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大(上)
誰不想要格局大呢?誰不希望作品大器?蔡明亮的《愛情萬歲》、侯孝賢《海上花》、李安自己的《斷背山》,在製作過程中有想過格局要大這件事嗎?有可能因為想要格局大,作品格局就會變大嗎?曾經在過程中作了格局要大的決定後,有效嗎?結果是不是格局反而小了?一直蓋「大」劇場,劇場生態、格局、票房、觀眾就會變大嗎?政府期望國際化的文化政策,是否反而削弱了文化的根基和成為所謂國際化的創作潛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古典音樂在美國已死? 求新求變期待扭轉危機
一篇發表在網路雜誌的〈古典音樂在美國已死〉文章,掀起了一片撻伐討論之聲,也讓人看到與古典音樂界一樣危機重重的新聞媒體界,潛藏內在「心有戚戚焉」的憂心。自○八年以來愈來愈黯淡的美國古典音樂界,雖然的確有不少機構無法支撐宣告結束,但更多人企圖另覓出路殺出生天,正所謂「危機就是轉機」!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機場施工延誤 劇場嘲諷回應
柏林第一座大型國際機場威利‧布蘭特柏林布蘭登堡國際機場二○○六年開始施工,原定二○一○年開幕。但因施工延誤,延遲至二○一二年開幕。然而就在開幕前夕,柏林市政府發出緊急聲明,因消防設施來不及完成,必須再度延遲開幕日期,各界譁然。面對這個依然無解的國際機場笑話,柏林的劇場界開始在舞台上回應,以表演藝術回應荒謬時事。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國會百態搬上台 戲裡戲外狀況多
英國的上議院與下議院經常衝突連連,高潮迭起,劇作家紛紛把握機會推出以英國國會為主題的戲劇作品。《議會》以一九七○年代的英國為背景,根據「懸峙國會」事件加以改編,呈現出許多源遠流長的國會禮俗。《鴨屋》則是用惡搞喜劇的方式,將國會議員浮報費用的醜聞以戲劇手法加以嘲諷。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羊毛出在羊身上 票價調整引起爭議
因預算大幅緊縮,法國文化部要求國家級劇院、音樂廳想辦法提高各自營收,自力更生。調漲演出票價是最直接,也是無可避免的結果。結果搞得買戲票就像買火車票、機票一樣,有尖峰、離峰日期及時段上的價位差別。複雜的票價調整,搞得大家怨聲載道。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低價「惠民」刺激文化消費 「打壓」票價只能治標?
在中國看表演,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票價居高不下。為了刺激文化消費,北京、天津、煙台紛紛推出「文化惠民」辦法,以低票價吸引人民看表演,成效不錯。然而「打壓」票價是治標的做法,因為不可能綿綿無絕期,而且觀眾因低票價而非合理票價走進劇院,長遠看來對健康的文化市場消費並無助益。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中國舞蹈向前看」 三地青年舞蹈人交流互動
第三屆的「中國舞蹈向前看」於二月中舉行,來自香港、珠海、台北、西安、北京、廣州、南京、長沙等地共十一個作品於一個晚上演出,題材風格各異,讓觀眾一嘗中國現代舞年輕舞者的活力。演後交流活動則讓創作人思考創作本質,激發身體狀態不同的可能性。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寂靜之眼」 無國界的詩樂之旅
台灣旅法琴家游麗玉是個琴樂彈唱與即興演奏的專才,積極嘗試古琴與其他樂器或領域合作的各種可能。「寂靜之眼跨界音樂會」結合古琴、鋼琴、笛簫與難得一見的水晶琴,展現了前所未見「跨時代」、「跨文化」、「跨國界」新風貌,演繹一場古琴樂千年風華與西方器樂合奏的即興詩樂之旅。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妖狐鬼魅 聊於日常
蒲松齡的《聊齋誌異》,鬼影幢幢躍然紙上。劇場頑童王嘉明再次跨界傳統戲曲,與山宛然、弘宛然兩個布袋戲團合作《聊齋聊什麼哉?!》,捨棄傳統彩樓以老式洗衣店為場景,並由劇場演員吳朋奉串場演出,結合布袋戲、傀儡戲及皮影戲的元素,發揮布袋戲原生的野、即興、溢出,展現取材現實、無拘無束的創作動能。
-
藝號人物 People 瑞士劇場導演
芬茲.帕斯卡 輕撫的劇場 療癒生命憂傷
剛閉幕的2014冬季奧運,以「未來夢境」為主題的開幕演出,跟著風箏上的小女孩,觀眾飛越瀏覽北國地景人文,然後色彩繽紛的魔幻城堡從天而降,舞者、雜技演員、小丑演員圍繞,彷彿一場大型馬戲團表演這場如詩如夢的演出,幕後操盤者正是瑞士劇場導演丹尼爾.芬茲.帕斯卡,他發展出一套結合小丑、舞蹈和演戲的藝術概念,稱之為「輕撫的劇場」,他說:「在這個概念中,演員把自己沉浸在一種準備當中,這種準備是一種方式,主要是讓演員探求如何透過故事來進行治療。」
-
藝號人物 People 佛朗明哥天后
葉爾芭波娜 立足傳統 炫舞嶄新豔彩
佛朗明哥天后伊娃.葉爾芭波娜早年習舞經歷不順遂,但她將眼力與耳力放大數十倍去吸收、學習,十七歲時的演出,就已經讓大師哈維爾.拉托瑞嘆為觀止。她不只學舞,還學習劇場表演藝術,並遠到古巴哈瓦那學習現代編舞技巧。所有這些,都為她往後的藝術之路鋪下了基礎,也為整個佛朗明哥劇場演出形式帶出一條新的道路。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演
胡恩威 創作之路 著而不迷
香港媒體形容胡恩威是一位左手做劇場、右手寫評論的憤怒文化人。但在知識分子、文化菁英等多重角色底下,他做得最久也自認最出色的,還是一介劇場人。這次帶來以《金剛經》中「空」的概念發展出來的《如夢幻泡影》,跳脫一般編舞邏輯。從天主教到佛教,一實一虛的處世態度,讓胡恩威學會踏實而不被現實所困地創作。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芭蕾女神降臨 西薇.姬蘭 Sylvie Guillem
她有很多稱號,每一個都代表著人們對她的驚嘆號。 每一回眼神流轉,都是穿刺你靈魂的光; 每一次跳躍,都像上帝借了雙翅膀讓她飛翔。 在她的世界裡,身體從不是框限靈魂的模子, 更何況教條規則與世界的不合理。 舞蹈並未把女神關在尖塔,世界是她的舞台, 因為「生命中不是只有舞蹈,還有生命本身要去體驗。」 除了側寫姬蘭,本刊更透過獨家越洋專訪,與編舞家林懷民之眼, 看這名勇於說「不」的絕世芭蕾女伶如何對生命說:「是!」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金星般的舞者 當代編舞家的繆斯
西薇.姬蘭十九歲即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首席明星,但她不安於現狀,勇於挑戰、跳脫常規,與國際編舞家合作,以古典芭蕾的高難度技巧結合當代編舞的創作概念,成功轉化舞蹈身體,自在於各種舞蹈類型和編舞風格的詮釋與轉換。至今四十多歲的姬蘭,仍然站在舞台上,她的身體力量絲毫未減,卻有更多生命的沉澱。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獨家越洋專訪芭蕾天后
西薇.姬蘭 永遠開放 永不設限
國際芭蕾舞巨星,來自法國的西薇.姬蘭將於今年四月首度來台演出「6000 哩外」。這位極少接受採訪的舞蹈名伶,這半年來,破例成為英國BBC紀錄片的主角,並在二○一三年年底也在日本同意台灣電視媒體的專訪,以及這次在她二月四十九歲生日前幾天,接受本刊的越洋電話訪談。 筆者曾經在二○○七年的香港藝術節,觀賞她與阿喀郎.汗的雙人舞《聖獸舞姬》,也於二○一二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看過這次將來台演出的「6000 哩外」,印象深刻。我們的訪談,就從林懷民為她在《聖獸舞姬》所編的一段獨舞談起。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林懷民眼中的西薇.姬蘭
舞蹈典範的代名詞 全身動作都是戲
擁有「天下第一腿」美譽的芭蕾天后西薇.姬蘭在林懷民眼中是個典範,技巧好的不得了。即使有些舞編得簡直無可救藥,可是經她一跳則會嚇死人,每一個動作都是戲。總在嘗試不同風格的西薇‧姬蘭邀請林懷民幫她在《聖獸舞姬》編排獨舞,藉由這個機會,林懷民引領西薇‧姬蘭進入以東方哲思出發的雲門身體,這同時也改變了西薇.姬蘭的身體質地。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致日本三一一地震的「6000哩外」
三位大師揮灑 女神起舞祝福
芭蕾女神西薇.姬蘭來台,帶來三位舞蹈大師的作品──威廉.佛塞《排列組合》、尤里.季利安《27分52秒》與馬茲.艾克的《再會》,內行人爭相走告。然而二○一一年姬蘭排練佛塞作品時,正值日本發生三一一大地震,身為日本迷的她,即刻將這個作品定名為「6000哩外」致日本,驚懼守望那隔著一汪大洋的創傷土地。
-
特別企畫 Feature
【日本三一一地震三周年特輯】 藝術反核,動員中!
二○一一年六月九日,日本文學家村上春樹在西班牙接受「加泰隆尼亞國際獎」時,發表了一段關於日本大地震及福島第一核電站災變的演說,他以在廣島的原爆死歿者慰靈碑上的一段話:「請安息吧!因為我們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宣誓自己的反核決心。 自從福島三一一核災事件之後,日本重量級的文化界人士如宮崎駿、大江健三郎、奈良美智、坂本龍一等,紛紛透過各種形式,傳達全面廢核的訴求。其中,二○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在東京代代木公園舉辦的「告別核電十萬人集會」,現場聚集多達十七萬人,是福島核災後最大規模的廢核集會,進而達成日本核電廠全面停機檢查。 福島核災的教訓,讓同為島國的台灣,開始意識到核電的威脅。去年五月,從台灣藝文界主動發起的「我是人,我反核」運動開始,反核聲浪以多元的藝術形式,發動連署、遊行、音樂會,甚至上傳各式各樣人字形照片等,溫柔而堅定地,表達每個人的反核宣言。 這是一次新的公民運動,也是一股藝術介入社會的正面能量。當「反核,不要再有下一個福島」的旗幟飄揚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藝術家的揭竿起義,民眾的響應參與,讓藝術、社會與群眾,構成一種共生的有機體,在「柔性革命」的互動關係中,展現了強大的民主美學精神。 藝術,可以改變社會嗎? 答案是肯定的。現階段,它正以更直接有效的影響力,在社會改革上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
-
特別企畫 Feature
繽紛異聲 「藝」同呼喊廢核
作為空前巨大核災受災國,日本除了有許多民眾走上街頭表達廢核訴求外,更有許多電影、劇場、紀錄片、演唱、作曲、美術、漫畫、舞蹈、攝影等各界的藝術工作者紛紛站出來,用自己的名人身分或藝術創作為發聲管道,以自己最擅長的表現方式,讓更多人理解核災核電本質,進而期待「廢核」未來的來臨。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不限媒材與形式 藝起非核的綠色旅程
德國在核能發電使用上早於歐洲許多國家,但在終止這個計畫的果決也先於他國,這是住民自覺的堅強力量。日本福島核災雖然發生在亞洲,在歐洲卻同樣受到關注,因為這牽涉到人類共同的生存命運與未來。歐洲各國藝術家也關心生存環境的問題,紛紛透過不同的媒材與表現方式,傳遞反核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