,還是一個文化機構,公視的節目不只是電視節目,還是一個以節目形式來進行觀念傳遞、觀念互動,提供公共議題討論空間的場域。
-
專欄 Columns
音樂文字會式微嗎?
文字有其無與倫比的想像力和穿透力,當樂譜無法對一般大衆構成意義的時候,文字還是一種比較貼近的詮釋。客廳的電視即使三十九吋,也無法框住音樂廳的舞台;手上一份精心編寫的音樂雜誌儘管只是菊八開,卻可能開向一個無限寛廣的音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