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關於戲劇的五四三
盡頭在哪裡
你想要幾歲退休?開證券戶很常被問的問題。 隨著父母年事漸高,家中有些經濟變動,兄姊也因育兒各自有些經濟難題,各自有不同被錢逼瘋的部分,這幾年開始認真研究理財,研究後開始對總體經濟產生興趣,有興趣到認識了基金經理人、全職投資者再甚至想開發金融劇我不是技術流看K線看籌碼上下廝殺,最有衝勁的還是創作,只是也認知到創作頂多溫飽,跟健身是為了創作一樣,適度地把現金做資產配置,也是一種讓創作生涯有後盾的方法,畢竟文藝復興時代都是富豪養藝術家,純藝術可以透過少數高端客層維生,但做戲劇工作,要面對重重市場(不管大眾市場還是影展市場都是市場)的考驗。跟著認識泰國、印尼、韓國、日本的影視公司,也打開了視野。 上半年殺青了自己編導的第一部輔導金短片,更加體認做創作,特別你是那個頭、那個發動者+執行者,方方面面牽涉到時間、金錢、創意與人的管理,非常高壓也非常刺激,第一關是想出一個自己有衝勁、評審或平台買單的點子,第二關是把點子執行成工作藍圖(劇本)、企劃,得到資金後,第三關就來到各種管理,精力、金錢、人跟自我的管理,透過一次次開會排戲看影片畫分鏡自我質疑確認自己要什麼,激發並相信團隊讓他們的能力得以發揮,第四關就是現場保持情緒穩定跟有效解決問題,工時12小時(含交通妝髮現場),超時不能超太久,超時費不說,第二天得要凌晨5點開始上工,由於是自己的案子=圓夢計畫=自己不拿錢,所以籌備期間同時進行例行工作,評審、投資判斷、給意見,進行不同音樂舞台劇的劇本修整討論,再加上正在寫的影集,開會6、7個小時起跳,做大量田調以及工作分配,編劇統籌也需要人事與創意管理,考量劇情角色時,同時也得判斷跟把控之後的拍攝預算,比方說哪裡有大場面,那後續集數就集中在室內場景等等。要思考的事情非常多,愈困難的事情愈讓人腎上腺素噴發,當然同時也在澆灌發想新的idea,當覺得工作好難,看一下柯波拉拍《現代啟示錄》、荷索拍《陸上行舟》、皮克斯怎麼經營的苦難,團隊創意工作本身就是戰鬥啊,沒有熱愛到讓你痛苦的就不算工作吧。 所以繞回開頭,開證券戶的時候會被營業員推銷高額退休保單,固定起手式就是「你希望工作到幾歲退休?」「希望退休後月入多少?」如此這般開場,認真想想,我從來沒有想過退休的問題,即便往後覺得想說的都說完了,也希望可以
-
挑戰邊界
像水一樣
「像水一樣」的精神不僅體現在我們的排練裡,也貫穿了河床劇團過去26年的創作使命。我們從在40席的小劇場演出實驗作品,逐漸轉向策劃/設計美術館等級的展覽,在1500席大型劇院演出,拍攝電影短片,最後發現創作VR的可能性。在過程中,我們必須順應每個不同計畫的獨特可能,這種重新塑造自己並超越熟悉事物的能力,是我們能持續發展的關鍵。
-
香港
舞台搭建擬推三級制 諮詢不足引發業界憂慮
兩年前,在香港體育館舉行的Mirror演唱會發生LED螢幕墜落事件,受傷的舞者至今仍然在漫長的康復路上慢慢前行。螢幕墜落事件當時引起業界很多討論,如製作成本如何影響工程質素、外判員工是否有足夠的專業知識、監管的程序如何在安全與創意之間平衡。政府在去年開始就場地和舞台搭建的安全擬定守則,近日就再提出方案,由原來去年建議的、根據舞台的懸掛系統設計、懸空高度和負載分成的四級(由簡單至複雜)規格,改為三級。然而兩次的建議內容,舞台製作業界包括香港戲劇協會和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都分別提出疑問,並在社群媒體上發布,期望引起關注。
-
抵達終點左轉
肩胛骨有事
最近我在課堂上很喜歡用納博科夫的一句話來開場,探索「情緒」。 他說:「雖然我們用頭腦來閱讀,但藝術樂趣的根源在於肩胛骨之間。背後的那種小小的顫抖無疑是人類在發展純藝術和純科學時所獲得的最高情感形式。」我請同學找到自己的肩胛骨一帶,問當他們被感動時,小小電流的竄動與熱度是否源於此處? 大部分的同學都會點頭,其中有同學說好像上面一點,在脖子一帶。有同學說應該是下面一點,靠近胸口。我說沒關係,大家構造相同功能多少有些異同,我只要確定沒人拍自己的腦袋就好。 接著我開始解釋,這肩胛骨從沒事到有事的變化過程,叫做「情動」(Affect),關鍵有三:身體性,聯結╱關係,強度╱變化。我把情動與情緒做釐清,以史賓諾莎的話總結:「能夠影響別人,與接受別人影響的能力。」 通常聽到這裡,台下學員的表情都很猙獰。我不是理論專家,已盡可能解釋地平易近人,我說總之記得情緒不是我們該苦苦追逐的目標,情動才是影響施與受的雙向道。 結論先下,好學生的問題就開始冒出來了。「為什麼表演不能追求情緒?」只要出現這個問題,我就會忍不住姨母笑,接下來我用一整堂課(4小時)的時間,玩一個遊戲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是在公視的《主題之夜》看到的,立即瘋狂愛上,然後稍作調整應用在課程)。 8個人為單位,圍成一個圓對坐,請他們寫下生命中一件真實發生對你意義重大的事件,但不能寫到任何情緒或暴露出情緒的線索。在大大小小的工作坊實驗後,我發現這個環節是最困難的,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跳過情緒去描述記憶,有些人寫的事件時間軸拉得很長,有些人的敘述視角破碎。所以在遊戲開始之間,我必須一一檢視過這些事件,做適度的修改釐清才能開始。 我在白板上寫下7種情緒:喜悅、滿足、悲傷、恐懼、驚訝、羨慕、憤怒,請每個人選擇一個最接近當下自己事件的情緒。然後開始一一輪流,我讀出當事者的事件,計時5分鐘,其他人問當事者問題,去猜出他寫下的情緒是什麼。問題也要迴避到情緒相關的字眼與行為,最常出現的錯誤就是你有哭嗎?你什麼感覺?大家會立刻發現問問題需要技巧,每個人會陷入自己的評判邏輯。當事者要在不說謊不隱瞞的狀態下,盡量不被猜出答案。我稱這遊戲為「猜情緒」(想不到更帥氣的名字)。 遊戲玩了就知道,我直接分
-
音樂 歡慶20周年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 廣邀各大樂團首席來台獻演
由小提琴家胡乃元所主導的Taiwan Connection(以下簡稱TC)音樂節,今年已屆20年,為歡慶這特別的一屆,音樂節以「再啟偉大」為題,規劃了數場經典的音樂會,包括兩場室內樂團巡迴、室內樂系列I與II各3場巡迴、一場輕鬆自在場演出,以及由胡乃元、知名莫札特詮釋權威鋼琴家羅伯特.列文(Robert Levin)主講的活動。讓樂迷在享受演奏家精湛演出之餘,更能貼近作曲家深層的構思與內涵。 細數過往,胡乃元表示在TC創立前一年,他在國家音樂廳演出舒伯特的作品,隔天跟嚴長壽總裁去東部,才開始討論TC的成立與否,因此舒伯特的作品對音樂節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最初從室內樂二重奏到六重奏的規模,成長到2007年有絃樂團的組合,到2009、2010年合作沒有指揮的交響曲,「一路以來在台灣做音樂、並把音樂做到最好,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 雖然最初與嚴總裁的起心動念是「把好的音樂從音樂廳帶出去」,但漸漸地,胡乃元也希望「將好的音樂從外面帶進來。」因此他開始邀請外國音樂家來台灣,與本土音樂家一起交流至今。今年適逢20周年,音樂節不僅邀請音樂家,更大量邀請各大樂團首席一同來台演出。如紐約愛樂首席黃欣、 紐約愛樂低音提琴首席提莫西.柯布(Timothy Cobb)洛杉磯愛樂長笛首席丹尼斯.布列可夫(Denis Bouriakov)、柏林廣播交響樂團低音管首席柳成權、前美國大都會歌劇院樂團單簧管首席趙仁赫等超過10位重量級演奏家。 紐約愛樂大提琴前代理副首席派崔克.吉(Patrick Jee)分享:「去年第一次來TC就很驚訝沒有指揮,一般團員不會頻繁地在排練過程中發表意見,但在這裡不管是首席或最在最後一排成員,每個人都可以在排練時表達自己的想法。音樂家們非常投入在音樂中。」他在紐約愛樂已經工作多年,但從未有在TC這樣的感受,在心中留下非常溫暖的經驗。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相信您會繼續看著我們演戲
被譽為「豫劇皇太后」的張岫雲(1923-2024),於8月11日以百歲高齡仙逝。出生於河南的她,自幼學習豫劇,以「萬里雲」為藝名嶄露頭角。後因戰亂隨丈夫部隊撤到越南,最後輾轉遷移到台灣,並持續活躍於台灣舞台,同時培育後輩,傳承豫劇。為紀念張岫雲老師,本社特別邀請「豫劇皇后」王海玲,回憶與張岫雲老師的相處過程,將她的思念化為文字,在緬懷大師的身影之餘,也讓讀者一窺豫劇在台灣的點點滴滴。
-
焦點專題 Focus
2024/2025樂季最前線:國內篇
2024/25年台灣各大交響樂團的節目規劃引人入勝、令人目不暇給,而國樂團也不甘示弱,精心挑選了富有傳統韻味和創新精神的曲目,展示國樂的獨特魅力。這些節目涵蓋了從古典到現代的多樣風格,無論是對音樂有深厚興趣的愛好者,還是希望探索新聲音的聽眾,都能在這些演出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當然,每位愛樂者心中都有圈選的名單。今年,本刊也特別邀請了幾位專家及愛樂者,共同推薦他們最喜愛的演出。 比對專家與自己的名單,您會發現既有共同喜好的經典之選,也可能有意外的發現。這是一個探索新音樂和擴展音樂視野的好機會。讓我們一起期待這些音樂盛宴,並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感動。
-
焦點專題 Focus
小提琴家蘇顯達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NSO 向李登輝總統致敬:準.馬寇爾、蘇顯達與NSONSO 準.馬寇爾、諏訪內晶子與NSOTSO 浦契尼《波希米亞人》NSO黃俊文與好朋友們「巴洛克奇想」NTSO 水藍、秦立巍與國臺交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工作者呂岱衛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NSO《法斯塔夫》、《漂泊的荷蘭人》NTSO 2024/25開季音樂會II水藍,彼得洛達爾與國臺交NTSO 霍內克與國臺交TSO 浦契尼《波西米亞人》TSO 殷巴爾、葛努仙涅與TSO,殷巴爾、葛魯茲曼與TSO
-
焦點專題 Focus
金革唱片音樂總監林伯杰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TSO 浦契尼《波希米亞人》NSO 華格納《漂泊的荷蘭人》NSO 魏德曼&勛菲爾丁格 玻璃琴TSO 殷巴爾&葛魯茲曼TCO 「青春戀歌」
-
焦點專題 Focus
台大外文系專任副教授王寶祥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TSO 浦契尼《波希米亞人》NSO 妮諾・馬凱姿NSO「未盡之境」TSO 殷巴爾、葛魯茲曼與TSONTSO 水藍,秦立巍與國臺交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工作者吳毓庭的新樂季必賞清單
新樂季場次我選:TSO 殷巴爾、白建宇與TSOTSO 林圖、三浦文彰與TSONTSO 霍內克與國臺交NSO 準.馬寇爾、尚.伊夫.提鮑德與 NSONCO 《甘露水》
-
書信體
從港片盪開的家常小事
YC, 猶記得成長的80年代初,家裡有了一台電視機,一個四四方方厚實的大箱子,螢幕前有雙拉門簾,一拉開,彷彿昭告天下什麼的,坐在前頭,看著一片沙沙雪花也顯得慎重。當時節目從黑白轉入彩色,入眼什麼都是新鮮,幼年的自己囫圇吞棗,什麼都看,印度歌舞、馬來電影、華語短劇、新聞卡通,飢不擇食,彷彿看電視是天底下唯一要緊的事。模糊的印象,家裡開餐廳,播放港劇的那一個小時,幾乎沒什麼客人,哈,都幹嘛去了?追劇啊!儘管雙溪大年是小市鎮,那時候被視為吉打州重點發展的工業區,前途似乎光明美好。馬哈迪上任首相,開展了漫長的治理時期,有很多願景即將實現,經濟逐漸好轉,家家戶戶都擁有電視機這類奢侈品,沒有的就會喜歡往有的家裡串門子。 馬來西亞是多元族群國家,節目八成由馬來語和英語構成,剩下就是華語和淡米爾語。港劇風靡的年代,就是一星期有5天的播放,對華人而言,有什麼比在電視上看見聽見親切的膚色語言更扣人心絃?離散心靈的寄居處,香港電影和電視劇,隱隱成了中華情義結的牽絆想像之地。汪明荃、謝賢、鄭少秋、周潤發、鄭裕玲等成了熟悉的面孔,他們在螢幕上的生生死死愛恨情仇是茶餘飯後的話題,也是情感託付所在,在忠奸還有清晰界線劃分的年代,忠的得人憐、奸的討人嫌。且記一筆,角色塑造上,憨厚忠直正氣的形象特別受眷顧,如果再加上退無可退絕地一搏,白手興業起家的身世,就更為對味。或許,這跟20世紀初華人大量移民到此處的心境有關,在無可倚靠無所憑藉的地帶,日日苦幹實作期盼帶來的階級翻轉,安其身、立其命。 其後,就是錄影機錄影帶興起,除了苦守等待每天播映的那一個小時,我們可以更主動地去租片來看,餐廳也以此為賣點,哪有什麼比吃吃喝喝還有戲可看更賞心悅目的事呢?再來流行的就是卡拉OK,連續劇主題曲伴隨影劇全面進攻,「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波瀾現;拋開世事斷愁怨,相伴到天邊」;「莫說青山多障礙,風也急風也勁,白雲過山峰也可傳情」港片港劇和流行歌曲在街頭巷尾回響繚繞,許冠傑、譚詠麟、張國榮、梅艷芳、林子祥等成了我們隨口捻來的名字,比鄰人還親。 記得那時餐廳隔壁開了家錄影帶店,店裡高掛著一台電視機,每天輪流播放不同影片,以招攬客人
-
澳門
澳門舉辦首屆兒童藝術節 擦亮城市的「金名片」?
澳門特首賀一誠去年在《澳門特區政府2024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致力於建設「演藝之都」,果然今年從1月開始就演藝節慶不斷,單是官方主辦的就有1月份的「澳門城市藝穗節」、3月份的「2024澳門國際幻彩大巡游」、5月份的「澳門藝術節」和7月份的「學界青年慶回歸大匯演暨國際青年舞蹈節」。另外,就是從中國內地演藝機構來澳舉辦的「澳門國際喜劇節」、「第4屆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戲劇文化節」。 其中由澳門文化局主辦的「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屬首次舉辦,演藝節目集中在7月至9月份,展覽部分則至10月下旬才結束,可說是節期最長的官方演藝節慶。文化局長梁惠敏在兒藝節的新聞發布會中提及,首屆兒童藝術節設有45項活動及演出,總場次逾一千場,包括「國際級的表演藝術、百老匯音樂劇、藝術展覽、電影展、大型戶外裝置、藝術營、大師班、工作坊及藝術嘉年華」等項目,當中有百老匯國際音樂劇場《安妮》和北京故宮博物院首部兒童音樂劇《甪端》等大型演出。並表示初步估計國際藝術節的預算是3000萬澳門元。比起今年5月份、同樣由文化局舉辦,共42項活動及演出的「第34屆澳門藝術節」的總預高出近500萬。梁惠敏在致詞中指出,首屆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是「全新的演藝節慶品牌」,希望擦亮澳門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金名片」。她表示文化局以往也有舉辦以兒童、青少年為對象的活動,「但內容不夠全面」(註1)。事實上,過去文化局轄下澳門文化中心每年暑假期間亦會舉辦一系列以兒童及少年為對象的演出和工作坊等,而澳門藝術節每年也都有一定數量的兒童劇演出。2015年台灣劇場工作者張吉米擔任澳門藝術節特約劇評人後寫道︰「說到單一化,澳門藝術節在類別上就顯得豐富許多,不但有新穎的年輕節目,也有戲曲節目以及兒童節目,這樣的節目組合對於觀眾在藝術上的教育是相當有幫助的。對比於台灣的『臺北藝術節』就不太可能看到兒童節目,因為那只會在『臺北兒童藝術節』出現,同樣的,兒藝節的觀眾也就很難接觸藝術節的節目。」(註2)其實看看香港藝術節,也少見兒童節目出現。不過,箇中緣由可能是因台北有「兒藝節」,而香港也有舉辦經年、以兒童及親子節目為主的「國
-
上海
實體演出如火如荼,線上戲劇瀕臨死亡?
2024已過半載,伴隨著多年未遇的高溫,江浙滬的演出市場一片紅火,上海亞洲大廈和大世界等演藝新空間幾乎人滿為患,杭州和蘇州等地的小劇場+大商廈構建成的文旅融劇場模式也是夜夜笙歌。上海經典版的《劇院魅影》早已開啟數月巡演模式,浙江的沉浸式越劇《新龍門客棧》票已售到年後 整個實體演出市場可謂是亂花漸欲迷人眼,吊詭的是,近年來一直成為關注焦點的線上戲劇演出卻悄無聲息,甚至傳出了一種瀕臨死亡的氣息。 曾幾何時,網路戲劇、線上演出等等從歐美名劇到各地戲曲,都在嘗試戲劇和網路全新的融合發展,報紙電視媒體已在呼喚一場劇場革命的急速到來,線上戲劇業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但是很多戲劇愛好者在不經意間卻發現,自己已好久沒看線上的演出了,即便今年還有一個這樣的演出在這炎夏的時節堅持著。然而正是這次演出,卻昭示了線上戲劇演出已經陷入了一條沒有生機的死胡同。上演這場演出的是一位在抖音擁有近60萬粉絲的音樂劇女演員,她在兩年前就進行了首次付費直播音樂劇《童話深處的秘密》的演出,票價為29.9元。儘管是網紅演員,但演出的效果卻乏善可陳,當晚直播流量最高時也僅八百餘人而已。 今年她捲土重來,帶來了一齣獨角直播音樂劇《陌生女子李易安》,門票19.9元人民幣。不過在整個演出過程中,即時線上人數從直播開場時的約四百多人,到最高峰值時充其量也只有七、八百人。即便這些都是付費的觀眾,本場的票房收入也僅5位數出頭。更悲催的是這部劇的直播卻遭遇了技術方面的問題,導致有無買票其實都能觀看。主創無奈選擇了退款並發布道歉影片:聲明今後這部劇在網路上的播出一律免票。 平心而論,這部劇孵化於音樂劇領域的頭部帳號,彙集了業界多位專業人士的心血,經過多年的打磨,品質並不俗。但即便沒有發生直播技術問題,和上次線上演出一樣,它依然沒有吸引到足夠多的粉絲和流量,沒有流量,就意味著沒有盈利,沒有盈利,則無以為生;單算經濟賬的話,這次線上演出已經生不如死了。 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傳來了不祥的消息。作為中國最大的演出商,保利院線集團旗下的保利雲劇院曾擁有200多部正版免費表演藝術影片資源,如今也已經到期下線了,一度希望能透過線上表演藝術的直播和上映,帶來演藝市場平台紅利的願景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昔熱今冷的抗議 烏俄戰爭漸被遺忘?
2024年5月4日,在俄國歌劇明星安娜.涅翠柯(Anna Netrebko)於德國威斯巴登黑森州立劇院(Hessisches Staatstheater Wiesbaden)登台演出《杜蘭朵》的幾小時前,劇院正門前聚集了30、40個抗議民眾,主要由支持烏克蘭的藝術家和民眾組成,喊著口號:「拒絕涅翠柯!」,令人想起前去年5月初更為激烈的示威抗議,當時,整個劇院正門迴廊被上百位激動抗議民眾團團包圍,使得要看歌劇的觀眾幾乎無法接近劇院入口,民眾們甚至帶著鍋碗瓢盆或簡易樂器來製造巨大噪音,試圖讓噪音干擾歌劇院裡的演出。今年和去年,抗議的焦點是同一位歌劇明星安娜.涅翠柯。 去年「五月藝術節」點燃抗議 2023年1月,德國黑森州和威士巴登市政府就聯合發表聲明,公開反對威斯巴登黑森州立劇院連兩年邀請涅翠柯在「五月藝術節」(Maifestspiele)演出,表示安娜.涅翠柯名列烏克蘭政府的制裁名單,請劇院總監勞芬貝格(Uwe Eric Laufenberg)慎重考慮取消與她的合約。並說明要是劇院總監一意孤行堅持邀請,黑森州和威士巴登市政府將拒絕出席所有藝術節相關活動。勞芬貝格對此感到憤怒和不能理解,他以藝術自由之名,堅持履行與涅翠柯的合約。 此舉引發了3個藝術團體的不滿,包括來自烏克蘭卡爾可夫(Charkiw)的Taras-Schewtschenko-Theater劇團、烏克蘭國家交響樂團(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of Ukraine)和來自俄國的女權運動和行為藝術團體暴動小貓(Pussy Riot)。他們表示,因涅翠柯要在五月藝術節登台,決定取消與劇院的演出合約、退出同年藝術節。當時劇院總監勞芬貝格回應表示不能理解其他團體退出的理由,並認為這是「歇斯底里式的非理性反應」,此話一出立即引發大批媒體不滿,並在2月中的劇目說明記者會上多次打斷劇院總監簡報並大聲詢問:「你們說今年的五月藝術節是獻給世界各地的政治犯並和烏克蘭站在同一陣線,但安娜.涅翠柯卻同時在受邀名單上!」勞芬貝格則大聲駁斥:「你們要是不想聽我說話,請離開這裡!」這段爭執影片在當天在各大新聞台播出,一夕之間成為黑森州的熱搜話題。
-
戲曲 發想自《可可夜總會》 新創歌仔戲挑戰四面台
《大夢初醒》 讓「靈公媽」來解決人生難題
陳麗香歌仔戲團為彰化員林在地歌仔戲團,成立30餘年,以外台戲為主力,但近年也陸續挑戰現代劇場,且嘗試演繹在地故事,像是2020年就曾改編彰化七壙古墓傳說成《七壙先人外傳》。團長施純權表示:「我們還是希望可以吸引年輕觀眾進劇場看演出,因此會持續找尋議題再往下走,能夠更創新,並更貼近青年觀眾。」於是,《大夢初醒》就在題材開發的思考中,花了約莫3年光景,終於迎來即將首演的時刻。
-
舞蹈
《剩女經濟》 挑戰性別與經濟體制的藝術探索
以《少女須知》系列使用「裸/身」概念來探討女性主義的藝術家蘇品文,從2023年開始進入新階段的探索,而《剩女經濟》即是展現這段時間以來的累積。邁向40歲的蘇品文,透過自己的肉身以大眾定義的「剩女」的身體,透過市場產品和觀眾互動來建構場景空間,檢視社會如何看待有利或無用的事物。作品結合了食品市場的「最佳食用期限」概念和異性戀婚姻的主導邏輯,質疑厭女文化和社會普遍根深柢固的性別歧視思想。 「剩女」一詞在華語語境裡,如今廣泛被聯想為具有貶意的大齡未婚女性,《華爾街日報》也出現讀者投書探討「剩女」經濟學。(註)被歸屬於「剩女」的蘇品文,將自己的肉身作為題材,毫無保留地提問,「我在談的是40歲的我怎麼存活下去的策略。」不只是面對因大齡身分遭受的歧視,還有如何創新和擔負獨自演出完整作品的體力。 除此之外,蘇品文也希望這次作品可以探索超越二元性別觀的女性主義世界觀,突破傳統女性主義過於聚焦於生理女性的觀點。他積極地使用「they/them」(英文代名詞「他們」)來作為作品目標,不再只是依賴自己個人作為生理女性的身體形象,而是提議一種新的女性主義樣貌,打破性別的二元對立,倡導更具包容性的性別觀。 作為臺北藝術節國際共同製作的委託創作,蘇品文也提到創作的艱辛:「要在全球語境中談東亞的女性主義,又要考慮它的社會文化脈絡。」其實是相當困難的,「光是使用不同語言討論作品時就會產生落差和誤解。」蘇品文提到:「我自己也很小心的是面對所謂的異國情調。」他同時也希望作品在不同城市巡演時,觀眾接收到的不要落差太大,「尤其是裸體這件事」。
-
PAR你不知道?!
《搖滾教室》9月開課! 上課前必讀10大「注意事項」
從電影改編成音樂劇的《搖滾教室》,這次是在首演10年後,第一次巡迴來台。在教室開始上課之前,有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教室注意事項,需要事前和同學們分享: 1. 經典電影億萬票房的精采劇本 作為一個2000年代的喜劇小品,《搖滾教室》後來達成的成功可能非電影團隊可以預期,不只是收獲了全球1.31億美元的票房,霸榜音樂劇類第一名超過10年,更成為許多影迷的經典。傑克.布萊克在片中飾演的杜威老師也成為其影劇生涯代表角色,除了因為他與一票小演員在片中的精采表演,更要歸功於精良的劇本:聰明的高概念、精準的三幕劇節奏、「師生情抵抗權威」的搖滾精神,都自然地穿透過螢幕,娛樂、感動了許多觀眾。 2. 超適合推坑搖滾樂的入門故事 搖滾樂電影和劇場作品其實頗為常見,但《搖滾教室》如其名,是一部闔家歡樂、十分適合各種年齡層第一次接觸搖滾樂的一部作品,由故事主角杜威老師帶來特殊教學風格、潛移默化整個貴族學校班級的過程中,觀眾也能輕鬆地跟著故事認識搖滾樂。實際上,不論是電影或音樂劇,都在音樂中結合了許多風格的音樂元素,絕對會讓觀眾不自覺地跟著音樂搖頭晃腦起來~ 3. 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最「年輕」的作品 雖然不是安德魯.洛伊.韋伯的最新作品,但從題材、年代和曲風來鑑賞,是這位世紀作曲家題材最接近現代的一個作品。2013年,韋伯在訪問中透露自己買下了電影版權,並正在著力改編,2014年官方正式啟動製作,且考量到美國演員的自由度和美國娛樂市場對此主題的接受度,官方宣布將會是少數直接進軍百老匯,而非先在英國市場推出的作品。後來音樂劇《搖滾教室》於2015年在冬季花園劇院開幕,一連上演4年後才展開全球巡迴。
-
腦海裡的旋律
會即興創作也會玩支援前線的大腦
坐在沙灘旁的小酒吧,涼風吹來,我靜靜看著眼前海天一片,耳邊有歡快的爵士樂聲啊,夏天就是要聽爵士樂、曬太陽、看海、喝小酒,好好放空度假啊!傳來的熟悉曲調,演奏者的即興隨性奔放中不失優雅,按吉他指板的方式靈動活躍、流暢至極,如此的彈奏方式世間難有幾人,風格並不難辨認。好奇地問了忙著調酒的小哥,果然不出意料,正是我仰慕已久的爵士音樂家派特.馬提諾(Pat Martino)。 在樂界,人們尊稱他「不死鳥」,派特.馬提諾神乎其技的演奏技巧,還有重新站上舞台的勵志故事(對研究大腦的人來說,算得上是死後復活般的奇蹟 ),這一切註定讓他成為爵士樂壇傳奇人物:馬提諾崛起於50、60年代的紐約,1980年,他35歲,音樂事業日正當中,某日在洛杉磯音樂院授課時癲癇發作,送診後被醫生宣告只剩下幾個小時的生命;因為患了致命的「腦動靜脈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他必須立刻進行手術,否則性命難保。馬提諾立即回到家鄉接受醫治,手術時,外科醫生切除了他70%的大腦左顳葉;醒來之後,馬提諾不記得自己的名字、認不得他的父母,也不知道自己曾經是音樂家。在自傳裡,馬提諾提到,當時的自己像個殭屍,「被拋進了冰冷、空虛、真空的狀態」,記憶全無、情緒低落,但神奇的是,彈奏吉他技巧幾乎完好無損。 2018年,我曾有機會在靴子國北部古老大學城帕多瓦的年度爵士音樂節(Padova Jazz Festival)觀賞馬提諾表演,他的即興一如以往充滿電光石火,手指挪動速度輕快,宛若行雲流水;當時,身為研究大腦神經科學的博士生,能親眼見證台上那個左腦剩下不到一半的人像從前那樣(甚至更上一層樓)演奏樂器,忍不住讚嘆連連,人類的大腦實在太偉大、太神奇了。 我翻出2014年發表在《世界神經外科》期刊的幾篇研究論文,想一探究竟:在切除大部分的左顳葉後,負責記憶的海馬迴大幅受損,馬提諾很可能完全喪失記憶,透過研究他的康復案例,法國大腦科學家指出,人類大腦確實有極高的可塑性,而且還能「即興創作」,最有趣的是,就像小時候玩的「支援前線」遊戲,縱使患者失去了大部分的左腦顳頁此部分主要負責處理記憶、表達、統合感覺,以及產生情感關聯大腦其他剩餘的區域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