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文本與舞 若即若離的愛戀
隨著節奏用肢體的擺動來臨摹生活的點點滴滴,本就是人類的天性,而其後被用來求偶、娛樂、或甚而成為祭祀敬天的儀式,成為了舞蹈的起源。如同繪畫、音樂等藝術一樣,其敘事性的傳統向來是舞蹈中重要的一脈。但曾幾何時,當文字發明與運用逐漸在人類的生活中,占上了不可或缺的地位,逐漸地成為敘事的主流後,舞蹈雖然因此先行掙脫敘事的脈絡,邁向不同的表現方式,但也從此讓文字與舞蹈,開展了這場橫跨越了好幾個世紀,若即若離的愛戀。 常聽人說用文字描寫舞蹈,總覺難能傳神精妙;但用舞蹈詮釋文本,如何能在須心領神會的足指樂音點滴間,掌握觀眾的全然通曉,那又是另一番功夫得做足。而無論是文學或是舞蹈發展至今,傳統的敘事早已不再是唯一的主流,無論是在精神上、形式上、結構上、表現上都各自有著不同的繽紛光景,但是兩者又如何互相汲取養分,為彼此增添丰采,激盪出飛昂的靈光?編舞家又要如何以文為本,呼喚原作,尋找到那「獨一無二的點」,讓剎那化為永恆? 本月份趁著「兩廳院舞蹈秋天」眾多精采演出上演前夕,恰巧讓編輯部覓得尋找答案的好機會,且讓我們從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到雲門舞集的《烟》,從白居易的「雪月花時最憶君」到《迴》,以及受貝克特作品的影響而問世的May B,與以文本與編舞寫作齊發並行的李希特和安努克.范.黛可的《歸屬習題》,看看幾位中外不同的當代編舞家,如何用不同形式的文本為出發,讓文學與舞蹈,交融渲染出一幀幀翻騰的想像。
-
專欄 Columns
吹牛不是好習慣
說不定,哪天我們真的對實行民主投降了,失望了,放棄了,我們的民主智慧之門,反而開始敞開了!就好像在等人,等得不耐煩到要走的時候,人來了!希望在我們耗盡一切期望的時候,我們還有耐心,不疾不徐,不過分強迫那些政客,也許,政客們的野心,就不需要有野心了。
-
專欄 Columns
一路走來
那些終於攻進城堡,甚至創立新局的人,也不是「從此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最常聽說的就是那些浸淫在芭蕾世界的人,卅多歲就有時不我與的恐慌。恐慌是沒錯的,因為長江的後浪擋也擋不住地湧來,你回頭看看排在後面的那些年輕人的線條和精力,還可以自我安慰地覺得自己不差。但前仆後繼的浪頭不斷過來,很快你摸摸鼻子的日子就來了。
-
專欄 Columns
改變人生方向的人
舞台上的學生正在彈奏德布西,我飛快地寫著評語。就算無法改變她的人生,我也希望可以給她很大的鼓勵和信心。想著當初改變我生命歷程的一張評語,想著那位貴人想著想著,覺得自己真是個幸運的傢伙。而你,是否也曾遇過這樣重要的一個人?
-
專欄 Columns
眾
觀眾是劇場一部分,但排練時卻又不能一起排,完全無法控制的巨大黑洞。演出時,對他們又愛又恨,希望他們開心,但又覺得是否廉價?希望他們看得懂,但又懷疑是不是太膚淺?觀眾席彷彿是潛意識的空間,裡面坐著一群來來去去的觀眾,有笑聲、罵聲、冷漠的沉默,各種喧囂的雜音,無法掌握但又充滿挑逗、曖昧莫名的情感,這潛意識的空間屬於觀眾,同時,也是屬於我的。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邀請英國人才領軍 美加澳三組織各有盤算
澳洲的雪梨劇團、加拿大「蕭伯納戲劇節」與紐約新的表演藝術場地Culture Shed,不約而同找到了新的主事者而且剛好都是英國人。求才求到遠端,當然各有盤算,從三人的資歷來看,顯然其國際經驗的豐沛、國際人脈的四通八達,會是三個單位的重點考量,但是否能切合在地需求,則有待觀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交響樂團會師「柏林音樂節」 紀念尼爾森與荀貝格
由柏林藝術節慶公司與柏林愛樂合辦的「柏林音樂節」,每年九月展開,今年以奧地利作曲家阿諾.荀貝格與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兩位改變廿世紀音樂面貌的偉大作曲家為主題,邀請了卅個交響樂團、合唱團、獨唱家,表演廿五個作曲家的七十個作品,讓柏林樂迷幸福享受這豐富的交響樂全席。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BBC「十首曲子」計畫 帶學童認識古典音樂
BBC去年秋天開始的「十首曲子」教育計畫針對小學生挑選十首古典音樂曲子,並請威爾斯國家樂團、合唱團演奏,舉辦影片免費放映,請名人介紹這十首曲子,曲目有經典的貝多芬、斯特拉溫斯基《火鳥》、穆索斯基《荒山之夜》,也有當代作曲家的作品。搭配設計過的學習資源,學校教師也能應用在課程和校內樂團練習中,十個月的成果,也在逍遙音樂節以演出展現。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巴黎歌劇院重金推動數位創作 免付費也可隨時收看
現有迦尼葉、巴士底兩廳的巴黎歌劇院,為了徹底實踐精緻藝術平民化、藝術無國界的理念,特地斥資兩百萬歐元打造專屬網路平台「第三表演廳」,而其中「上演」的節目,都是巴黎歌劇院針對「第三廳」推出的全新創作,類型多樣。除了表演藝術之外,還有微電影、攝影、繪畫等不同媒材的當代創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兩大戲劇節此消彼長 「初心」仍是未來關鍵
作為中國的戲劇之都,北京的戲劇節可說是備受矚目,但兩個具規模與歷史指標的戲劇節北京青年戲劇節與南鑼鼓巷戲劇節,卻在今年展現了此消彼長的狀況:曾經號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戲劇節,今年拿掉了「國際」兩字的青年戲劇節演出劇碼與場次萎縮至初創時規模;同樣經費上有問題的南鑼鼓巷戲劇節卻依然活力旺盛,還開闢了「新生單元」讓觀眾看到不成熟但年輕新鮮的想法。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團劇團」宣布明年將停止運作 幾經風雨仍難為繼
剛於九月份推出精采製作《天使撻落新.都城》的「團劇團」(前身為灣仔劇團),卻在演出正在熱烈開展之時,由行政總監楊惠芳代表董事會向外宣布由明年四月一日起劇團將暫停運作,雖然承繼創辦人何偉龍先生離世前的遺願,但迫於經濟現實與個人狀況,終究不得不讓這個一度是香港劇壇活躍的業餘劇團選擇暫停,令人感嘆欷噓。
-
企畫特輯 Special
傳承小戲展多元 見異同中拼創新
今年的亞太傳統藝術節首次以「戲曲」為主軸,以「展示戲曲發展徑路」為構思,以「小戲」與「偶戲」為策展主軸,分為「兩岸小戲匯演」、「亞太偶戲聯演」,及「當代戲曲精品」三個部分,並串連「104年資深藝人看家戲精華再現專案」與「美麗浙江、南戲源頭第九屆臺灣.浙江文化節」一起展演,讓觀眾從採茶戲、車鼓戲、本地歌仔、傀儡戲、皮影戲與布袋戲等同台競演中,看到戲曲從傳統到創新等異同發展的繽紛多樣!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見證歷史的一刻
因應場館整修與中南部樂迷期待,NSO特地排出「南北雙開季」,大方地堆出了兩套曲目共三場音樂會。十月的台北開季音樂會「偉大」,正是整修四個月的國家音樂廳開門第一炮,NSO安排了舒伯特《偉大》交響曲,並首演駐團作曲家黃若的《化變》,而為了替精心保養後的管風琴「試音」,也特邀知名德國管風琴家舒密特,演出李斯特的《贖靈作用之水》幻想與賦格。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從校園輻射擴散 啟動藝術震波
由臺北藝術大學策劃、十月登場的關渡藝術節,是連結關渡、北投、淡水等社區在地文化參與,涵蓋多項藝術領域的大型節慶,今年以「START.啟動」為題,邀集日、法、英、美、加,香港等地團隊參與。如子供鉅人劇團《逐電100W・ロード100Mile(ヴァージン)》、桑吉加《那一年.這一天》、In-Version Dance Project《男性視角》、Cie Sackripa《互視》等演出,都相當值得一觀。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我只帶走你的記憶
Blackout用來形容燈泡短路時的現象,也可用來比喻腦部搜尋記憶時,短暫產生失去訊息蹤影的現象。遺忘會讓你感到害怕嗎?你能想像病變後的大腦將你畢生的記憶都刪除,往後的生活將會是如何?旅德編舞家賴翠霜特別邀請德國編舞家Michael Hess以阿茲海默症為共同創作主題,藉此關懷全球人口即將面臨的高齡化問題。
-
企畫特輯 Special
榕樹下的文化盛宴 與藝術相遇的絕妙機會
將於十月八日登場、為期一個半月的「2015衛武營玩藝節」,是衛武營今年推出的最盛大活動之一,也是南台灣第一次有如此盛大規模的表演藝術節。玩藝節以「玩藝總動員ARTs」為主軸,涵括戲劇、舞蹈、音樂、講座、工作坊、展覽、戶外裝置、影展和市集,六十六檔演出,總計超過一百七十場次的精采活動,將帶給南台灣觀眾嶄新且深刻的藝文感受。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戲劇的「King Sir」
鍾景輝 不只是最佳男主角
一九三○年代,一位香港的幼稚園生,首次在校內戲劇表演的舞台上扮一頭小綿羊,從此他就愛上了戲劇,即使在抗戰期間因逃避戰爭而在上海生活時,小小的他仍以家中後花園為劇院,兩張架起的床板為舞台,與鄰家小孩演得不亦樂乎。他甚至經常自行走到蘭心大劇院觀看舞台劇,連帶位員也對這位小戲迷嘖嘖稱奇長大後,這個孩子成為香港的「戲劇大師」,在表演、導演、戲劇教育與行政、領導劇團或戲劇機構等領域上皆有深遠影響。他,就是鍾景輝博士,高齡七十八歲仍活躍於舞台、螢幕和銀幕,永不言休
-
焦點專題 Focus
與文本共舞
文學,一向是表演藝術的繆思。編舞家以肢體為書寫之筆,將文學的起承轉合,化為舞蹈的緩急輕重,也許是喟嘆,也許是感動,又也許是忠實呈現文本的精神。舞蹈,讓文學開啟了另一扇感官與抒發的窗口。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一句「有時,會忽然想起某個春天所聽到的一個名字」,讓林懷民感懷「時光流逝,情意如煙」,因而創作了《烟》;白居易的七言律詩《寄殷協律》中一句「雪月花時最憶君」,讓楊銘隆領悟「每個人終其一生,最後都只有自己」,因而創作了《迴》。 瑪姬.瑪漢的May B更是她進入舞蹈劇場的前衛實驗,因貝克特作品的驅動而生的獨特舞作,為當代舞蹈開發出怪誕的散文詩形式;李希特和荷蘭編舞家安努克.范.黛可的《歸屬習題》,則發展出文本與編舞寫作齊發並行的工作方法,結合言說與肢體兩種舞台語彙。 窗開了,在這個情感滿溢的秋天裡,就讓編舞家們帶你一窺文學的領域。
-
焦點專題 Focus
呼喚原作 尋找那「獨一無二的點」
譯作之於「原作的回聲」,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說,「譯作呼喚原作但卻不進入原作」;它是意義的派生、它是交匯一點後永恆的延伸,卻也是指向著前世的來世。對如此評論譯者任務的哲學家而言,總令我們想起他另外一句,「寫一本完全用引文寫成的書」。編舞家改編文學、引用文本,令字詞起舞,某方面,成為了另一種形式的譯者。
-
焦點專題 Focus
《烟》 那隨舞揚起的今世煙塵
前世的作為,成為今世的煙塵。雲門從前期援引民間文學入舞,藉用情節、重塑舞台角色,中期融匯古典與當代,著重文本普世意涵的思索。到近作《烟》,表面上褪去情節與故事,卻更像是勾連起普魯斯特感覺追懷的那塊糕點;文學在此,漫起了往事微塵,覆蓋其中,有恆河的流水,有橫跨歐陸的雪融和春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