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內克談漢內克》(遠流出版 提供)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一把銳利的解剖刀是怎麼製成的?

麥可.漢內克這位擅長呈現「當代暴力」的奧地利導演,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可以用如此冷斂的鏡頭,呈現令人無法直視的暴力?在訪談錄《漢內克談漢內克》中,他和善而不失率直地從童年生活一路談到已完成的廿四部影視作品,讓影迷知道麥可.漢內克這把銳利的解剖刀,是如何練成。

麥可.漢內克這位擅長呈現「當代暴力」的奧地利導演,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可以用如此冷斂的鏡頭,呈現令人無法直視的暴力?在訪談錄《漢內克談漢內克》中,他和善而不失率直地從童年生活一路談到已完成的廿四部影視作品,讓影迷知道麥可.漢內克這把銳利的解剖刀,是如何練成。

二○一三年美國奧斯卡頒獎典禮前,網路上盛傳一篇名為〈一名奧斯卡投票者的赤裸告白〉,這位不具名的資深電影導演,對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愛.慕》Amour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發表如下意見:「麥可.漢內克從過去就讓我覺得不爽,因為他老是拍出如此厭世的電影。他就只是痛恨人類,而我剛巧是名人類,所以我不喜歡有人對我耍機車。」

這類評論恐怕不是個案。無怪乎漢內克在訪談錄《漢內克談漢內克》中,開門見山便宣稱自己厭惡將作品與創作者扯上關係,還宣稱:「沒有比聽到像『電影拍得如此陰暗的漢內克,是哪一類怪人?』這種問題更讓我惱火的。」

為何暴力?  解開影迷心中的謎

儘管如此,面對這位擅長呈現「當代暴力」的奧地利導演,仍有不少影迷企盼從他的生平自述中獲得關於創作的蛛絲馬跡。幸好兩位與漢內克交情匪淺的法國電影評論家辦到了。在這本訪談錄中,大導演不像在紀錄片《漢內克的導演秘密》中那麼迂迴難纏,和善而不失率直地從童年生活一路談到已完成的廿四部影視作品。

漢內克的雙親都在劇場工作,藝術對他或許是個想當然耳的職業選擇,但在踏入這個圈子之前,他也曾想當牧師或哲學家。雖然他強調對這兩種職業的想像是簡化而幼稚的,卻很難不讓人將他日後的創作趨向——結構性的暴力、罪咎感如何被放大於逸出社會群體的個人身上——和他不假辭色剖開問題核心的拍攝風格產生聯想。

然而,作為一位力求表現真實,且這個真實經常和人們不願直視的暴力現場有關的電影導演,漢內克是否真如匿名電影評審所說的,厭世又痛恨人類?確實,漢內克的電影拒絕讓觀眾舒舒服服靠著抱枕觀賞,無論是少年殺害少女,雙親協助處理屍體卻被少年嫁禍的《班尼的錄影帶》,虐殺中產階級且以後設手法嘲諷觀影者也是共犯的《大快人心》(為了爭取有此自覺的觀眾族群,漢內克甚至在十一年後重拍了從鏡頭到剪輯一模一樣的美國版),以及講述壓抑如何造成失控之恐怖的《鋼琴教師》……漢內克的電影中人幾乎無一有「好下場」,但面臨人類持續被文明物化的當代社會,這種殘酷的宣判難道不存在近乎偏執的愛?

「我們始終處於滅亡頂端,只不過我們比以前更善於掩飾隱藏。這不代表我們比前人更加聰慧,事實上正好完全相反。」漢內克這麼看,也因此,人類有時得藉由暴力,對抗科技文明,或者內在不斷蔓延流竄的荒蕪。

一一剖析  導演的解謎之書

被視為厭世的《愛.慕》,漢內克的拍攝起點不在衰老或死亡如何無助可怖,而是「怎麼處理你摯愛的人的痛苦」。漢內克在書中回顧他最親近的阿姨晚年曾要求他協助自殺,他拒絕,也將吞藥的阿姨搶救回來。但第二次,她成功了。

「老實說,我認為呈現事物的正面並避免流於庸俗的能力,是隨著我們擁有的藝術才能而遞增的。」漢內克以他數十年的電影創作人生,為這道加法運算提出繁複的演算過程;從這角度來看,《漢內克談漢內克》無疑是一本導演的解題之書——作為影迷,我們終於知道麥可.漢內克這把銳利的解剖刀,是如何練成。

藝術家請回答-吳珮菁廣告圖片
評論與回響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Authors
作者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