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實際去做,靜下來談,打通裡裡外外的知覺。因此,通,與不通,或許就是生活的藝術之所在了:「流」和「通」。
現在的藝術創作跟一百年以前的創作環境大大不同了,有的幸,也有的可能不太幸運,但是整體來說,學習的機會肯定比古代好,端看怎麼去找、去學。
很多年輕人對表演感興趣,被「表演」這個事情吸引,我們大家當年也都是這麼開始的。可是有太多有興趣又沒有辦法進入理想的專業學校去唸、去學,糊里糊塗的青春就被蹉跎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年輕人,組成一個隊,在教、吸收更多踢踏舞愛好者,有年輕人會去跟他們認識,跟他們學,還有小孩也學,這個方法有效,真讓人看到希望,因為這種方法,就像是外國的「寓工作於生活」的遍地開花型。
四十年前,我去看剛從國外回來的林懷民,在南海路的美國新聞處,發表個人獨舞《寒食》,很多人就站著看,林懷民就在中間抱著一大團布丟來丟去地跳著,接著學者專家如姚一葦老師者,便在《幼獅文藝》上發表文章,大加讚揚,雲門也就很善巧地開啟了在台灣遍地開花的歲月。
透過交流 找到藝術之路
如今不同了,大雅和大俗都得善加利用媒體,利用網絡,利用你每天空下來的時間,去經營它,去尋找和開創你自己想要學,或者想要表演的「地方」和「同類」。
整個生活已經沒有什麼個人專屬的特權或管道,其實台灣的文藝訓練環境是愈來愈公平,只是沒有人出來大力提倡,或者方法比較急,推廣或者學習一種表演都急不得,但是不能停,不能傻等,不可蹉跎。
整個生活,在台灣和世界就是一種對流,因為你動大家而有互動,因往而來,因來而往,不能關起門過日子,不與外界交流溝通,除非你有了自給自足的秘方,成了武林高人練神功,不可外漏,那另當別論,我祝福你。要享有一身表演本事,或者要想找地方呈現自己所會的玩意,就得多跟社會來往,各種有利於你學習或者表現的來往,別老沉溺在聊天、談理想、論人生這種類似文藝人而又沒真的上過戰場的邊緣人。
讓自己實際去做,靜下來談,打通裡裡外外的知覺。因此,通,與不通,或許就是生活的藝術之所在了:「流」和「通」。
現在的藝術創作跟一百年以前的創作環境大大不同了,有的幸,也有的可能不太幸運,但是整體來說,學習的機會肯定比古代好,端看怎麼去找、去學。
不怕「成名」離你有多遠,只要去練,就怕「得道」與我永無緣分,那就有點老來慌了。
學藝術不要拘謹,只要小心
當我們努力地要有表現的時候,其結果往往就是過於促迫,先把拘謹拿掉,該問就去問,該練就要練,想學就去學,學了之後要不斷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學這個」,如果答案是經不起考驗,是虛的,還來得及修正。只有找對老師,交對朋友,因為在學習的路途上,很容易受到別人(包括自己最親近的人)的情緒、看法、說法而影響了你的專心,所以老師很重要,這年頭掛羊頭賣狗肉的假老師太多,多得不勝枚舉。通常我們在剛對表演或者任何一件事情有興趣的初始期,太容易像是給倒影攪亂的池水。
所以學藝術不要拘謹,只要小心,否則操之過急,太想成名,容易讓我們中心思想亂了,一旦你的思想亂了,學習的心態倉促而拘謹了,恐懼、怕失敗的旋律就揮之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