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兩種告別 感動銘心 NSO總監系列「呂紹嘉與馬勒第九」
NSO國家交響樂團歷經幾場線上直播與音樂會並行,終於將邁入指揮呂紹嘉音樂總監任內最後一場音樂會。從之前激勵人心的曲目到樂季的尾聲,規畫了馬勒第九號交響曲與海頓的第四十五號交響曲《告別》,為十年任期落下完美休止符。
-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揭曉 三大獎反映當代社會議題
第十八屆台新藝術獎得主揭曉,分別是:視覺藝術獎:陳以軒《委託製作》、表演藝術獎:王世偉《群眾》及年度大獎:再拒劇團《明白歌│走唱白色記憶:未竟的故人事與未來歌》。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三個月,又十四天
終於,停滯的劇場在日前出現了曙光。五月廿二日晚間,文化部發布文化場館藝文活動開放辦理原則,國家兩廳院、NSO亦隨即聯手於五月廿四日晚間在國家音樂廳,率先試辦「管絃織音」音樂會,並開放約五百名觀眾採實名制入場,這也是國家級展演場館暌違近三個月後首度解封。但至於藝文活動何時能夠全面恢復正常,新任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尚待兩個禮拜觀察,視國際與國內的疫情發展,再評估是否能全面開放。 沒錯,再等兩個禮拜,十四天。從疫情爆發至今,十四天彷彿成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也代表著:隔離、等待、獨處、不安在有些人的行事曆中,本來被註記寫滿的十四個格子裡,驟然空白,而本來與其他日子一樣的這十四天,也像是突然被貼上標籤,在生命中顯得格外與眾不同。台灣的防疫團隊在這波席捲全球的災難中表現優異,讓我們免去全面性的封城或是大規模隔離的措施,但是在這全球按下暫停鍵的同時,仍是讓我們丟失了習慣的日常。這段離不開口罩、酒精與無法自由出入公共場所的日子裡,每一個人都在尋找另一種生活秩序,為自己、為生命。而在舞台上的那群,本來就擅於聚眾面對自我,以肉身化成藝術,與社會溝通的人們呢?他們又如何在這十四天中、近三個月裡,緩步度過這段在時光夾縫裡的空白。是待續/蓄而動?還是從「空中飛人」變身「網際超人」?抑或是在沒戲演的日子裡,持續燉煮著「慢」滋味? 於是在本期雜誌中,我們在這新冠病毒改變了人類世界軌道的同時,特別邀請到目前人身處在台灣、美國、英國、比利時、法國等地的十四位藝術家,與六位編劇╱文字工作者,分享他們是如何存在於彷彿不存在的當下。從生活到閱讀、從耍廢到讀詩、從走路到冥想;更有人不能停了鍛鍊,在舞團提供的一方地板上起舞,只求不要踢到家具就好。也許每個人的路不同,但「時間」都一樣。我們也希望藉著這次「瘟疫中的日常生活:心靈紓困(可能)提案」,能成為讀者在越過這段歲月罅隙中的一帖良方。 最後,在本期的特別專刊中,也藉由「兩廳院售票系統2013-2019分析報告」,以兩廳院售票系統各節目的銷售及會員訂單等資料為研究基礎,解碼大數據,針對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的地區走勢、消費行為、票房起伏等進行拆解分析,並針對COVID-19之影響進行特別探討,試圖了解這次疫情對台灣表演藝術產業的影響。
-
思想不短路
變與不變:文明演化的眾妙之心
歐洲企業家Jean-Claude Biver近期在訪談中,針對疫情和企業未來發展表達了獨到的觀點,認為目前各行各業的領導階層都還是廿世紀環境孕育出的舊世代,須等千禧世代陸續接班後,廿一世紀才要真正開始!時代不斷在變,但文明進化背後的正念與初心不能變,Biver認為自己這一代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將人類過去的夢想交接給後代。災難帶來的並非世界末日,而是浴火重生的新篇章
-
蜉蝣ㄘㄗ
撩愛的功夫
眼前這幕,像極一九八○年代侯孝賢電影曠鄉少年戀愛男女既壓抑又爆炸的怪扭情愫,明明不該直喇喇光天化日上演,卻無畏地自在坦然。我好像嗅聞到一股荷爾蒙味,蒸騰著配合中南部天空,好比過往有時在南部田野看路邊歌仔戲,濃妝豔抹其實不見得浮誇勝過都市戲班,但「駛目箭」放電功力在豔陽陪襯下,如七彩雲霓,更叫人想入非非。
-
挑戰邊界
創造性與藝術倫理
標註這些靈感來源看似損及了我「原創性」的榮光,但這些引述使我的作品有其脈絡,向觀眾介紹了曾經影響我的藝術家們,並讓我得以透過作品與他們對話。 討論的重點不該放在個體的「藝術天賦」,而應著重在那些啟發我們、讓我們超越自我界限的藝術家之間動態、有機的對話與交流。我們不應相互競爭,而是共同發展,我們同在一起。
-
☆<コ:彡賣夾仙24H選物販賣小舖☆<コ:彡
#有導演不控制的嗎?(上)
好像常常會聽到導演什麼的,就是任性自我擇善固執之類的說法。但,當舞台上的每一件事都在說話都有語言,都影響著認知感受與理解時,到後來沒有一件事情是能夠不去處理不去控制的;垃圾車經過的時間,路燈或逃生指引燈或落日但當控制的對象是演員,是設計,是各部門,是活生生的人的時候 自本期專欄始,未來標題無#號在前之文章,是為個人出發的書寫;有#號在前的則為上期專爛(2020年第329期〈最近在忙什麼〉)所提及之,關於筆者於二○一九年所主持之計畫/工作坊相關題目與內容(未來在行文中或許以計畫,或那個計畫,或去年的那個計畫指稱之);其中對話部分大抵為實際對話內容逐字或重點濃縮,不敢稱重現現場,但力求融匯各種立場及與會者所思,詳實表達、提議。
-
黑夜白
遙遠的現場
西方當代藝術喜談劇場與媒體的區別,強調媒體生產的是觀眾不在場的、間接的、虛擬的訊息,劇場創造的是直接、當下、現場的真實體驗。劇場首要的是現場感,這一點,我想看電視國劇的老伯伯也不會反對;可是,劇場必須和劇場以外的其他地方截然對立,這很像電子媒體時代的劇場,被逼到絕境的某種症狀。失去和其他地方的地緣關係,劇場的「現場」要座落在何處呢?同樣的道理,沒有過去和未來,那個「當下」究竟是什麼?
-
紐約
場館重開日一延再延 表演藝術產業四顧茫然
美國的各個演出場館自三月陸續關閉,重開日期一延再延,從最早的兩週,延長到四月中,然後是五月,但到四月初時,幾乎整個業界都體認到二○一九╱二○季度僅存的表演都得取消了。沒有演出沒有票房收入,相關產業出現大筆赤字,但透過直播募款也效果有限,只好從裁減人力下手節流。但就算重新開門,觀眾願不願意重新上門仍要看疫苗研發狀況。藝術場館遭此重擊,未來令人擔心!
-
柏林
為失業藝術人降下及時雨 寬鬆紓困下的疑慮與混亂
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五月九日談話影片以「梅克爾確保對文化工作者的支持」為題,簡述聯邦政府重視且將全力支持藝文紓困的決心,「我們想要表達的是:因為您很重要。」在柏林,一位自由藝術家除可由相關協會、工會獲得援助金,還可向柏林投資銀行申請不限資格的緊急援助,申請簡便撥款乾脆,刷新各界對德國機構辦公效率向來冷硬遲緩的印象。但寬鬆撒錢後也有不少狀況,質疑聲浪外,甚至傳出個資詐騙事件。
-
倫敦
單人視訊獨角戲 呼應當下的隔離
四月中丹瑪倉庫劇院於線上首播獨角戲《午夜你的時光》,由劇院藝術總監朗赫斯特執導、戴安娜.葵克演出,這齣戲是劇作家亞當.布雷斯(Adam Brace)二○一一年首演的單人劇作,講述一位退休律師通過視訊與身在巴勒斯坦卻總是不在線上的女兒進行單向對話。此作旨在探討遠距溝通和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恰與因疫情影響的社會現狀相符,劇本很適合透過螢幕呈現,改編後彷彿就像是為螢幕而創作的。
-
巴黎
在疫情中被「遺忘」? 法國藝文界抗議發聲
在政府下達禁足令後,解封遙遙無期讓文化機構承受重大經營壓力,被迫失業的藝文工作者也陷入生活困境。四月起藝文界人士紛紛公開陳情,批評政府文化紓困方案過於空泛籠統,不滿法國總理四月中針對各行業的解封措施說明中獨漏文化產業,忽略了被迫失業藝文工作者的生存權益。他們並在四月底連署一封公開信刊登於《世界報》,向馬克宏總統提出抗議與呼籲。
-
首爾
鱉島爵士音樂節線上企畫 「Online Alright」提前暖身
疫情影響持續,大型戶外展演活動陸續宣布取消或延期舉辦,使得表演藝術工作者面臨演出空窗期,然而「鱉島爵士音樂節」不但運作不停歇,更試圖為音樂人創造更多演出與曝光機會,在五月八日至十日舉行了線上企畫活動「Online Alright」,轉播國內團體演出實況外,並選播過去曾在音樂節登場的名家經典演出錄影,也在結束時預告今年秋季重頭戲的日程,讓樂迷持續期待。
-
北京
等待劇場重新開門 撐過疫情後誰能轉身重生?
四月初,導演王翀的《等待戈多》在線上直播演出,將原劇的兩個流浪漢換成夫妻,讓荒誕沉浸於生活的瑣碎中,讓虛無沾滿了婚姻與過日子的現實,也更讓人懷念起劇場中的真實交流。在疫情中,無法演出的私人演出公司應聲而倒,只有少數幾家在產業鏈上占著比較特殊位置的公司則相對好過。但中國演藝市場龐大,容得所有人的轉身,所有人都在等待劇場開門,有些人準備好了大顯身手,有些人則是看準漲潮順勢跟進。
-
香港
微型自述Zoom進港人生活 《聽搖滾的北京猿人》廣播重現
劇場無法演出的當下,各劇團與藝術節都在探索其他表演的可能。如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在五月時把原來兩小時的劇作《聽搖滾的北京猿人2021》變為五集每集約半小時的廣播劇,而《See you Zoom:一個香港居民的微型自述(線上互動前傳)》以低成本沒預算的「貧窮」劇場方式,透過Zoom與觀眾進行參與式演出,四位香港人在人際隔離的情況下真誠同時真實地分享大家都有共鳴的處境。
-
戲劇
新創沃土在南村 六月音樂劇響不停
坐落於台北信義區四四南村的「PLAYground南村劇場」,在肺炎疫情下仍積極維持展演活動的運作,且在集會活動逐步解禁開放的六月時節,將以四部音樂劇/音樂劇讀劇作品為先鋒,在與觀眾連結緊密又不失優雅活潑的空間裡,透過音樂與文字,重新在疫情喘息之後,找回這個世代表演藝術與觀眾的互動關係。
-
舞蹈 當探戈碰上京劇……
《荒塚的繁花》 懷想至死不渝的古老年代
專精探戈的陳維寧,與出身京劇演員世家卻專精街舞的莫天昀,聯手推出新作《荒塚的繁花》,舞作結合了探戈與京劇,這兩種曾經繁盛如花的藝術形式,透過「愛情」這個亙古的主題,懷想那執著於愛情、至死不渝的古老年代;莫天昀更邀請母親張雲崴於現場清唱《李逵探母》、《雙面吳起》、《罷宴》等片段,也從愛情延展至對家庭結構的思考。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創作者
蕭東意 東意與他的Perfect Timing
誇張到有點欠揍的各種語言腔調模仿、政治不正確到忍不住大笑卻又替他捏把冷汗的笑點、渾然天成的喜劇節奏,讓人很難將這樣的表演形象與自稱「來自傳統家庭,保守害羞」的蕭東意聯想到一起。但也是這樣的「多面」,讓他在一再嘗試、修正中,「沒有方法論」「不專業」地,找到自己表演的perfect timing
-
特別企畫 Feature
瘟疫中的日常生活:心靈紓困(可能)提案
席捲二○二○年的這場瘟疫風暴,讓地球大力按下暫停鍵,讓我們見證美股十日內四次熔斷、原油期貨跌至負值、北韓領導者生而復死死又復生的羅生門,很多人失去他們所愛的人,失去工作,失去自由,失去習慣的日常生活。我們再也回不去了。武漢肺炎搬動了劇烈加速度的人類世界演進軌道,讓我們從瘟疫前的世界,抵達了現在的世界,而我們大多數人仍在新世界暈眩中,我們得建立起新的秩序來紓解瘟疫所帶來的劇烈震盪,但建立秩序這件事,沒有一體適用的神奇辦法,我們需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方式。 在本期企畫中,我們邀請目前處在台灣、美國、英國、比利時、法國等地的十四位藝術家,與六位編劇╱文字工作者,分享他們的工作、生活、閱讀等新秩序,這些創作者的「秩序」通常有些近乎儀式的生活方式浮現在日常表面,有些韌性、有些柔軟,但都穩固了他們自己。我們希望「瘟疫中的日常生活:心靈紓困(可能)提案」也能成為您重新思考生活中核心的寶貴事物的契機,使其牢固為新生活的新秩序。
-
特別企畫 Feature 提案1:就做你最擅長的事吧! 持續練功的努力家們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在停滯的時光夾縫裡,待續/蓄而動
落腳在城市邊緣的社子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一邊面臨地區改建需要搬遷的未來,一邊面臨因疫情取消演出的困境,但走進該團所租下的挑高鐵皮屋,卻「一切如常」在演出停擺的日子裡,反而讓這群近三年忙碌於演出的團員們,擁有三個月左右的密集練習、自己練功的機會,探索個人能力與技巧。還有其他多元課程、移地訓練、讀書會練習如常,運作如常,為後疫情時代蓄勢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