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篇
定目好戲剽悍繼續 新年新製接力奔騰
德國人對莎翁的愛比起英法「莎粉」可說是不遑多讓,決不是衝著什麼莎翁幾百年生辰忌辰,其實平常就時時在「練」!幾齣去年推出的佳作,如歐斯特麥耶與拉斯.艾丁格合作的《理查三世》、提曼.寇勒的《一報還一報》、《馬克白》、史泰曼的《威尼斯商人》等今年續燒,還有克里根堡將以《暴風雨》向莎翁致意二○一六的德國劇壇,莎翁只有更火紅!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篇
寶塚演繹莎翁人生 舊愛新歡共襄盛舉
莎劇在日本也是人人想挑戰的對象,不管是傳統藝能或小劇場,甚至影視圈,不時有莎劇製作推出,今年遇上莎翁四百年忌辰,更有理由大鳴大放!寶塚著眼莎翁本尊推出新劇,其他的經典演出也是新舊並出,真的「莎」很大!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中國篇
滬廣中外共歡 北京「先鋒」演繹
「莎風」陣陣襲來,中國各大城市也不能自外,上海話劇中心除了自家排出四檔,還將迎來近廿部中外莎作,上海大劇院更迎來莎翁家鄉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歷史劇系列,重磅登場。廣州推出「湯顯祖.莎士比亞」戲劇文化年,連莎劇改編的粵劇也共襄盛舉。標榜「先鋒」的北京也不遑多讓,黃盈與丁一滕分別挑戰《麥克白》,張揚年輕人的生猛觀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譯筆忠實優美 舞台翻轉詮釋
歐利維耶.畢 經典過手 就不只是經典
身兼編、導、譯、演才華的歐利維耶.畢,一九九○年代就活躍於法國劇壇,但進入新世紀才開始導演經典劇作,包括希臘悲劇、莎劇等,文字功力強大的他,多是親自將原典譯為法文,文辭優美有致;但當他搬演經典時,卻是極盡翻轉之能事,血腥、暴力、裸露、性交,缺一不歡,而這些元素往往在素樸、極簡裝飾的舞台上赤裸呈顯歐利維耶.畢似乎再一次通過這個方式,提醒觀眾劇場的靈魂就是文字、演員身體與場面調度,其他一切常是可有可無的妝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回顧廿世紀血腥暴行 直白揭露末日警訊
歐利維耶.畢的《李爾王》意圖跳脫現代政治的隱喻,將眼光投射至人類在廿世紀的血腥暴行,劇中刻意使用誇張的表演,強調語言的空洞,演員們竭盡所能的瘋狂嘶吼,彷彿要在斷氣前用話語捕捉生命最後的火花。他用直白、具象的手法,將劇中的人性醜惡化作一幅幅不堪入目的畫面,成功地挑戰了觀眾的極限,讓觀眾認識到莎劇黑暗、殘酷的一面。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馬克白》、《李爾王》到《仲夏夜之夢》
吳興國 生命的轉折 莎劇相伴
以改編莎士比亞劇作《馬克白》的《慾望城國》打響名號的當代傳奇劇場,今年卅歲了!回顧一路走來的曲折歷程,藝術總監吳興國發現,在重要的轉折點上,都與莎士比亞緊密相連:創團時以《馬克白》揚起改革大旗;生命消沉時因《李爾王》重啟舞台;來到卅年,帶著年輕一輩演員成立青年團,一起搬演青春洋溢的愛情喜劇《仲夏夜之夢》從傳統再創新的路上,吳興國悟到:「不必和別人打仗,而是面對自己。」年底將重演《慾望城國》的他說:「這次,可不可以再不一樣一點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百老匯曲風 顛覆京劇唱腔
這回挑戰《仲夏夜之夢》,吳興國說:「如果要說這是新創京劇,不如說這是一齣帶有時尚色彩的傳奇音樂劇。」他找來音樂劇《木蘭少女》作曲家王希文用傳統戲曲的元素,化成百老匯曲風,顛覆京劇的唱腔方法,將內在根植傳統京劇的表演底蘊,透過活潑、時尚的包裝,傳遞充滿熱度的幸福與歡樂。
-
即將上場 Preview 曾道雄醞釀卅七年大作
《鄭莊公涉泉會母》 至孝感天樂美動人
《鄭莊公涉泉會母》是歌劇教父曾道雄最新的製作,取自《春秋左傳》,透過獨唱、重唱、合唱及舞蹈,將古典的傳說做最貼近現代的詮釋。繼以往為歌劇導演之後,這次曾道雄不但親自創作劇本,更首度為歌劇寫譜樂曲。而最令人驚嘆的是,這一部感人肺腑的製作,已然在他心中醞釀了卅七年。
-
即將上場 Preview 芝加哥交響樂團再訪台灣
慕提領軍 以美國之聲演繹傳統與現代
由音樂總監慕提帶領,這次芝加哥交響樂團再訪台灣,推出紮實的樂團曲目,從古典風格的貝多芬《命運》與浦羅柯菲夫模仿海頓風格的《古典》、充滿浪漫派管絃聲響的柴科夫斯基第四與世紀末的馬勒《巨人》,恰與充滿理性主義的廿世紀德國作曲家亨德密特《協奏曲,為絃樂與管樂》形成對比。
-
即將上場 Preview 陳仕瑛重詮馬克.瑞文希爾作品
《瞎拼,幹》 挑戰消費與性愛的道德準則
英國劇作家馬克.瑞文希爾的《瞎拼,幹》由十四個短景構成,共有五個角色,以黑色幽默的方式,探討消費主義盛行下的社會,消費取代了所有社會道德準則。挑戰過多部英國「新文本」的導演陳仕瑛,這次將重詮瑞文希爾當年初試啼聲之作,她將劇本的語境拉近台灣的情調,並模糊掉原劇本中特定的時空背景,更貼近我們的生活。
-
即將上場 Preview 2016 圓桌舞蹈計畫
四地編舞家齊聚 零時差舞動當下
為了讓台灣的舞蹈創作者有更多交流機會和更多元化的空間,由「張婷婷獨立製作」擔任策展製作的「2016 圓桌舞蹈計畫」,以微型藝術節的模式,讓國內外編舞家一同發表具原創和實驗性作品,在短短十五分鐘的表演中,擦撞出不同的火花。
-
演出評論 Review
瘋狂的產出
這次驫的呈現或許是「矜持」且,也許,不friendly的。年中蘇威嘉呈現多年來探索獨舞肢體可能性的《自由步》,或也是一個不想再自溺於先前成功、另闢山頭的嚐試:飽滿而情緒深入、百無禁忌!驫已走到一個正視自己現今階段的處境。
-
企畫特輯 Special
隨著開場感覺就不一樣了
我覺得有趣之處,並非是河床劇團演了一齣向美國作者致敬並重新挪置其語彙的作品,而是劇團自身的創作基因可謂就和上述的舞台化的影像世界,抑或,影像化的身體與姿態脫離不了關係,甚至是奠定其劇場特色的核心結構。如果河床劇團的特徵(之一)是透過此種舞台化的影像世界或影像化的身體與姿態來構成「林區式」的形態,那麼「夢見大衛林區」究竟意味著什麼?顯然,向超現實系譜汲取靈感來彰顯其繼承關係,是其中一個可能的線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身體,未完成 觀念舞蹈
法國哲學家南希說,舞蹈挺立在話語的邊緣,最初的舞蹈,就是胚胎的細胞之舞 舞蹈曖昧模糊,但是都與身體有關,或說身體的運動、靈魂向外的擴延都和舞蹈有關 過去有否定宣言抵抗舞蹈的戲劇性、奇觀化 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被援引、呼應,哲學語彙被挪用借代 社會學、生物學、人類學等各種學科在此交匯、辯論 舞蹈質問身體的物質形態 身體成為一種研究對象、一種材料、一種雕塑 他們手法不同,美學各成一家 卻都意圖重組舞蹈基因,關注感知模式、拓展邊界 舞蹈是文本演繹,也是遊戲 舞蹈是多元身體的陳列,也是對於動的思考 舞蹈是材料與檔案的編創,也是靈魂底層的驅動 從他們的創作裡,我們可以體會 身體就是一種歷史口述,差異的存在 話語之外,身體還未完成,舞蹈正在混種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身體的思考 舞蹈的明日
被歸類在舞蹈演出的節目,舞台上舞者不是起身舞動,應該說,不是一般印象中的舞動,他們也開口討論、表演、做動作,於是舞蹈不只是「舞蹈」,更多是概念的表達所謂的「概念舞蹈」,從現代舞、後現代舞蹈到法國的Non Dance,編舞家透過重新思考與部署身體、舞蹈、空間的本質,切切思考的是,在當代脈絡下要說什麼?怎麼說?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蹈的故事 即是運動的故事
拉希柏《走椅》建立起一個關於舞蹈、舞動、椅子、行走、可互相連結類比的感官能意義網絡,當觀眾每一次拾起椅子進行閱讀摘句文本與操作,就猶如啟動一次舞蹈文本程式,發動觀眾自身舞動的表演。因此,《走椅》讓我們了解到,舞動物件的「與作之道」也能成為一種表演的意涵,在他者的身體裡、在不可見的「自我性」之間疊韻舞動。只是這樣的物件裝置在現今的藝術分科現實裡,既不是一般舞蹈創作,也不是一般的造形藝術,但卻又跨界這兩個學科的形式語彙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傑宏.貝爾 跳脫抽象 親切的身體提問
曾於二○○六年應邀來台演出的傑宏.貝爾,獨特的編舞路數讓台灣舞迷印象深刻,也刺激了觀賞當下的思考延伸。而刺激思考,正是他要做的,他在編的不是「舞蹈(動作)」,而是提供情境與事件,讓觀眾與舞台上發生的事物產生關係及對話。透過與不同人物的交流,他拋出「舞蹈是什麼?編舞是什麼?身體是什麼?劇場跟觀眾的關係是什麼?」「舞蹈/藝術是美的嗎?」「跳舞是某種身體條件的專利嗎?」、「跳舞有跳得好壞對錯的分別嗎?」等等問題,在劇場裡,邀你一同思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薩維耶.勒華 有機的變異 無以定義的身體
原本研讀分子生物學的薩維耶.勒華,在準備博士論文的中途放棄,轉而奔向舞蹈創作,但細胞體的研究影響並未就此遠離,他的作品充滿實驗性格,有的甚至直接採用論壇形式,我們亦可在他的肢體發展中感受到生物學的氣質,例如不同系統相互作用的關係。勒華的獨到之處,正在於身體生產的過程和動的交換,他的身體製造感官的位移、擺脫隱喻,而透過作品,讓人重新思考表演與觀看的關係。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波瑞斯.夏瑪茲 檔案與器官的文本混種
曾是備受期待的芭蕾明日之星,但波瑞斯.夏瑪茲毫不戀棧學校老師口中的天賦,走向另一條非典型的道路。他的創作一直以來不安於室、淨找麻煩,從問題出發,思考舞蹈的本質與顛覆、身體動能的路徑與衝突,並且強調各種媒介的挑撥和共舞。○九年接任雷恩國立編舞中心,夏瑪茲將其改造為「舞蹈博物館」,藉此發展遊牧的概念,同時是保存舞蹈檔案的場所、臨場發生的實驗場域,也是四處移動的策展概念。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亞列山卓.史楚羅尼 視覺之外 感受表演的力量
義大利編舞家亞列山卓.史楚羅尼,作品以極簡、直接的手法呈現,讓觀眾延伸出想像空間,也獲得全新的觀賞經驗。在早期作品中,他利用物件、服裝和影像,形塑出扭曲的身體意象,之後轉而研究不同領域的身體性,減少創作者的介入,不編寫任何舞蹈動作,反而以特定族群的專業技巧為主,讓觀眾置身於表演者行動的當下。去年新作《曙光》則選擇與身障人士合作,跳脫舞台表演形式,突顯出藝術與生活模糊的界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