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大陸劇場
《關漢卿》的新意
五、六月間,中國靑年藝術劇院在台灣巡迴演出的《關漢卿》,是繼一九四八年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劇團在台北演出,相隔四十五年之後,大陸話劇團體再度渡海演出的劇目,它可以讓台灣觀衆和戲劇界認識傳統話劇在大陸的基本槪貌和大陸藝術家對這類戲劇的新闡釋。
-
大陸劇場
化經典為前衛 《中國孤兒》與《趙氏孤兒》同台輝映
我國元雜劇作家紀君祥創作的《趙氏孤兒》,於五百年後由法國名作家伏爾泰據以創作《中國孤兒》,自一七五五年在巴黎正式上演以來,一直是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一九九〇年七月,在一項中國比較文學會上,林兆華導演首次將伏爾泰的「孤兒」引渡回到中國舞台上,他選擇兩個經典劇目的某些片斷,經過並列對校等前衛化處理,使兩劇各自固有的經典價値守則和藝術模式同時被顚覆、被肢解,在揚棄和重組中再造一個「物種」。
-
台灣戲劇
台灣新劇始末
新劇的歷史起源,與歌仔戲的興起幾乎是同時,不過歌仔戲比較迅速地蔓延了整個寶島;而新劇在不斷的改進及與地方民間風情結合之下,至五〇年代,更迎頭趕上歌仔戲,與歌仔戲分庭抗禮,成爲當時民間最重要的休閒活動之一。
-
戲劇
回到什麼樣的原點? 談「人子」的《衣櫉世界》
「人子」劇團的《衣櫉世界》,以心理寫實的手法,呈現一個兩人世界中壓迫/性虐待的過程。這齣被某些小劇場人士目爲開倒車的「寫實劇」,究竟是想嘗試回到什麼樣的原點?
-
戲劇
歷史是才華的墊脚石? 對《哈姆雷特機器》的一些看法
「我是好哈姆雷特,給我一個理由傷心吧!啊整個地球和你換個眞正的悲悼,我像個駝子拖著我超載的大腦,在這個希望的時代有些東西已經腐爛,讓我們鑽進地球從月亮把它炸掉。」
-
戲劇
華麗馬戲的鄕愁與漂泊肉體 「台灣渥克」劇團
甫成立一年的小劇場新健將「台灣渥克」,以顚覆性的輕快筆觸,描繪台灣肥皀劇社會下的庸俗喜感;馬戲秀場似的表演在粗糙中活力充沛,在陳腔濫調中出人意表,在一切的胡鬧、瞎鬧和倒錯中,觀衆歡樂看戲。
-
戲劇
前衛的鄕愁 《哈姆雷特》與《愛德華》共有的《風景》
如果我們的劇場創作仍自戀地鎖在文字的牢籠中,讓觀衆一次又一次從膨脹的宣稱/宣傳與表演品質的差距中落荒而逃,那麼,觀衆對劇場的信心又能持續多久呢?
-
舞蹈
愛滋家裏見
「舞蹈空間」的《繞地遊》是結合了生活、戲劇、舞蹈的後現代展演,包括了〈通天吼〉、〈拜水〉、〈賣舞〉、〈拈花作羹湯〉、〈家裏見,嗯?〉、〈這廂有理〉、〈我──生命的價値是否步上了歪曲?〉等舞碼,於各個不同的開放空間,用面對觀衆溝通的方式,探討種種社會議題,不但是對傳統舞蹈的反動,也是對封閉的「形式之美」的挑釁。
-
舞蹈
《繞地遊》的趣味性與思考性
《繞地遊》的明快節奏及舞者的無盡精力,讓人覺得消費性社會的另一角落依然存在著某些希望及理想。
-
舞蹈
三十不惑
儘管風格仍停留在傳統的寫實方式,演出中影像舞蹈(Video Dance)的運用和非舞蹈人才的加入演出,卻値得我們探索深思。
-
音樂
聯管的《一千零一夜》
陳瑞斌的鋼琴演奏氣力強勁,足與樂團抗衡;一首《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演奏得浪漫激情。指揮呂紹嘉將《天方夜譚》由平實、緩和引領入暴雨狂雷的快速度、大對比,故事的敍述性在他的掌握中浮現而出。
-
回想與回響 Echo
貌合神離的劇本與表演 從川劇《白蛇傳》說起
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中,從來不曾獨立或特別強調劇場中的某種元素;西方劇場所揭櫫的各種革命,如「作家劇場」、「導演劇場」、「演員劇場」等,從未在中國傳統劇場中出現。然而,傳統戲曲中以演員爲主的表現形式,與其說是有意識的強調,毋寧說是一種特殊的畸形成就。
-
回想與回響 Echo
眞實的表演與眞實的行動
由人子劇團陳偉誠執導的《衣櫉世界》,五、六月間在松江路二號的一間地下排練室演出;基於觀衆提出的疑惑,黃承晃作了更深的思索
-
專欄 Columns
對傳統藝術「產品」和「過程」的認知
以往音樂的硏究只針對「產品」,即已經定型的傳統;現在的硏究則側重於其「過程」,即一個樂種是如何因時代因素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形成的。
-
專欄 Columns
如果我們用台灣國語寫戲……
今日台灣所用的「國語」,已經不是北京話的國語,而專屬台灣了。「台灣國語」並不是方言,對其他省份的人不會產生溝通的障礙;用「台灣國語」寫成的話劇,可以說旣富有地方色彩,又可暢通各地。
-
專欄 Columns
生命的頌讚
高大的樓房,數以里計的水泥,甚至花崗岩片貼成的牆壁,不過顯現了人類自我膨脹的自私與愚昧而已,人只有擁有自然的精神才是可愛的。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法國〕 巴黎劇場的文學風 除去在餐廳和咖啡廳表演的那些較小的劇團劇目外,每天,巴黎至少有一百七、八十個在正式劇院演出的戲劇節目可供選擇觀賞。 在現、當代戲劇大師或文學名家方面,可以看到法國霍曼(Jules Romains, 1885-1972)的《克諾克醫生或醫學的勝利》,沙特的《無路可出》,尤湼斯柯的《禿頭女高音》、《課程》和《國王死去》,新小說名家薩侯特(Nathalie Sarraute, 1902-)的《靜默》和《她在那裏》,名詩人塔廸厄(Jean Tardieu, 1903-)的《只有他們知道》,德國布萊希特的《第三帝國的恐怖與災難》,史特勞斯(Botho Strauss, 1944-)的《她的婚姻信函》,以及日本三島由紀夫的《沙德夫人》等劇目。 在自小說改編成的戲劇方面,則有茨威格的《一個女人生命中的二十四小時》和聖.艾克徐貝希久演不衰的《小王子》等劇目。 自散文改編成的戲劇,除盧騷之外,可以瑞典達格曼(stig Dager-man, 1923-1954)的《我們對安慰的渴求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爲代表。有些演出綜合改編幾位文學名家的作品之精采片段編綴而成,如法國奎諾(Queneau, 1903-1976)、裴外(Prvert, 1900-1977)和將頌(Jeanson)之作品改編成的《路過》,以及由維昻(Boris Vian, 1920-1959)和裴外之作品改編成的《巴黎的顏色》。 値得一提的是,法國劇壇對改編詩人名作爲戲劇特別熱衷。這方面的努力,最近有由墨西哥十七世紀著名女詩人克魯絲(Juana Ins de la Cruz, 1648-1695)的詩作改編成的《新世界的不死鳥》,由葡萄牙當代詩聖佩索亞(Fernando Pessoa, 1888-1935)的詩作改編成的《水手》和《香菸店》,由法國大詩人米修之名詩《衆陰影的空間》改編成的同名戲劇,以及由另一位大詩人裴外的詩作改編成的《話語的故事》等饒富文學氣質的劇目。 (簡拙)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表演」是流動的時間藝術,稍縱即逝。只爲了舞台上的一次光芒,表演者蟄伏構思、流汗苦練,幕後的情緖醞釀、暖身、彩妝;幕前的展露揮灑;幕落後的輕鬆,不管是否被「觀衆」看見,這一個心靈歷程便是一場動人的演出。透過鏡頭的捕捉與記錄,刹那的絕美可以變成永恆的璀璨。今天我們回顧一幀幀的舞台攝影作品,點的串聯顯影了歷史的軌跡,通向人們美感的記憶深處──讓我們都來做一次表演紙上藝術演出的觀衆。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星光熠熠
-
表演藝術的視覺經驗
生涯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