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舞蹈
不斷成長的光環 《舞田》觀後感
《舞田》是光環舞集邁入第十一年的最新作品。觀衆從中不僅看出舞者間良好的默契,更可以從劉紹爐較早的《大地漫遊》和《奧林匹克》片段,感到劉紹爐致力於舞蹈藝術的精神。
-
音樂
陷阱重重的人聲考驗 《杜蘭朶公主》
《杜蘭朶公主》劇中的杜蘭朶公主與卡拉富王子是兩個「殺手」級角色,七日的演出,飾演卡拉富的義大利男高音賈柯米尼在第三幕時便發生聲音開叉的遺憾,而女高音芭塔妮的杜蘭朶公主唱來亦覺如屢薄冰
-
專欄 Columns
一九九四年幾齣突出的舞台劇
從以上四個劇目看來,翻譯/改編和模仿/創作各半,如專以劇作而論,並不算豐收,台灣的劇作家尙待努力;但從導演、表演而論,一九九四年的成績頗爲突出,足以與揚眉國際的國產電影媲美了。
-
專欄 Columns
演奏家與「名琴」
一位仍在初一音樂班學小提琴的學生,因爲「琴藝」似乎久久不能突破,家長不知從那裡來的「靈感」,認爲必定與琴有關,於是一個大手筆花了三十五萬美金買了一把「名琴」給這位「神童」練習之用。沒多久,這位同學的「琴藝」似乎已不是問題了,因爲每次演出或與友人談起這位同學時,家長逢人就說:「小犬手中的琴,可是三十五萬美金的名琴哩!」
-
專欄 Columns
Sleeping, No Sleeping
近來看戲又體會到中場休息的另一妙用,那就是可以提前開溜。有一天晚上,有一個難看到令我過度驚訝而無法入睡的演出現場,我沒有提前離開。那是一齣頗有野心的新作,藉著多線敍事、拼貼的舞台區位等堪稱「現代」的手法,針砭當前的社會亂象。
-
現代舞講座
回歸:後現代舞的總體趨向
後現代舞者,在脫離葛蘭姆、李蒙等現代舞體系及古典芭蕾的審美理念之後,朝著更自由靈活,更加注重過程的即興創作方式,展開他們的舞蹈生涯。
-
雜誌文章索引
表演藝術雜誌 第十二期至二十六期 單元索引
【編輯室報吿】 生日願望/林靜芸 4 第十二期 節目氣象/林靜芸 4 第十三期 文化的過程/林靜芸 4 第十四期 生命的節奏/林靜芸 4 第十五期 劇場與花/林靜芸 4 第十六期 飛行的計畫/林靜芸 4 第十七期 編輯的演出/林靜芸 4 第十八期 身體與表演/林靜芸 4 第十九期 時間的挑戰/林靜芸 4 第二十期 【焦點】 許萊亞與《美麗的磨坊少女》/席慕德 22 第十二期 蒹葭怎能不聽水車訴情/莊裕安 23 第十二期 葉靑的歌仔戲溯源/李疾 26 第十二期 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呂紹嘉 5 第十三期 音樂劇場新觀點/劉家渝譯 10 第十三期 國際舞台上的亞裔音樂家──小澤征爾、馬友友、胡乃元、鄧泰山、陳萬榮/彭聖錦 13 第十三期 古道中闢蹊徑──雅音小集/王安祈 5 第十四期 浙江崑曲之美/陳彬 9 第十四期 卡門卡門/金慶雲 23 第十五期 女高音/王瑋 30 第十五期 北京智化寺音樂/林谷芳 33 第十五期 戲曲話豫劇/牛川海 23 第十六期 尋馴覓蜜的愛情故事──果陀改編《馴悍記》/劉婉俐 42 第十七期 期待另一場樂迷大集合──洛杉磯愛樂蒞台演出/傅慶良 46 第十七期 揭開古提琴的神祕面紗/懷遠 48 第十七期 不是解放,是壓抑──山海塾《卵熱》/王浩威 5 第十八期 熱血奔騰的劇場行動──《戀馬狂》/曾麗憫 8 第十八期 羅斯托波維奇、巴倫波英、阿胥肯納吉的指揮生涯/王立德 12 第十八期 我們是這樣長大的──愛樂族的古典經驗/徐淑鈴 16 第十八期 解讀屛風──以一種山羊座的方式/南美瑜 26 第十九期 美饌《鳳凰蛋》/劉秀庭 30 第十九期 袁雪芬與上海越劇院/姜思章 32 第十九期 紅樓戲的里程碑──越劇《紅樓
-
系列專題
94回顧
又是歲末,演戲的、看戲的、幕後的、場邊的,一同携手爲九四年的表演藝術史「演出」了一年。不管你「扮演」什麼角色,甚至只要曾在路邊翻過《表演藝術》雜誌,這樣一份「好奇」便是給予表演藝術工作者莫大的鼓舞。 九四年底,我們企劃了系列專題──從新聞事件、演出票房,到音樂、舞蹈、戲劇、戲曲各表演領域的回顧與分析──將從本月起陸續推出。希望在感性與理性中,與讀者一起倒帶、剪輯這一頁歷史。
-
CD小舖
極地原住民之聲
縱觀人類早期文明的開發過程,面對少數或弱勢族羣的「處置」問題通常不離「同化政策」(assimilation policy)與「種族隔離」(racial segregation)兩種模式,無論前者的僞善分享或後者的惡意鄙棄皆導致文化滅種的結果;爲免重蹈覆轍,當今所謂「原住民」之文化保育課題,務必擺脫環境支配權之優勢操控,嘗試將原住民的文化存留問題交還其自我選擇的意志,而Mari Boine的發掘,正巧提供絕佳的活生實例。 位於挪威、瑞典、芬蘭及俄羅斯四國交界處,北極圈以北的苔原區──Smiland(局外人稱Lappland),居住著一羣以馴鹿放牧或漁獵爲生的少數民族──Smi(Lapp),北美同緯度地區之Inuit(外稱Eskimo)族羣爲其遠親,由於人煙稀少氣候嚴寒,使他們的存在幾乎被遺忘於紛飛的冰雪中。所幸Mari Boine這位Smi血統之音樂使者,重新燃起族人的文化傳薪。一九五六年,Mari出生於挪威北方城鎭Kar-asjok之近郊,當時官方仍採強硬的同化政策,他只能接受全盤的日耳曼文化敎養,不覺地遺忘自身的語言習性,且挪威境內的Smi人較其他三個國家管轄的同族,擁有更完整的福利措施,因此認同程度愈加澈底;隨年歲的增長,Mari逐漸察覺即使盡全力適應白人體制仍無法改變血緣的事實,屢經多回的矛盾掙扎終於從自卑的弱勢心態中醒悟,決心重拾原生族羣的文化傳承與自尊,並著手用母語創作歌曲,藉以延續Smi族羣之傳奇。 熬練十三年後,於一九九三年發表Goaskinviellja(Eagle Brother)專輯,將Mari以原住民身分從事音樂創作的成就推至頂峯。從專輯標題與歌詞內容,似乎不斷表露自白頭鷹(北方極地中百禽之首)的羽翼象徵轉化的心靈力量,原本以動物做爲羣體精神的圖騰取向乃原始部族常見之文化行爲,然Mari在此則跨越古老的崇拜迷信,欲藉展翼翺翔之自由意念突破現代文明的桎梏,提示族人回歸大自然的寧靜懷抱。 與台灣原住民音樂的「保存」方式相比較,Mari並不刻意再生固有形式與傳統意義,卻反而積極擴張衍生,於音樂的基底(fundamental)上用族人的語音技巧和民謠資產(joik),結合垂手可得之北歐民謠(mordic fol
-
CD小舖
音樂會導聆
雷史畢基《古代舞曲與歌謠》 雷史畢基向以善於運用古代音樂的素材於創作中而著名。他的《葛利果小提琴協奏曲》,便是受葛利果聖歌的感召而作,又如這張CD中的《鳥》組曲及《古代舞曲與歌謠》的三部組曲,均爲其硏究古代音樂的心得成果。 《古代舞曲與歌謠》是根據音樂學者Chilesotti所擁有的古代音樂手稿的抄寫本所作。此三部組曲各由四首曲子構成,充滿了質樸天眞的元素,但却是以最精準的管弦樂法所創作。雖然所使用的是古老的素材,但和聲頗具現代感,可視爲全新創作的當代曲目。 第一部組曲創作於一九一七年,演奏所用的樂器包括:長笛、雙簧管、巴松管、法國號各兩支,英國號、小號、豎琴、大鍵琴各一,以及弦樂器組。此組曲與雷史畢基最著名的《羅馬三部曲──羅馬之泉、松、節慶》相較之下,亦具有多彩的管弦樂效果。第二部組曲完成於一九二三年,樂器編制增加了高音短笛、長笛、小號、大鍵琴各一,二支豎笛及伸縮號、定音鼓各三。第三部組曲完成於一九三二年,全部只使用弦樂器。 此張專輯優異之處除了演奏詮釋極佳,錄音更是均衡完美。音樂與音響的偉大結合,以此爲代表。 荀伯格《昇華之夜》 《昇華之夜》或譯爲《淨夜》,是當代音樂大師荀伯格於一八九九年的創作。此曲原是爲室內樂合奏團(六重奏)所創作的作品,一九一七年他將其改編爲弦樂團的合奏曲,一九四三年又將此弦樂團版重新修訂。 《昇華之夜》的創作運用了大量的擴張性曲調,可說是荀伯格創作無調性的十二音列音樂之前期作品。作品中充滿了無調性音樂游移不定的感覺。作品標題《昇華之夜》Verklrte Nacht是取材自德馬(Richard Dehmel)的同名詩作。此曲淸冷感性的氛圍便是由此詩中而得。 詩的內容是敍述一對戀人走在寒冷月光下的森林,女方吿訴男方她已懷有別人的孩子,她確信(在她遇見目前的男伴之前)由於母愛的本能,至少使她發現了生活的目的,儘管生活並不如意;男方有感於當時月夜迷濛的氣氛,十分體諒女子的處境,相信只要他們眞心相愛,這個未出世的小孩必將眞正屬於他們倆人。於是擁她入懷,緩緩前行。 卡拉揚以極具官能式的美感詮釋此曲,在
-
即將上場
光環舞集《舞田》
邁向第十一年的光環舞集,在藝術總監劉紹爐「氣、身、心」三合一的理念下,再度推出一支新作《舞田》。 劉紹爐的前幾支作品,無論是《大地漫遊》或是《奧林匹克》,都借助大塊布幅、箱子或嬰兒油來完成編舞者的理念。這些道倶雖帶來新的創作可能性,但也相對的帶來一些束縛。而《舞田》則單純於舞者之間的肢體對話。 光環這次演出的特色,在於拉近與社區民衆之間的距離。除了專程去尋找一些新的演出空間之外,舞團本身也設計一套示範講座讓新的觀衆得其門而入。希望台北市近郊的舞蹈愛好者可以把握這次在家附近免費觀舞的機會。
-
即將上場
印象三重奏團──萊茵之旅
「大地之歌」是印象三重奏團今年度一系列音樂會的主標題,在推出「蘇格蘭幻想曲」、「新世界禮讚」、「香榭風情」等三套分別代表英、美、法四國風味的節目後,推出德國風格的「萊茵之旅」。 德國的音樂在西洋音樂史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從巴哈以降,海頓、貝多芬、布拉姆斯、華格納等人都是舉足輕重的偉大音樂家。而這次印象三重奏團特別爲愛樂者挑選屬於浪漫時期的鋼琴三重奏代表作品,分別是布拉姆斯B大調第一號鋼琴三重奏曲及孟德爾頌的C小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曲,這兩首作品都是室內樂曲中的經典之作,對於演奏者而言,極富挑戰性。此外,國內頗負盛名的女高音黃瑞芬也將在這次演出中一展甜美動人的歌聲。
-
即將上場
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彌賽亞》
《彌賽亞》由韓德爾寫於1741年,他在短短二十四天創作了這部不朽的神曲。《彌賽亞》的原意是「救世主」,是紀念耶穌,頌讚耶穌的救世精神,歌詞取自聖經,以敍述耶穌降臨塵世的故事爲題材,由詩人詹尼斯撰著而成。全曲第二部最後的〈哈利路亞〉一曲,相傳在一七四三年在倫敦演唱時,在場的英王喬治二世,由於「萬王之王,哈利路亞」樂曲氣氛莊嚴,被感動站立肅穆致敬,在場數千聽衆也隨英王肅立聆賞,此習相沿迄今,仍爲《彌賽亞》演唱會中遵守的禮節。從1742年韓德爾在愛爾蘭都柏林市親自指揮《彌賽亞》首演,至今二百多年來,《彌賽亞》已成爲世界各大都市每年聖誕節必定演出的曲目。 這場耶誕節《彌賽亞》演唱會,由名指揮家李運進指揮高雄市實驗交響樂團、高雄市聖詠團、台南合唱團及長榮中學合唱團聯合演出,並由名聲樂家盧瓊蓉、陸蘋、陳思照、張寶郞擔任獨唱。
-
即將上場
九歌兒童劇團《糊塗判官妙妙案》
九歌兒童劇團的歲末公演《糊塗判官妙妙案》是一齣融合傳統戲曲的兒童劇,由眞人與人偶聯合演出。九歌兒童劇團希望藉由本劇,以輕鬆戲謔的方式表現一個社會事實,並提醒觀衆以多方角度去看待事情。導演鄧志浩表示,《糊》劇整齣戲的精神在一個「玩」字,對同一主題嚐試不同的表演方法,進行不同的聯想,就如同兒童對玩具作出不同玩法一樣,兒童在看戲的過程會看到「玩」的創意。
-
活動看版
永遠現代的貝多芬 兼談音樂浪漫主義的締造者
《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中廣音樂生活雜誌、麥登企業有限公司合辦推出的「音樂會導聆」講座,本月由樊慰慈和潘世姬分別針對蓋瑞.歐森鋼琴演奏會和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不朽的巨人──貝多芬」音樂會,細細解說蕭邦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
-
CD小舖
義大利傳統、名歌手饗宴──《茶花女》
這部原由法國文豪小仲馬所著,描述富家子弟與靑樓交際花之間的悲戀故事,百多年來儘管世代交替,但情節一樣地令人感動。畢亞威所改寫的劇本,將原著中女主角的名字瑪格麗特改爲薇奧蕾塔,場景將小仲馬改編的戲劇版本加以濃縮,改爲三幕四景。雖然威爾第僅僅四週便將全劇曲譜殺靑,但音樂結構嚴謹,曲中的詠嘆調與二重唱、前奏曲與間奏曲都極爲優美動聽。暗示男主角阿弗列多熱情的主題、前奏曲中出現的薇奧蕾塔愛的主題等,都使用的適時而巧妙。這麼一齣現代各大歌劇院不可或缺的戲碼,劇情、音樂都令人落淚的傑作,首演時竟慘遭滑鐵廬,實在是令人費解。若將首演失敗歸咎於肥胖的女主角,那末就不能解釋今天卡芭葉(Montserrat Caballe)演出薇奧蕾塔所獲得的成功了。 這個純義大利血統的演奏,展現出道地的義大利風格。年輕的史柯朶展現出相當豔麗的歌聲,這位帕華洛帝的師姐一出道即引起各方矚目,在卡拉絲與提芭蒂相繼聲衰之後,著實風光了好一段時光。史柯朶在沃托極爲妥貼的扶持下,〈夢中的人兒〉、〈始終自由〉二段連接的詠嘆調展現出憧憬愛情與眷戀獨身的雙重情感;雖然她的第二次錄音(EMI)更爲深刻,但年輕時的豔麗歌聲則已不再。男高音萊蒙第(Gianni Raimondi)的歌聲介於抒情與厚重之間,能表現的戲劇範圍較廣。他的阿弗列多充滿靑春氣息,恪守義大利式的歌唱句法,不濫用滑音與圓滑唱(有些男高音濫用滑音以找到正確的音高)。在第二幕第二景的決裂場面,也適切的表達出緊張感(當然大部分得歸功於指揮)。二重唱〈離開巴黎〉在一片美麗的憧憬中,二人也表現出淡淡的哀戚,以戲劇性來看算是相當成功的演唱。 當年的男中音之王──巴斯提亞尼尼(Ettore Bastianini)他略爲陰暗的頭聲,完好的胸腔共鳴與低沈的氣力,正是義大利傳統的美聲。與同儕戈比(Tito Gobbi)相較,雖然戈比的演技精湛超凡,但在歌聲的密度上仍稍遜巴斯提亞尼尼。巴斯提亞尼尼的斷句與咬字功夫風格道地,在〈純潔的像天使〉Pura siccome un angelo 與〈普羅汶斯的海與陸〉Di Provenza il mar, il sol二個段落的詠唱都極爲傑出;與史柯朶長大的二重唱則扣人心弦,是整套錄音中最精彩的部分。沃托的指揮有著精確的樣式,在他手下,管弦樂與人聲渾如一體,有著強力的統一感。在衆多的《茶花女》
-
活動看版
且聽蕭邦彈蕭邦
《表演藝術》雜誌和聯合報、中廣音樂生活雜誌、麥登企業有限公司合辦推出的「音樂會導聆」講座,本月由樊慰慈和潘世姬分別針對蓋瑞.歐森鋼琴演奏會和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的「不朽的巨人──貝多芬」音樂會,細細解說蕭邦和貝多芬的音樂風格。
-
九四回顧
藝術政治年
今年的藝術很政治。表演團體從跟不上政治節拍,第一支「骨迷宮」之舞被痛踩一脚,直到年底的「二十四小時台北藝術運動」舞者升空、組成藝術聯盟等事件,看出藝術家在新的政治環境中試圖重新調整自己的角色。
-
九四回顧
今年的票房很冷淸 票房與票價分析
八十三年國內最大的表演場地──兩廳院的表演節目數又比去年往上攀升了,但是觀衆入場數卻向下滑落。不到七成的「指數」到底指出了表演市場什麼樣的問題?且待我們一一分析各項利空因素。
-
焦點
給世人的一份禮物
今年的聖誕節,國家劇院將呈現一齣感人的大型舞劇《May B》。《May B》是法國舞蹈家瑪姬‧瑪漢的代表作,是根據荒謬劇場大師貝克特的人物而來的。透過旅法舞蹈、戲劇工作者林原上和瑪漢的對談,我們將一探瑪漢創作《May B》時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