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76歲,實業家與演員
陶傳正:人的一生,可否做好不只一件事?
人稱陶爸的陶傳正走進排練場,目光炯炯,講起話來中氣十足,隨時拋來笑料,讓人都要忘記他其實已七十好幾。 攝影的時候,他眼見一張沙發,便向攝影師說:「我擺個平時在家的姿勢給你看。」自在橫躺,聊什麼都像是在家,沒包袱。他說因為自己是企業家出身,經常有人要他演董事長,但在舞台上,他從沒一天把自己當董事長看,「特別是現在這個年紀,還要演什麼董事長?煩都煩死了。若是有人要我去演個瘋子啊、流氓啦,我可能還比較自在。」 等了半年的那通電話 陶傳正演出至今,累積作品無數,然而細細想來,最讓他過癮的仍是最初一頭栽進劇場的那段時光、與表演工作坊(以下稱「表坊」)作戲。 他年近半百踏入劇場,緣自當年妻子待的婦女團體籌備演出經典劇目《圓環物語》,當時他飾演其中一幕操著山東口音的老漢,「想說那個角色懂音樂、又滿嘴髒話,跟我很像啊。」語畢,哈哈大笑。沒想到那齣戲被賴聲川給相中,問他:「有沒有興趣跟表坊一起演戲啊?」就是這句話,讓他輾轉難眠,思索那是客套話嗎?還是真有此意?在乎得不得了,像是少女扯花瓣的愁容,數著他愛我、他不愛我、他「賴聲川說會主動跟我聯絡,等了一週沒電話,第二週也沒有,我想說算了,那果真是客套。結果大概隔了半年,那通電話打來了。」 等了半年的電話是《廚房鬧劇》的邀演,從此開啟表演生命。「第一次正式上台的時候,賴聲川可能擔心我會怯場,演出前還跟我介紹,說那裡是舞台啊、這裡是觀眾席看出去的樣子啊。演完後,他指著我說:『還裝哪?我看你一點都不怕』。」拐著彎誇他台風穩健。回想這事,他又格格笑著,說自己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後來跟著表坊,一年兩場戲,一齣戲演30幾場⋯⋯愈來愈少進公司,演到我老婆要翻臉,好可怕。」 那就是了站上國家戲劇院的舞台也不怕的陶傳正,只怕太太不悅。但嘴上喊怕,臉上寫的卻全是感激,直說當初是因為太太開始進公司管理,自己才能放手表演。 表演精采了人生下半場 後來,最廣受討論的「都市傳說」,是1995年在國家戲劇院演出《一夫二主》。「那齣戲後來引起很多討論,各種說法都有,但沒人知道到底發
-
特別企畫 Feature 88歲,踩高蹺表演者
邱樹嘉:自娛娛人,玩轉耄耋不受限
「我踩高蹺從60歲退休一直到現在,將近30年了。」 有時是去安養院關懷老人家的關老爺、有時是過年發紅包給貧困者的財神爺、大多時候是扮小丑彩衣娛眾的高蹺爺爺,從踩街活躍到小巨蛋,獲邀至電視綜藝節目、甚至國外演出,近年累積百場高蹺演出,人稱「不老頑童」的邱樹嘉,平常都使用臉書Messenger接洽邀約。 採訪這天,跟邱樹嘉約在汐止火車站。一出車站票口,就看到他一身亮眼的馬拉松跑衣,盈盈笑著,手上高舉一張寫有歡迎字樣的A4白紙。原本聯繫不上的擔憂,轉變成享有接機待遇的驚喜。他快步領著我們走向採訪地點,難以想像這是88歲爺爺的腳程,但我已經可以理解為何深夜12點多,他還能掛在臉書上回覆訊息。 征戰各地路跑,花甲之年自學高蹺 會固定在住家社區慢跑1小時的邱樹嘉,年輕時曾在空軍服役,每日跑3千、5千公尺的基本訓練,養成他終生愛跑的習慣。退休前還在電子公司任職的他,下班時經過學校看見慢跑的人群,遂點燃了跑步的動力,開始天天至操場報到,結交不少跑友,後來更加入高雄的愛跑俱樂部,辦過多次聚跑活動與健走,跑出興趣後,更跑出不少佳績,從5K到全程,常拿到分組前3名的好成績。 問到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慢跑,邱樹嘉從包包裡拿出一個獎盃,是67歲那年至波蘭參加國家公園路跑比賽的戰績,他將10K跑了73分12秒的紀錄寫在獎盃下面,彼時2月份冰天雪地的路面有多濕滑,都還歷歷在目。「家裡還好多跑步獎盃啊,很多都前三名!」講到跑步整個話匣子大開的邱樹嘉,滿滿成就感之外,更跑出讓他在高蹺上一站就是1、2個小時的好腳力。 投入慢跑之餘,60歲退休後的邱樹嘉偶然在報上看到屏東國中有高蹺隊遊行,他便去電聯絡,跟對方交換了一副高蹺回來,開始在住家附近的學校運動場自主訓練。上高蹺除了綁腿有勞太太協助之外,踩高蹺的技巧全都自學。而後夫婦隨兒女就業遷居至台北,邱樹嘉注意到汐止夢想文教基金會有踩街遊行活動,他十足行動派,隨即拿著廣告單按地址找到協會,發現協會有練習場地跟多副高蹺,燃起他繼續學習高蹺的熱情,從此亦成為夢想協會每年踩街遊行的固定班底。 邱樹嘉曾傳來一張他上報紙的照片,附註說道:「這張搞笑照片是19年前,69歲參加台北國際馬拉松留下的。」問他為什麼穿著小丑裝跑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62歲,舞蹈家
古名伸:有地方就可以做夢,擁抱斜槓的無限可能
才從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退休、領了國家文藝獎,舞蹈家古名伸一點也沒閒著。去年才和戲劇導演李小平聯手演出了《星圖》,北中南跳了一輪,今年4月才結束最後一場公演;一回頭,她年初又頂下經營7年、位於大稻埕尾端的老屋咖啡「走馬啡」,找了一群舞者進來兼職,煮咖啡、做甜點,也籌辦活動;二樓裝修成排練室,窗戶正對著大馬路,平日午後仍是一室靜謐,她取名為「跳舞蘭」。 這位愛喝咖啡的舞蹈教母,用一間咖啡店加一個舞蹈空間,將此生兩個摯愛結合,問起在跳舞蘭都做些什麼,她撈起抹布就開始擦玻璃,「這就是我在這裡最常做的事。」 轉念,享受斜槓帶來的新鮮與未知 投入一輩子的舞蹈教育,古名伸總是看著迷惘的年輕舞者來來去去。過去她的責任是將這些年輕人訓練到位,優秀地送出校門面對世界的舞台;然而退休後的她,站到學校的另一端,這才真正看見舞蹈生態的困境。 她細數,台灣每年有200位舞蹈畢業生,10年就有2,000個,小小的島擁有這麼多的專職舞者,該說是台灣舞蹈教育太成功嗎?她苦笑說,「這些舞者,沒有市場。」沒有一個平台能真正養活他們,舞者也不會放棄跳舞,那這2,000個舞者該如何消化?成為她近年反覆思考的問題。 與此同時,她眼睜睜地看著年輕舞者一個個斜槓了無數的工作,有人取得堆高機的執照、有人拍廣告,「說到底,房租要付、舞還是要跳;你說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活到這個年歲,她總算是「認得」了這個事實。 過去的她總是將舞者推向舞台,如今她認清,舞者可以四處打工、游牧跳舞,也可以去開堆高機、演戲當明星,「舞蹈可以是生活中的空氣和水,不一定要成為職業。」這麼一轉念,斜槓不苦了,反倒充滿新鮮、未知與無限的可能性。而她彷彿收到老天的召喚,頂下走馬啡、開了跳舞蘭,試著用自己的力量,成為這些年輕舞者的斜槓中繼站。 有地方就可以做夢 「無論到哪個年紀,開創都是必要的。」 打從接觸即興開始,古名伸就深為「未知」著迷。當舞者都在控制重心,接觸即興卻逼著她放掉、將重心放在別人身上,「你甚至不需要雙腳著地,卻能知道座標在哪,太新鮮了!我好想知道身體可以變怎樣、還有什麼事會發生!」即便過了數十載,說起
-
特別企畫 Feature 65歲,小提琴演奏家
蘇顯達:只要站在台上,就一首首好好地拉
愛好音樂的朋友,很難不注意蘇顯達的名字頻繁地出現在節目訊息中。明明才辦完獨奏會,又有協奏曲演出;一會兒出現在小巨蛋舞台上,忽然又飛往金門坑道音樂節。錄製的專輯《拾光。電影故事》入圍今年第33屆傳藝金曲獎最佳演奏、最佳跨界獎(編按:截稿前尚未頒獎,因此未能得知是否獲獎)。滿滿的行程不說,還有北藝大音樂學院院長的行政職、每週主持的廣播節目,為漸凍人協會與安寧病房的公益演出,10餘年來從不停歇。說他真是位名符其實的鐵人,只見他一派輕鬆地笑道:「我這個年紀了,還在做30、40年前做的事情。」 滾動累積能量,保持最佳狀態 不斷地累積能量,是蘇顯達給自己的功課。他排曲目有個習慣,在整場曲目中,總是保留三分之一新曲子的空間,強迫自己在舊有的曲目中加上新的元素。到下一次演出時,新的已經變舊,又可以再往上增添。如此滾動累加,是他至今仍屹立不搖的秘訣。就像他從法國留學歸國後,決定每5年辦一次大型的巡迴演奏會。 他設定目標是:一定要有法國曲目、要有國人作品、要有新有舊,並且就觀眾的角度與自我的理想相結合。至今,巡迴演奏會已執行了8次。 為什麼要自討苦吃?他卻甘之若飴:「我很感恩,老天爺給我這麼多機會磨練,我就更要珍惜、表現應有的水準。」他說:「我常和學生分享,全世界少了你一個人來拉小提琴,也不會有什麼影響。所以人的存在價值要自己去定位、要連自己都看得起自己。」 只不過,那馬不停蹄的行事曆,不論是誰看到都會感到莫大壓力。他不否認,卻也不以為意,因為他會將所有的事情安排得妥貼,一面演出當下,一面也在準備即將到來的曲目;提前跟學生上完課,就挪出空檔陪家人。當事情照計畫執行,即使忙,也不亂。 「我是一位演奏者,不能用忙亂來當作拉不好琴的藉口。」那是他身體力行的價值觀。面對觀眾,他一方面激勵自己,一方面也告訴學生:「當你坐在台下的時候,你就是我的裁判!」 但若真的做不來,可以選擇不要嗎?蘇顯達斬釘截鐵地說:「可以 !你要有拒絕的勇氣!」他舉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華洛帝為例,晚年在紐約曾唱到倒嗓,觀眾照樣不客氣地往台上噓。即使唱了千萬次的好歌,只要有一次出錯,就永遠難以抹煞。只有在乎自己的藝術是否能游刃有餘地呈現,才能維持該有的品質。 儲
-
特別企畫 Feature 69歲,戲曲藝術家
吳興國:把「準備」好的交付給戲迷,與他的學生
「我是吳瘋子。」此刻的吳興國沒有丁點飾演仇笑痴(《賭神2》)的狂妄,也無敖叔征(《慾望城國》)翻下高台的豪氣,輕鬆自若又堅定無比,他用自己老師周正榮的暱稱「周瘋子」來比擬自己,彷若多年之後、也不再年輕,發現自己與老師是同個樣子,為了傳統戲曲瘋魔。 從創立當代傳奇劇場的30歲初頭,經歷創團作《慾望城國》10年、20年、30年的重演,年紀也將近70歲,始終編劇、導演、表演乃至於編腔等方面都親力親為,近期還正式收徒。吳興國,仍舊在舞台上。「65歲從臺藝大退休後,我本來不要再做什麼事情;但因為看到這些年輕人想要做戲的決心,我跟秀偉決定成立青年團『興傳奇』。」因為不可能一創團就丟給他們,吳興國手把手帶著。同時,把經典劇作封箱演出,還持續打造新作品,甚至嘗試過去未試過的科技跨域合作。 吳興國,停不下來。 封箱:明白體力極限,給戲迷心理準備 「根本就忘記自己是幾歲,沒想著自己是要退休。」其實,吳興國沒想過走下舞台,也為了繼續演出而做足準備,他說:「只要看到年紀愈大,還能維持上台,這後面都是本身一直不斷地準備。自己都要一直準備,因為知道自己還要上台。」也會提早安排自己的排戲行程。吳興國說:「沒有演過的新戲,比較琢磨在文字上、思想上;若是演過的製作,當我知道已經在倒數計時,最起碼在離演出3、4個月,乃至於半年之前,我就會自己先排,慢慢朝裡面一直加重、一直加重。」 他欣喜的是,過去累積而來的傳統戲曲底蘊給予養分,能持續挖掘可能性。笑說自己沒辦法像魏海敏一樣喝白開水、早睡,他只能好好照顧身心健康,也不壓抑生活,不斷練功並注意安全(特別是骨頭),想辦法維持體力,掌握精氣神,「傳統戲曲非常講究『氣』。」他挺身說著,聲若洪鐘。 2020年,吳興國決定啟動封箱計畫,第一部作品便是當年引領他重返劇場的《李爾在此》(2001)。不只是《李爾在此》本身的代表性與經典性,其實還有他坦然面對了自己的年紀,不大可能繼續演這樣一齣一人分飾10角、穿梭不同行當的獨角戲。 但他更想把這樣的「準備」交付給一直支持他的戲迷,「我會把覺得還不錯的戲再演,演給我的好觀眾、粉絲看。我感謝他們,我覺得他們也會原諒我說,沒有20年前那個體力,但聲音還在那邊,還可以演,也演得有那
-
紐約
新版《妙女郎》讓主演女星重登事業高峰
音樂劇《妙女郎》(Funny Girl)為美國20世紀初表演者Fanny Brice塑造了一個一炮而紅的誕生神話,這齣戲、尤其是之後拍的電影,也讓女主角芭芭拉.史翠珊一舉成名。半世紀後,新版的《妙女郎》繼續這個捧紅明星的傳統,只是這回不是A star is born,而是A star is reborn,讓主演的莉亞.米雪兒(Lea Michele)重新站上演藝事業高峰。 《妙女郎》從1964年首演,至今才有百老匯新製作,原因無他,史翠珊的形象及聲音太過鮮明,她不斷在演唱會重唱戲中歌曲〈People〉和〈Dont rain on my parade〉,誰來演都要與她相比,明擺是吃力不討好。 或許如此,這次新製挑上的「妙女郎」是外型和聲音都完全不同的Beanie Feldstein。以演喜劇電影出名的她,舞台經驗和歌藝都普通,選她或許是想要創造一個另類妙女郎,但呈現上沒看出新的詮釋角度,她的歌唱技巧無法將這些名曲唱出不同的味道,只是突顯其先天不足,所以評論都不佳,在粉絲退場後票房節節下落,面對現實壓力,團隊開始尋找接演的人。 米雪兒一心想演這個角色在演藝圈是眾所皆知,但她在以電視劇《Glee》成名後卻出現耍大牌傳聞,其後結婚生子,在影藝圈消失了一段時間,謠傳是被「封殺」。這次換人消息一出,Feldstein馬上宣布她在合約期滿前兩個月退場,粉絲跳出來為她抱不平,而米雪兒則遭舊聞重炒,頻上娛樂八卦版,還被迫發表聲明為過往行為道歉。 但她自9月6日上台以來,幾乎每場都獲得多次起立鼓掌,甚至因為喝采聲太大讓演出暫停,評論也是極盡讚賞:超級出色!震破屋頂!完美10分!連不喜用溢美詞的《紐約時報》也說「百老匯終於找到了它的妙女郎」。她以實力粉碎一切負面新聞,看來將在影藝圈重啟爐灶!
-
烏帕塔
碧娜.鮑許中心將開展「永續」新計畫
已故德國編舞家碧娜.鲍許(Pina Bausch)留給世界的遺產,除了她一生的創作事蹟、語錄,她的舞團、舞作之外,還即將增加一項以她為名的永續藝術計畫。 預計於2027年完工啟用的碧娜.鲍許中心(Pina Bausch Zentrum)位於其故鄉烏帕塔(Wuppertal),前身為市立劇院。該中心期許能延續鲍許生前累積的藝術事業基礎,成為一個跨領域的文化機構。中心的經營策略,不僅在於結合並延續鲍許時期的經營與美學傳統,更重要的是在她之後,鋪展新的開始與可能性;追求藝術性的超越,同時也必須是民主的、建立國際吸引力和城市社會的參與。該中心將同時由4個機構╱團體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碧娜.鲍許基金會(Pina Bausch Foundation)、國際製作中心和烏帕博根論壇(Forum Wupperbogen)相互支持該營運,但各自獨立自主。 在今年9月的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決議上,該中心獲得了140,000 歐元補助款,來支持未來以「永續性」為前提的發展策略。通過以「零氣候中性藝術和文化項目」( Zero Klimaneutrale Kunst- und Kulturprojekte)為名的藝術文化專案,德國聯邦文化基金會希望支持該中心持續發展,在跨越戲劇、舞蹈、音樂、文學、文化歷史和視覺領域上,實驗出可以與環境共存與平衡的永續劇場,以及可能的藝術創作與經營模式。 籌備主任米爾茲(Bettina Milz)提到:「透過這項同時具備藝術性、技術性和學術性的開創研究,永續經營的工作方式將可以銘刻在新文化場域的基因之中,這不僅基於理論而制定的目標,而且需要透過具體的研究、測試和組織架構的工作流程來完成。」 碧娜.鲍許中心將利用這筆資金「以整體機構的全面視角,來思考永續性主題,並在中心完工開幕時,能具體落實在機構的所有的方方面面之上」。
-
巴黎
2024巴黎奧運盛典由劇場人揭幕
9月21日,巴黎奧運暨帕奧籌備委員會(Cojop)宣布由托馬.喬利(Thomas Jolly)擔任開閉幕式總導演。繼2004年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Dimitris Papaioannou)之後,張羅4年一度普世慶典的責任終於再度由劇場人主導。這位邁入不惑之年的後起之秀,2年後能否創辦一連串融合體育精神、城市特色、文化風采、時代趨勢的藝術饗宴,撼動全球觀眾的目光? 喬利以馬拉松式的莎劇改編驚豔法國劇壇。他不僅熱愛經典文本,數次挑戰許多人認為不可能搬演的「案頭劇」,也善用豐富的視覺與聲光效果,獲得不少年輕觀眾的青睞。近4年來,他以青年導演之姿企圖征服亞維儂教皇宮,又入主昂熱河岸戲劇中心(Quai Angers),成為法國戲劇界最受人矚目的耀眼新星。 從2021年春天開始,巴黎奧運籌委會就開始遴選負責開閉幕式的導演,喬利從70多位表演藝術、電影界、時尚圈等專業人士中脫穎而出。籌委會讚許喬利捍衛法國劇場的傳統價值,又貼近主流文化,完全符合2024巴黎奧運突顯脈絡相承、兼容並蓄的目標,主席Tony Estanguet強調:「喬利導演上的非凡成就證明他熟知如何打破形式分野,將藝術提升到最高層次。」 歷經恐怖攻擊、聖母院大火等種種磨難,巴黎奧運籌委會希望藉由2年後的體育盛事讓全體國民感到驕傲與團結。總預算目前高達約42億新台幣的巴黎奧運開閉幕式將以塞納河作為策畫主題與敘事軸線。一連串節目將從體育場出走,沿著貫穿城市的12公里河岸鋪展開來,一步步回溯法國文明的發展歷程。對喬利而言,怎麼發展流動性的敘事景觀、如何化名勝古蹟為舞台場景、要創造出何種動人又充滿詩意的視覺效果等,都是他躍躍欲試的挑戰。
-
編輯室碎碎念 Editorial
編輯室碎碎念
很榮幸與開心受邀參與《PAR表演藝術》雜誌11月號的編輯作業。很期待透過本期內容,讓有意願促進高齡與藝術共融的專業人員可以了解高齡樣貌與其多元、可塑性,進而在台灣迎來超高齡人口的時代下,不只為表演藝術開創更多可能行,也成為推動高齡友善的重要力量。 其實若將時光倒轉10年,要我談高齡與表演藝術的結合,我恐怕只能高舉白旗;然而,這10年來因緣際會下,基金會有機會將表演與藝術帶進長輩服務中,也幫助我從中看見兩者間碰撞出的火花,遠比想像的還要絢爛。 2012年,弘道開始積極推動不老夢想,努力為長輩打造各種夢想舞台,其中之一,就是帶領30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素人阿公阿嬤站上台北小巨蛋演出「仙角百老匯」,透過專業團隊與導演的串聯,讓樸實的阿公阿嬤們華麗轉身為耀眼巨星,完全不懂饒舌歌的長輩跳起街舞也是有模有樣,努力以鼓棒擊出磅礡節拍的是輪椅上的失能長輩。 舞台上的演出是所有長輩們生命中最光榮與美好的一刻;下了舞台,演出也沒有因此而落幕,許多社區持續帶領長輩們練習與演出,表演成為這些老人家的日常之一,他們持續學習、持續動,持續與人群與社會有所接觸,進而活躍與精彩了他們的生命。 除了「仙角百老匯」之外,台東縣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的「藝起來我家」也是讓我印象深刻與感動的一個案例,該計畫以在地家戶庭院為舞台,並深入發掘家庭或社區的老故事,再由專業團隊設計、串聯音樂演出,將表演藝術與高齡者的生命故事融合成很具深度與生命力的動人演出,同時也拉近了表演藝術與人們的距離,甚至成為演出的一分子,透過表演為社區居民建立起良好的情感連結。 對多數人而言,表演是很專業而遙遠的事,然而,透過欣賞藝術表演,可以豐富、滿足我們的內心,若能參與其中,更讓自我多了份成就感;因此,我們也深刻期待,表演藝術領域能看見新一代長者的潛能,開啟更多與長輩的連結,讓長輩們的豐厚生命經歷堆累作品的層次,也讓表演藝術走入長者生活中,帶給他們更多的幸福感。
-
鍾伯淵、黃春明再次合作 《戰士,乾杯!》直面社會結構暴力
曉劇場2022年度新作《戰士,乾杯!》為作家黃春明文學作品,首度授權劇場演出,由致力於詮釋經典文學的曉劇場導演鍾伯淵執導,本週末於萬座曉劇場演出。曉劇場繼無障礙文學推廣計畫《魚貓》,再度牽起黃春明與鍾伯淵導演聯手合作;《戰士,乾杯!》從2019年啟動,導演更走訪好茶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歷經2年的發展,終於在本週發表,隨著魯凱古調,在迷醉虛實之間,重現魯凱石板屋內凝結的文化意義。
-
《與清醒夢》 視與聽的夢境饗宴
夢境往往反映一個人的真實心理,而在半夢半醒間做的「清醒夢」,則讓夢境與現實生活更貼近。由新銳服裝設計師李柏辰發想,結合編舞家田孝慈、音樂創作者王榆鈞聯合創作的《與清醒夢》,將替所有觀眾帶來視覺、美感、心靈上的全新饗宴,彷彿走入一場虛實難辨的美麗夢境。
-
稻草人現代舞團《七體FIGURE 7》 以卡夫卡塗鴉為靈感作舞
以隱晦迷人、引人發想的荒謬式舞蹈劇場為特色的稻草人現代舞團,即將於本週末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推出年度製作《七體FIGURE 7》。擅長詮釋和轉譯卡夫卡的稻草人現代舞團藝術總監羅文瑾,這次挑戰不以文字或文本,而是以卡夫卡的塗鴉作為靈感來源,將圖像裡頭隱藏的內容,轉化成5個角色,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透過舞蹈劇場形式呈現。
-
果陀劇場、華山基金會聯手 《摘心米其林》「美味送愛公益套票」專案起跑
將在明年邁入35歲的果陀劇場,在「演出製作」與「戲劇教育」上,一方面吸納各界人才為表演藝術所用,一方面開設戲劇相關課程,傾全力為台灣劇場界創造源源不絕的生機,更持續通過戲劇,來實踐企業的社會責任。
-
兩廳院35周年慶 《平行劇場》展覽、「NTCHaiR」互動裝置登場
國家兩廳院今年10月底即將成立屆滿35周年,作為台灣最「資深」國際級場館,兩廳院的歷史幾乎完整呼應著台灣表演藝術界的發展。因此,既是「慶祝」,也作為「檢視與期盼」,兩廳院特別企畫兩項活動──《平行劇場──軌跡與重影的廳院35》、「『NTCHaiR』智慧體──明日生存索引」,邀請大眾透過展覽、展演與論壇,重新面對經典的物件、文本與檔案,設法理解不同時代與社會環境下的藝術詮釋;此外,還可以線上線下對經典紅椅互動裝置藝術「『NTCHaiR』智慧體」提出各種人生疑問,獲得專屬的「明日生存索引」。
-
舞蹈空間舞蹈團《虎克定律》 彈上彈下挑戰技術劇場
舞蹈空間舞蹈團原定5月份演出的《勥3》因疫情改為線上影像呈現展演,歷經5個月的醞釀,延伸對壓力的反彈,以旗艦版《虎克定律》進軍2022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英國科學家虎克的力學彈性理論「虎克定律」說的是:「施力愈大、等待愈久,其生成的爆發力則愈強。」但藝術家不是要開物理課,而是將其轉為實實在在的人生。
-
2022李寶春新編大戲《京崑戲說長生殿》《魔笛》輪番登場
新編大戲《京崑戲說長生殿》和魔幻京劇《魔笛》是李寶春與台北新劇團近年精心創演的重量級製作,原訂今年6月演出的計畫因疫情延後,終於11、12月在台北國家戲劇院、臺中國家歌劇院登場。
-
朱宗慶捐行政院文化獎獎金 北藝大「擊樂新思維講座 」啟動
2020年擊樂家朱宗慶獲頒行政院文化獎,在致詞時,他便承諾將獎金捐給北藝大音樂系。歷經兩年疫情的嚴峻考驗,這項計畫不但沒有改變,更在朱宗慶的號召下,加入企業界共襄盛舉。在本學期規劃了「擊樂新思維講座」,透過2場論壇、3場專題演講、1場大師班等形式,培育「手腦並用」的音樂人才。
-
「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 展演共織多重宇宙
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問世間,情不為何物─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將於11月5日開展,本屆主要特色除了視覺藝術外,亦呈現多項表演藝術作品,帶給大家和以往不盡相同的感受。
-
2022承功─新秀舞臺 16位戲曲新星 拚場「承」藝展「功」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的「2022承功─新秀舞臺」劇展,將於10月20日起至11月13於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鳴鑼開演。自2016開辦至今、來到第6個年頭的「承功─新秀舞臺」,今年廣納12團優秀戲曲團隊、16位新秀,囊括歌仔、客家、亂彈、京、豫等5個劇種,共計12檔、22場演出,不同劇種新秀同台拚戲,以功底相互激盪砥礪、交織出最不凡的青春歌。
-
慶祝國父紀念館50周年 全民大劇團推出館慶作品《仁愛路六號》
國父紀念館委託全民大劇團製作的50周年館慶大戲《仁愛路六號》,將於本週六、日於國父紀念館大會堂上演。此戲以喜劇視角,串起國父紀念館自民國61年開館至今發生的大小重要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