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忠臣藏》第七幕〈祇園一力茶屋〉一景,茶屋就是高級妓院,「祇園」是舊京都茶屋聚集的地方。左圖中是男主角大星由良之助在看同志所送來的密(主辦單位 提供)

現在作爲歌舞伎演出劇本的《假名手本忠臣藏》原是於一七四八年爲文樂劇場(註1)所寫,因爲受到熱烈歡迎而被歌舞伎劇場借用,至今盛行不衰。因此,現在所看到的歌舞伎《忠臣藏》的演出,在許多地方仍刻意地保有文樂演出的影子,例如在序幕中讓演員以木偶的架勢在台上出現,經過團主的開場白之後才被賦予生命,開始演出。

歷演不衰的故事

《忠臣藏》可能是日本戲劇史上最受歡迎的一齣戲,它是根據實際發生在西元一七〇一至一七〇三年之間的一個歷史事件所寫,不但在日本被改編成各種形式的演出,年年不斷的重新製作,並且早在一九一五年就有英文版問世,如今的英文版更是已多達五、六種以上。

《忠臣藏》全劇共有十一幕、十八景,可是目前還經常演出的則僅爲〈大序〉、〈三段目〉、〈四段目〉、〈五段目〉、〈六段目〉、〈七段目〉及〈十一段目〉七幕,此次由市村萬次郞率團來台演出的即爲「七段目」的《祇園一力茶屋》。

早期的演出依著歌舞伎的特性,把這個震驚全國的大事件,像新聞報導一樣地將事件的始末加上人民對它的評議,辛辣的展現在舞台上。戲劇的傳播力使得衆口喧騰,對於幕府處置不公的決定、對於四十七名護主義士的崇敬,終於把這個事件推展到了幾近神話的地步,而強大的輿論甚至令幕府感覺危及其統治而終於下令禁演「時事」,聰敏的劇場人於是改編劇本,把故事假託到「歷史故事」的虛無中去,改名換姓之後照樣搬演不墜,而幕府也是無可奈何。

四十七響的致敬

事件發生於西元一七〇一(元祿十四)年二月四日,赤穗大名(註2)淺野長矩受命參辦接待將軍的典禮事宜,指導者爲將軍側近的吉良上野介義央,因爲淺野無法體會與滿足索賄的吉良,被吉良多方刁難與侮辱,終於難耐悲憤而在宮內走廊上拔刀刺殺吉良,由於被其他人拖住,僅刺中吉良的額頭。由於宮中拔刀是大忌,又加上佞臣吉良的惡勢力,淺野終於被判切腹之罪,於二月十四日切腹而亡。赤穗依例被廢,數千人的生計一旦全無,赤穗的武士們一夜之間也都成爲無主的「浪人」,但是對於作爲事件「共犯」的吉良卻連個申誡都沒有。悲憤與思主之情終於在「家老」(總管大臣)大石的帶領之下,成爲一股復仇及尋求正義的力量,一共四十七名的赤穗家臣武士,連同他們的家屬,在含羞忍辱、辛苦策劃經營兩年之後,終於闖入吉良的家中抓住躱入倉庫的吉良,並且砍下他的人頭拿到淺野的墓前去祭拜。這樣大膽的、公然挑戰幕府統治權威的行爲,當然不可能爲幕府所容忍,全部參與復仇計畫的四十七名武士(包括大石的十五歲長子),最後同樣被命令切腹,追隨他們的主人共赴黃泉。

在這震驚全國的「赤穗事件」之中,舉國輿論與其說是對大名淺野不幸的同情(註3),不如說是對四十七人義行的一種尊崇,那種捨生忘死的「武士精神」,以及伸張弱勢正義的行爲本來就是創造英雄的條件,再加上事件本身的強烈戲劇性,終使得它成爲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數百年來持續爲人們所傳頌,直至今日,每次歌舞伎演出,仍以四十七聲的開幕響板來向作爲英雄與主角的四十七名武士致敬。

註1:文樂是被稱之爲「人形淨琉璃」的木偶劇場,以三味線伴唱,舉世無雙的超級大木偶需要三人同時合力方能操作。它與歌舞伎同時興起,在發展的過程中是亦敵亦友──互相競爭又互相借鏡的對手。

註2:「大名」是幕府統治之下分封的地方領主,以其領地的稻米收成好壞而有大小之別。赤穗是小地方,大名也因之在劇中被惡人吉良譏爲鄕下大名。

註3:事實上,這個事件中的許多關鍵性重點都不明朗,吉良是否如傳說及劇中所形容的那般邪惡,可有保留的空間。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