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新訊
《阿依施拉》 描繪遠處難民群像 世界在你耳中交疊
穆罕默德的第二任妻子阿依施拉(Aisha)被稱作「穆民之母」,除了因為她在穆罕默德死後五十年間,致力傳授經書真理、發揚先知聖行,也由於她過人的學識與智慧,以及在駱駝戰爭中揭竿而起的領導能力,不僅是母親亦代表著伊斯蘭女性的聲音。在張代欣獲得台北文學獎評審獎的劇本《阿依斯拉》裡,喚作此名的女子講出了末尾的獨白,為種種關於那些地方、那些人的故事,畫下了句點。 文本中有難民自述、流亡現場,想望與託付、回憶與現實,同時也縫入了遠方的某個家庭對話、分隔兩地的母女交談。於是,在聯繫與移動之前,所切入的題旨其實是「距離」。對於導演陳煜典而言,距離衡量著具象的兩個端點,移動作為一種「表現生命存有方式的『動作意義』」,人也自然會在這過程裡「失能」或「具能」,他希望突顯的是這兩端的聚合,「讓兩個空間裡的生命,可在一處疊合。」 這一「處」可能就是觀眾的自身感知,他們嘗試以單耳耳機創造兩個世界,一邊是肉耳可聽見的舞台現場、一邊是透過機器傳來的平行聲道,文化差異、語境扞格、時空端點,說出的和未能說出的內心獨白,或許也能透過這樣的方式,重新平衡。
-
戲劇新訊
《LAB參號—不知為何物》 人物、動物、怪物的日常百物語
三缺一劇團的「Lab系列」從二○一一年啟動,經過六載後的今年年末,迎來了「參號」作品。然而這並非賣座電影的續集再續集或某某三部曲,觀眾得以撇開過去演出的那些動物靈魂與劇團的實驗進程,好好地聽他們說故事。正如魏雋展在開場時所陳述的「百物語」怪談會規則,姑且靜靜等待與期待,群妖會以什麼樣的型態,在日常中、於人心底浮現。 在副標題為「不知為何物」的此次製作裡,他們試著深掘那些潛藏於人間的「不知」,並將動物與獸性轉化為更深層的寓意、建立更幽微的聯繫:擅長以歌唱溝通的大翅鯨,出現在常須離家出海的船員眼中,他只能在夢中的運動會裡努力追上女兒的童年、僅靠信件傳遞每每延遲的叮嚀和心情;溝通是如此困難不管對象是人或貓,當對方幻化為《山海經》裡那有著三首六目的怪鳥,又該對著哪雙眼睛對話? 一小段一小段的故事、獨白、片刻、字句,漸漸組成了更形完整的「物」語關於人物、動物,甚至怪物。「在我們想要向外馳遊之處,我們便會來到自己存在的中心;在我們想要獨處之處,我們便會與整個世界同在。」美國神話學家坎伯(Joseph Campbell)所指引的英雄之路,是生活中巨大的渺小,亦是反求諸己後,才浮現面前的、早已與之共生同處的獸。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映像節2017 Parallax「中興落語:紙能包火」、「相聲x落語」
日本浪人亂入台北?! 如果你曾在街頭看到一頭捲髮、著浴衣、穿木屐的「飄丿」浪人,不用懷疑,肯定就是落語家戴開成。日本落語是門相當有趣的說唱藝術,演員拿著扇子和手絹,正坐在一席墊子上,三言兩語瞬間把你帶到另個世界。 戴開成的落語自成一家,寬厚蒼涼的嗓音說著標準的北京話,常讓人有不知此身何處的恍惚感。這和他的成長背景也有關係,天津、東京、台北,三地流連輾轉,混雜的能量在他身上像是遇到了吸星大法,融成戴氏落語。 尤其,常給人「淡淡哀傷」的餘韻:說笑話,讓你不由得輕聲喟嘆;說愛情,浪漫中別具幾分淒涼戴開成的落語好像從江戶時代就一直在那兒,歷經朝代更迭興衰,靜靜地和百姓們生活著。 十二月簡直就是他的月,除了每週五晚上大眾酒場駐點,在宜蘭中興紙廠、台北南海劇場皆有演出,有興趣的人不妨體驗,在他的故事中穿越古今。 文字|兆欣 戲曲導演、演員
-
大開劇團《問彩雲》 演繹女工故事
由大開劇團團長劉仲倫編劇、執導,故事取材自台灣文學、報導文學及真實社會事件的《問彩雲》,本週在台北首演,將七○、八○年代的女工故事搬上舞台,藉此向藍領階級致意。
-
林懷民七十歲鉅作《關於島嶼》 世界首演
林懷民最新舞作《關於島嶼》,本週將在國家戲劇院舉行世界首演。林懷民對於未來的期許,他說,「我希望台灣更美麗,雲門能在讓台灣更美麗的方向上,貢獻正面的能量。」
-
孫尚綺X貝艾特.福瑞《Spur/溯形》 荒誕日常幻想遊戲
旅德編舞家孫尚綺新作《Spur/溯形》與社會及生活周遭關聯性大,「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都會遇到失控狀態,身體與心理對這狀態產生什麼反應,這主題一直對我來說是非常感興趣的。」
-
2017中國愛樂樂團亞洲巡演 重返台北綻放
中國愛樂樂團於十二月二日二度來台,將演出理查‧史特勞斯《最後四首歌》中的〈在晚霞中〉、柴科夫斯基《第六號交響曲》及聖桑《第三號小提琴協奏曲》,由年僅十一歲小提琴家蘇千尋擔綱獨奏。
-
飛人集社劇團《天堂動物園》 以動物寓言看生命價值
飛人集社劇團新作《天堂動物園》,以蘊含哲理的動物寓言,清新簡要的對應現代社會中逐漸多元的組成,透過戲劇力量與孩子討論如何面對、學習理解,尊重與自己不同的個體。
-
中國獨立編舞家古佳妮首度來台演出
中國獨立編舞家古佳妮充滿真誠、魅力之作《插銷》本週在台灣演出,她的作品從人出發,關注生命本質,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細膩的情感於其作品中表露無遺。
-
鄧泰山攜手國家交響樂團 重現大賽經典
越南鋼琴家鄧泰山將首次在台演出改變其一生的關鍵作品──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旅美指揮陳美安也將與國家交響樂團攜手演出《西班牙》狂想曲、《小丑的晨歌》及《三角帽》。
-
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 百年經典璀璨再現
睽違六年,指揮赫伯特.布隆斯泰特率領萊比錫布商大廈管絃樂團,並邀榮獲紐約時報讚譽「琴音醇淨無瑕」的小提琴家列奧尼達斯.卡瓦科斯連袂於台北國家音樂廳盛大演出。
-
2017兩岸小劇場藝術節本週在台登場
由廣藝基金會、中華文化聯誼會、中國國家話劇院、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聯合策辦的「兩岸小劇場藝術節」,今年首度邀請國家話劇院《羅剎國》及在中國備受好評的《青衣.達.芬奇》來台演出。
-
「穢土天堂」系列最終章《阿道夫》 隱喻台灣現狀
曉劇場二○一一年起推出「穢土天堂」系列作品,本週末將在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推出三部曲最終章《阿道夫》,從一名加害者角度探究惡的本質,隱喻台灣現狀。
-
《Kei zemihwng—我們還有詩和遠方》 以古調反思現實處境
「UTUX泛靈樂舞劇會所」繼二○一一年推出創團作《寂靜時刻》後,本週將再度推出全新製作《Kei zemihwng我們還有詩和遠方》,以古調之名反思種種現實處境。
-
蔡博丞舞作選粹—極短篇 新作與精選舞碼一次同台呈現
由編舞家蔡博丞帶領的「丞舞製作團隊」,應臺中國家歌劇院之邀,將於十一月十一至十二日聯合匯演新作《Split》及《浮花》《Hugin/Munin》等精選舞碼,展現近年耕耘成果。
-
TSO美巡音樂會終站直擊 音樂大使 讓「臺北的聲音」迴盪國際舞台
由首席指揮吉博‧瓦格領軍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與旅美小提琴家黃俊文在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雅各布音樂中心柯普萊交響音樂廳演出,他們透過樂音傳遞台灣風情,受到觀眾與媒體一致好評。
-
TSO美巡音樂會首站加州庫帕提諾佛林特表演藝術中心直擊 春風吹來臺北之聲
闊別美國廿六年,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再度踏上美國土地。在十一月二日晚間七點卅分,於美國加州庫帕提諾佛林特表演藝術中心以「聽城」為題展開首場演出,獲得全場起立鼓掌喝采。
-
2017新人新視野 舞戲交織出的生命殘酷物語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主辦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今年申請計畫有卅六件,脫穎而出的三位獲選創作者是:編舞家高詠婕、編舞家黃于芬、戲劇導演孫唯真。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文字傷舞 一切盡在舞中
在兩廳院卅周年的場館內外活動夥伴時代的交流論壇、蔡振南的電影歌聲和林強的電音眾聲之後,迎向本刊的三百期之前,由平珩、陳樹熙、林奕華及林家文等四位經驗豐富、觀點獨到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從舞蹈、音樂、戲劇到技術管理等不同領域、角度,深入當前的製作現況、創作環境,他們的全新專欄於本月分隆重推出。而兩廳院「舞蹈秋天」的重頭戲雲門舞集《關於島嶼》亦會在本月底舉行世界首演。四十多年以來,雲門舞集作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最重要團隊與先驅者之一,名聲享譽國際、足跡遍布全球,卻仍不停思索、深掘、扣問有關這塊土地、這片島嶼屬於我們的各種深意與感受,將其幻化為舞、吟唱成音,表現為不斷變革、力求突破的視覺意象,辯證著彼此的共同想像。 關於島嶼,林懷民在記者會上不願多說,淡淡地敘述著這個作品沒有指涉,微笑地告訴大家不要對號入座,這只是個在被海包圍的一方土地、一撮人們的樣貌,無論是快樂與悲傷、躊躇與桎梏、和解與衝突、無知與滿足,這就是一支舞。但是且看舞台上的時而掉落崩壞、時而爆裂飛散的字句,或是舞者們甩臂揚臀、跳躍奔馳的身軀,的確,編舞家已不用多說,因為他早說過「文字傷舞」,一切盡在舞中,不是嗎?關於「我是誰?」「誰是我?」或是更多他所關心、所擔憂 林懷民此次選擇和多位年輕藝術家包括甫入圍金馬獎的影像設計周東彥、名揚英國時尚圈的服裝設計詹朴,及今年金曲獎最佳專輯得主桑布伊合作,更像是藉由這個製作過程,試著與他們「對話」,從個別的「字句」組成接近集體的「文章」;放下書法,改將台灣作家筆下的詩文,以印刷體呈現,從獨立的塊狀至重疊混合的難分難解、字體細節的放大縮小、在舞台上變化多端的影像效果搭配舞者的身體動能,也創作出與過往完全不同的雲門美學,正如林懷民所說:「我很高興自己在七十歲時,還做跟以前完全不一樣的作品。」 NSO與影評人藍祖蔚攜手推出的「藍色電影院」和「總監電影院」系列音樂會,也讓我們有此機會深究、細查電影與音樂之間的曖昧關係從百年前放映機的噪音遮羞布,到互為依賴、彼此交融,不僅寄託寓意、暗示情節,更能前後呼應,甚至兩兩烘托而成為經典。各種由來和流轉,不管你只熟樂曲、不熟電影
-
專欄 Columns
取個好名字─藝術行政教我的第一件事
藝術行政到底和一般行政工作有何不同?藝術行政到底教了我什麼?回看種種,無非是一連串的自我思辨,及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中,尋求最大的可能。取個名字是如此,「抗拒」老爸是如此,「出國演出」也是如此。藝術行政,重要的或許是「藝術」那兩個字,更重要的或許是藝術中的「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