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機緣的藝術家
什麼是舞台設計?本文從應具的條件、立場到工作態度與藝術性,深切探究舞台設計最根本的層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當代舞台設計在台灣
舞台設計的發展是和整體劇場藝術環境同步前進的,台灣目前表演藝術的環境較諸二、三十年前,雖然在硬體設備及器材方面有長足的進步,但在一切講求速成、省錢的前題下,相對地在制度的完善及藝術水準的提升上就遭遇難以突破的瓶頸。
-
台前幕後
掉入審判的臨界點
臨界點劇象錄即將首度進入國家劇院實驗劇物演出《審判》。這是一個思想獨立於以往的臨界點或田啓元的製作,它的創造完全來自於導演、設計師們以及──卡夫卡,「組合如何,表現就是如何,劇場應該不需要以團名爲首的品牌神話吧?」
-
台前幕後
美濃.老街.社區劇場
社區劇場的發生開始於民衆對社區議題的關切。在作者最近與美濃當地人所進行的社區劇場活動時,社區與他們關心議題之間的關係,似乎在劇場中浮現出較淸楚的脈絡。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尋找東方
八〇年代後半是台灣舞蹈界一次蛻變的時候。新一代的舞者、編舞家紛紛從國外歸來,企圖探索身體動作之本源。這股後來稱爲「東方身體觀」的脈流,創作者包括林秀偉、劉紹爐、陶馥蘭,甚至林懷民及林麗珍。本文將從三大主題來探索這一新新觀念:宇宙、自然與生命的源起;氣論及身體觀;以及儀式與「類宗敎」的精神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譲身體做主
1.林秀偉:太古踏技巧 自西方訓練準確的規範中解放,林秀偉欲從最基本的身體活動呼吸開始,透過精神冥想提昇至更超越的層次。 舞團這三年發展出有別於我們以往所受的舞蹈訓練,累積的基礎已經到了一個階段,身、心、靈合一的禪的境界。 我的舞者有兩個出處,一個受西方的訓練、另一個受中國的科班訓練。受過西方訓練的舞者在空間、節奏都能非常準確及有效地使用肌肉的力量、彈性、柔軟度,身體動作會有一定的領域及軌跡。然而在我的訓練過程中,我會要求他們去除過去的規範,專注於舞蹈的動、靜及行進之間的空隙。這是舞者自我發現很重要的一個關卡。 掌握最微小也最大的動力 舞者在第一堂課就被要求由冥想、靜坐開始。透過「沒有」(empty)的動作來消化以往她們對身體、時間、或空間的印象。在我們的靜坐方式中我會先從呼吸開始,吸氣的時候全身漲滿,吐氣的時候從無數的毛細孔吐出來。吸、吐之間讓整個身體透明,回到微細胞的狀態,重新找到動力。 聽起來有點玄,但唱得好的京劇演員都知道所謂的氣口在哪裡,在哪裡換氣,這和呼吸有很大的關係。 在這我所謂的動力涵蓋兩種,一種是生理的(骨骼、肌肉),另一種是靈魂的(智慧、情感)部分,整個還原、分解到很微妙的狀態,發現自己的內在,達到我所謂的「柔軟」。一般認爲舉腿要很有力才行,但太極提到一個意念:「要鬆」,要鬆、要軟你才有挺立的力量。印度的《奧意書》也提到萬物長成是由地氣來的。 我從身體開始,發現與整個自然的道理是相通的。我的舞會被認爲很宗敎、很儀式性,是因爲我認爲身體必須回到生命的源頭、輪迴的週期性。所以不管是我作品或身體的呈現,都會不謀而合達到這個點上。 訓練的第二個階段,我會要求我的舞者從身體開出花來,(太古踏技巧的第一個階段「宇宙胎」)。像水、像河流一樣的流動、像煙霧一樣的蒸發、像雲一樣的襲捲。從意象的冥想出發,達到柔軟的目地。在這個過程會發現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當一個舞者停住而不整個身體凝結、停止呼吸的話,你不會覺得他是靜止的。這點是西方較少提及的,但在京劇裡頭有,京劇的亮相是不呼吸的,你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讓身體落實 舞蹈、小劇場與身體
台灣的舞蹈創作從七〇年代「主題」的本土化,到九〇年代邁入「形式」的本土化階段,一路走來相當漫長。本文從歷史的角度,探索「東方身體觀」的由來、困境,與未來的美學可能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共謀「出路」? 訪古名伸
國內近年興起的「東方肢體觀」,從西方後現代舞蹈形式來看,似乎有不謀而合的地方──著重回歸到自身的屬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請一齊來說謊
現代舞中有不少身體論說是多餘的,「身體不會說謊」就是其一。然而,身體不說謊是因它根本沒有資格或能力欺騙我們。但它是個說謊的工具。「說」是用嘴,嘴就是身體的一部分。
-
名家訪談
爲人權奮鬥的現代奇女子
MBA碩士、心理學博士、舞蹈家、演員、電影導演、出版社總經理,更不用提她在電影及舞蹈上的傑出表現瑪麗卡說,其實,對她而言,任何一項工作,她的目的只有一個──爲人權奮鬥。
-
回想與回響 Echo
一場賓主盡歡的同樂會
印度國慶日來台演出的印度舞蹈家瑪麗卡.沙若巴伊,在主辦單位未將演出的文化背景與意義適度呈現的情況下,藝術工作已然產生了內在的危機。
-
回想與回響 Echo
胡撇仔戲與胡撇仔母子
夜市上一齣胡撇仔戲《俠女白小蘭》,讓看過胡撇仔的老觀衆驚奇:靑年仔也曉作opera;讓沒見識過胡撇仔戲的新觀衆訝異:這什麼烏白亂撇的opera。從日據壓制的悲情中發展出來的台灣opera,何以至今不曾光復。而透過覆面俠女白小蘭,卻使在胡撇仔戲台下分開的母子,復迎納在胡撇仔戲台上。
-
回想與回響 Echo
科技與藝術對上話了嗎?
這場由交通大學主導的音樂會其實就是一次科技的展演,音樂家們利用「電傳視訊網路」讓舒伯特的《菩提樹》在兩地同時進行排練。但是由於技術上的限制,使得兩地聲音的傳輸延後大約0.5秒。這樣的演出重要的意義應該是在於把科技應用技術與藝術作結合,爲傳統的演出型態開創出另一種可能性。但是,如果單純以欣賞一場音樂會的角度來看這場展演,它失去了合奏者在演出當中彼此之間氣息的相互呼應所產生的合作感。
-
十年演藝
曲滿戲足癮到頭 戲曲十年路
從一九八七至九六這十年間,在禁制中解套的傳統戲曲各劇種,再度肆放活力。傳統演示者愈形精練,現代演示者更加多元精緻,曲樂更加豐富。加上大陸團頻頻登台,老戲迷連連沉醉在流派藝韻中,好不滿足。光復之初及遷台初時的熱絡氣氛,依稀再現。
-
十年演藝
戲劇界多方嘗試的十年
劇場近十年來的各項活動,在演出的地點與形式、討論的議題等整體表現上所展現的多樣性,似乎遠遠超過了前面四十年發展的總和。
-
十年演藝
新觀念、新作法的音樂十年路
一九八七是台灣音樂界整體生態起變化的一年。在國人期待下,耗資七十四億台幣興建、擁有一流設備的國家音樂廳及戲劇院落成啓用,大量國際級藝術家、團體相繼來台演出;新一代音樂家在學成回國後,一改以往單打獨鬥的演出方式,紛紛組團,以各種不同的演出型式加入音樂戰場,並以新觀念、新作法來推動、經營樂團,爲音樂環境注入一股新力。
-
世藝之家
一家四代扛一口布袋
人說,初起時候,演師扛起個布袋走江湖賣藝,布袋中裝了所有的道具和偶,民衆就以布袋戲稱之。當然,布袋戲的規模早已不是一個布袋裝得了的,但是,對於開創五洲劍俠、開創金光、開創霹靂的雲林黃海岱布袋戲世家而言,一口布袋卻是承繼家業發光發皇具體而微的圖騰。
-
藝人光譜
人瑞.偶瑞.掌中瑞
初見黃海岱已是十年前了,當時他來台北參加民間劇場演出,八十好幾的身子看上去硬朗得很,尙能手提兩大箱雲林柚子遠遠走來分送工作人員,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次見阿公,是八年前爲偶戲田野調査前往雲林崙背鄕他的家裡。一進門,看到阿公正聚精會神地看著電視國劇節目,一見我們來就興致勃勃跟我們講:「這孔明唱得不錯」。與阿公可以天南地北的聊天,求證一甲子前的事情仍然可以得到很明確的描述。 我們這一代雖沒趕上親睹阿公開創劍俠布袋戲的風光場面,但仍然聽得到阿公五音(生旦淨末丑)一口的聲腔,聽他作旦角細音談戀愛的聲情,聽他作丑的怪聲,而在彷彿聽阿公講古的談話間,絕對是很眞實的領受到阿公一身俠骨熱腸的氣息。 往後再見他老人家則多是在表演的場合,只能打打招呼寒喧一二。阿公仍然一如往昔,只要有人找他演出,他必傾全力表演,甚至一時興起「超時」演出,助手要比一個交叉的手勢表示「可以結束」了,阿公才曉得要吿一段落。 最近幾次的拜訪則仍見他在表演前忙進忙出的整理戲偶道具,今年九十六歲的他依然參與各種活動樂此不疲,徒子徒孫們問各式有關表演的問題都能得到淸楚的答覆。眞的很慶幸台灣布袋戲界仍有「老仙角」可以提供寶貴經驗給後進學習。 文字|吳佩 民俗藝術田野工作者
-
海外演出
不明的符號
在貝那丁劇院可以看到培松地的最新劇作:《1949:假如6是9》。我們可以去看,我們應該去看。這齣戲是不可理解的,有人如此說。是眞的:那更好。
-
評論的評論
有沒有詩的劇評呢?
米榭爾.培松地重新修訂的《1949:假如6是9》,整齣戲一直籠罩著一種完美性的孤獨感,那是觀者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的疏離,所造成的一種戲劇氛圍。在評論這樣的演出之時,羅蘭.巴特、沙特對於「詩」、「脆弱」的理解,似乎可以給我們一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