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給我IP,其餘免談!
著名網路小說《盜墓筆記》首次改編成舞台劇並於二○一三年七月十七日在上海首演,之後造了個詞「粉絲戲劇」,由此引申出「粉絲經濟」的說法。不過兩 三年時間,「粉絲」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IP。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遊戲裡聽故事 用電玩悟出道理
執著,是蘇洋徵(蘇大鴉)電玩人生的源頭,不管是與老爸用成績打賭換來遊戲主機,或是破關過程堅持不棄,只要有「變身」、「機器人」到「奇幻文學」和「電馭叛客」幾個關鍵字,就難逃他的手心法眼。對他而言,電玩遊戲的設計有劇情、有思辨,與他現在的編導專業頗有相關,許許多多的遊戲旅程與觀看經驗,也逐步建立他獨特的敘事風格。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在遊戲裡拍電影 讓魔獸演音樂劇
風行多年的經典遊戲「魔獸世界」就像一個真實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玩家不只扮演角色、交友聯誼,也可拍電影,還能製作音樂劇。以製作「魔獸世界」的機造影片為主的AFK PL@YERS導演徐漢強,與作曲家王希文、編劇許孟霖合作,讓魔獸演音樂劇,製作出五集《艾澤拉斯之歌》。玩電玩,也能汲取出無限創意。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萬迪.拉塔那 重構柬埔寨失落記憶
來自柬埔寨藝術家萬迪.拉塔那,原就讀法律科系,卻因「赤柬」過往的審判開展,人生轉了彎,展開以藝術追尋家國傷痛記憶的旅程。將在台北展出的個展「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展出其代表作《炸彈池塘》、未完成的影像作品《告訴我你的故事》、《獨白》等,讓觀者跟隨他穿越赤柬屠殺過往的心靈地景,探看一個失語群體如何為過往帶來修彌集體創傷的可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圈圈的人生
你是男是女?你是做什麼的?你是哪裡人?人是被各種狀態標籤分類的,一項項標籤把人圈在圈圈裡,可能同一個圈或不同一個圈,可能圈圈綁住你或你打破圈圈,各種可能,在電影裡構成了故事情節與魅力,等你來思考圈圈人生的意義。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期待一個美好的明天
廿世紀最知名的小提琴大師曼紐因,也是有名的音樂神童,早慧的他展露過人的音樂天賦,但人生的後半他卻致力於東西交流、音樂教育、跨界合作,在他晚年的音樂中,那種對未來的樂觀與生命的歌詠,讓人更加理解:如果我們有更多的對話、更深的理解、更小的本位與更少的偏見,一個更好的明天,真的是值得期待的。透過《曼紐因大全集》,足可讓我們懷想他那追求美好明日的心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渴望被理解的村上春樹
在《身為職業小說家》書中,村上春樹整理了他個人的寫作方式,同時也清楚闡述了他透過作品所反覆傳達的命題個人和體制之間的對抗關係。抱持如此的信念並不是想脫離社會。願意和體制對抗的個體,和自我放逐的個體是截然不同的:正因為想要和社會群體連結,也毫不妥協、誠實地正面面對了,衝撞才會發生。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清楚展示了村上渴望被理解的姿態。
-
戲劇新訊
演摩莎劇團《謝土》 一場告別練習曲
葬禮,是為亡者,或是生者而辦?葬禮的儀式過後,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結束了嗎?在「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下,我們如何面對死亡? 演摩莎劇團《謝土》是編導洪珮菁的親身經歷,在一場「跨國葬禮」中,她被指派負責將海外過世的親人送回家鄉,因此展開了一連串與繁文縟節的官僚體系抗爭、風土民情與宗教的衝突、及哭笑不得的繁複手續。洪珮菁說,此刻再回想這一段「旅程」,自己更能在距離之外觀看事件的全貌,一股幽默的感覺卻不知從何竄出,這麼一大群人,為了處理死亡這件事,展開了各種抗爭、辯論與選擇,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無法表達意志、已永遠離開了的人。 《謝土》發生在一場喧鬧的葬禮上,三個主角,分別面對社會運轉的常規與壓力,他們相互依賴在縫隙中生存,直到死亡將其中一人帶走,倖存之人該如何面對死者的缺席?對於他們而言「歸根」有什麼意義?人們寄託於宗教儀式來處理與死者的關係,而對他們而言什麼樣的「處理」才是最妥善的?死者的沉默、生者的各自表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在「死亡」後產生什麼樣的變化?洪珮菁強調,全劇呈現了不同世代面對死亡的辯論與反問:如何練習告別?什麼是「歸根」?而「根」又在哪裡呢?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羅伯.勒帕吉 x 機器神《癮.迷》
「倘若書寫不是為了愛,那麼書寫就只是書寫而已。」愛注定必須是先是唯物主義的,其後才有機會轉化為唯心的感覺材料,橋接素來不相識的兩人,將彼此帶到遠方。可惜戀人都無視心物的轉譯缺損,一味以行動電源的放電模式消耗愛剝削愛,或者在物質裡迷途,終致愛的耗竭永久斷電。 加拿大藝術家羅伯.勒帕吉的《癮.迷》似乎有在古老文本的架構上,演繹劇場版的《機遇之歌》Blind Chance,而其中最令人翹盼莫過導演如何利用劇場的第四面牆舞台化偶遇的愛以及愛與藥物的過渡。期待據聞暌違廿年的奇作能帶給觀眾的,不會只是一齣動用高度視覺元素所營造的健康喜/戲劇。
-
常客推薦 本月我想看
《天天想你》
看到廣藝《天天想你》音樂劇再度上演的宣傳影片,耳邊不由得自動播放起那一首首曾經伴隨著我走過青澀歲月的旋律,那個獨一無二、清亮高亢的嗓音,好熟悉,好感傷,好熱血,好懷念張雨生,一位由偶像歌手走向創作兼製作的音樂人,如果沒有那場意外,又會為我們這個眾聲喧嘩的世界帶來什麼樣不同的音樂風景呢?當然,連老天爺也無法回答這個問題,但是對於以串連張雨生作品來作為骨幹的音樂劇而言,到底是否能滿足大家的期待想像,甚或帶來意外的驚喜感動,卻是台上見真章,一翻兩瞪眼的考驗啊。 平時多半遊走在舞蹈、戲劇、古典音樂會的我,此番卻被〈天天想你〉勾起了歷歷往事,想起了一張張青春稚嫩的臉龐,想到了那些沒來由先離開的人,很久以前和不久之前。「於是愛恨交錯人消瘦,怕是怕這些苦沒來由,於是悲歡起落人靜默,等一等這些傷會自由」在〈口是心非〉充塞的塵世間,我想就在舞台下默默地想念,靜靜地聆聽吧。
-
音樂新訊
貝瑞佐夫斯基 獨到琴音精湛獻禮
當年,貝瑞佐夫斯基(Boris Berezovsky)到了美國,首場鋼琴獨奏會後,當地的《達拉斯晨報》宣示性地下筆斷言:「這是場重要的演出!」如此的讚賞歸因於鋼琴家全然出人意表的詮釋方式,以全新的角度看待音樂,使得該媒體評斷:「甚至可以說這是正在鋼琴演奏中得以復活的事物。」一九六九年出生於莫斯科的貝瑞佐夫斯基,是一九九○年國際柴科夫斯基大賽鋼琴金牌得主。事實上,早在得獎前兩年,他在倫敦的初登場,即被倫敦《泰晤士報》形容為「一位前途無量的藝術家」,由此看來,得獎,只是遲早的事。 多年來,他依舊以其獨到眼光與感受力聞名於世。曲目多元之外,所灌錄的拉赫曼尼諾夫奏鳴曲榮獲德國碟評人大獎;拉威爾大碟則獲法國《音樂世界》、《音叉》雜誌、《BBC音樂雜誌》及英國《周日獨立報》等特別推介,且於二○○六年榮獲BBC音樂雜誌大獎。不僅如此,他的室內樂作品更廣受推崇,並獲獎連連。此次來台,他將與指揮瓦格所帶領的TSO演出拿手的拉赫曼尼諾夫《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而樂團更將演出柴科夫斯基、李斯特等樂曲,以此作為瓦格帶給觀眾的隆重獻禮。
-
紙風車、明華園等五團公益下鄉 藝術扎根
「台塑關係企業暨王詹樣公益信託關懷活動──公益下鄉,藝術扎根」堂堂邁入第六年,邀請明華園戲劇團、紙風車劇團、亦宛然掌中劇團、如果兒童劇團及大龍峒金獅團演出。
-
歌劇女神安娜•涅翠柯首度來台演唱
被外媒形容為「繼帕華洛帝後最耀眼歌劇巨星」的俄羅斯女高音安娜涅翠柯,展開亞洲巡迴演出之旅,首度來台的她將與男高音尤西夫伊瓦佐夫帶來浪漫的歌劇選粹之夜。
-
顛覆劇象新美學 當代傳奇劇場重塑《仲夏夜之夢》
當代傳奇劇場本週將推出結合中西、跨越時代的時尚音樂劇《仲夏夜之夢》,藝術總監吳興國說,從仙王與仙后到年輕戀人的眾多角色,讓每個階層都能完整表達什麼是愛。
-
結合希臘神話 唐美雲《冥河幻想曲》一人分飾兩角
台灣歌仔戲國寶級小生唐美雲繼創團作品《梨園天神》後,將在新作《冥河幻想曲》中再度挑戰一人分飾兩角,「這次挑戰一分鐘快換梳妝,後台比舞台上還要忙碌!」
-
朱宗慶打擊樂團四大天王 與觀眾一起創造「第五種擊聲」
打擊樂家吳思珊、何鴻棋、吳珮菁、黃堃儼,本週將與朱宗慶打擊樂團帶來「第五種擊聲」,透過世界首演全新曲目,讓觀眾看見四位擊樂家的獨特性格和舞台魅力。
-
歐利維耶‧畢《李爾王》 馳騁激情與想像空間
國家兩廳院與亞維儂藝術節共同製作的《李爾王》,去年於亞維儂的教皇宮中庭舞台演出,這部作品不僅是法國導演歐利維耶‧畢最新創作,更是2016台灣國際藝術節的重點節目。
-
丹耐夫.正若&烏瑪芙.巴剌拉芾「念念古調」 聆聽部落流傳的故事
曾入圍第廿四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類最佳傳統歌樂專輯獎的排灣族傳唱者丹耐夫.正若與布農族傳唱者烏瑪芙.巴剌拉芾,要帶領觀眾重回部落遙看歷史。
-
2016新點子劇展 訴說五味雜陳的家庭故事
國家兩廳院新點子劇展今年以「家庭」為主題,邀請流山兒祥、黃郁晴及吳定謙三位風格迥異的劇場導演,帶來三段家庭悲喜劇,讓觀眾一起來見證轟轟烈烈的家庭革命。
-
古名伸《沙度》與布拉瑞揚《阿棲睞》 「1+1」雙舞療癒人心
國家兩廳院今年的「1+1雙舞作」,邀請古名伸與布拉瑞揚兩位編舞家,各帶來舞作《沙度》與《阿棲睞》Qaciljay,分別找尋人們生活壓力的出口,以及最自然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