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逞
-
戲劇新訊 改編佐籐春夫小說
《女誡扇》 敷演殖民地的愛與罪
佐藤春夫(Satou Haruo),一個台灣讀者陌生的名字,但若是提到魯迅作品的日文翻譯,則不可能不知道這號人物。 另一件會提到佐藤這個名字的,便是日本文壇著名的「讓妻事件」。佐籐曾經愛上文壇大家谷崎潤一郎之妻,原本谷崎公開讓妻、大方成全,豈料最後反悔,造成佐藤受傷而與谷崎絕交。一九二○年,台灣在日本統治五十年裡的第廿五年,感情遭受傷害的佐籐,帶著抑鬱的心情,來到當時的殖民地台灣旅行,激盪出膾炙人口的外地小說,其中《女誡扇綺譚》便是作者最鍾愛的一篇。 南島十八劇場新作《女誡扇》,編導王瑋廉改編佐籐春夫小說,故事背景發生在日治時期的台南,內地記者與友人意外在禿頭港的廢宅中,聽見「死靈的聲音」。數日後,同一地點發生離奇命案。死靈與命案,促使兩人展開一連串的辯論與調查,揭發了古宅過往不可告人的開發史。編導王瑋廉說,全劇從一個「綺譚」開始,一步一步窺見殖民與被殖民、壓迫與被壓迫、敘述與被敘述之間的因果相續,以及個人、世代之間的情感遞延與糾結,而重新發現中國/台灣人的性格與生活的一面,即是「斷代時空之中,人在愛與罪中的樣相」。(廖俊逞)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春天到高雄 歌仔好戲連台
今年的高雄春天藝術節,一樣展現在地特色,整合南部豐厚的歌仔戲資源,在藝術節期間推出多檔好戲,除了有在地團隊如明華園天團、春美、尚和推出全新製作,也邀請唐美雲、廖瓊枝、明華園總團與福建漳州市薌劇團齊聚展演,精采菜單鋪展開來,確是一場歌仔戲的超值饗宴!
-
即將上場 Preview 趙樹海重登舞台 與屈中恆等尬戲
《搶錢的世界》 犀利揭露資本主義遊戲
果陀劇場新戲《搶錢的世界》是美國劇作家傑瑞.史德勒的得獎劇本,以幽默、風趣的筆觸,犀利描繪真實社會企業幕後鬥爭史。該戲將由楊世彭執導,並邀來暌違舞台多年的趙樹海演出,與屈中恆、劉亮佐、郎祖筠、呂曼茵同台尬戲。
-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崑劇新面貌 深入人性描寫
《范蠡與西施》 重塑愛情史詩
由台灣崑劇團與浙江崑劇團合作演出的新編崑劇《范蠡與西施》,改編自明梁辰魚《浣紗記》,編劇洪惟助在修編時去蕪存菁,著重描寫角色的內心矛盾衝突,使一部傳統傳奇劇本展現全新風貌。全劇藉由范蠡和西施這對戀人的愛情故事,譜出大時代的治亂興衰與人世間的悲歡離合。
-
即將上場 Preview 陳志勇繪本小說搬上舞台
紅躍劇團《抵岸》 探索新移民眼中的奇幻世界
澳洲華裔插畫師陳志勇的圖像小說《抵岸》,以非寫實的手法鋪陳移民面對新世界的故事,在紐西蘭紅躍劇團的改編中,以超過兩百件新奇特異的布景道具,打造出一幅幅新世界的絕妙幻境,全劇結合動態視覺與肢體劇場,生動描繪出新移民身處陌生環境的徬徨,以及在溫暖美好的小小善意裡,閃現的人性光輝。
-
即將上場 Preview 穿梭於城市、荒野和太空
四銀翼劇團《青鳥》 探尋幸福的奇幻旅程
梅特林克經典劇作《青鳥》,敘述兩位孩童以純真的眼光、無限的勇氣,以及對他人不造作的關懷,穿梭於城市、荒野和太空尋找青鳥的冒險歷程。在法國四銀翼劇團的版本中,透過光影裝置、3D動畫、錄像藝術重建如夢境般的流動場景,演員則以結合肢體、默劇、體操和小丑多樣表演技巧,引領觀眾走入尋找幸福的奇幻旅程。
-
即將上場 Preview 智利猴厲害劇團的劇場蒙太奇
魚不會飛? 但想像力帶你翱翔
猴厲害劇團由西班牙裔的米格爾.布列甘特、法國裔的艾蜜麗.厄巴斯與智利裔的舞台設計艾德華多.希梅聶茲主導,創團作《魚不會飛》由他們集體創作,融合三種民族風情,共同創造出一個超越國界的景觀,也強化了劇中角色面對夢想與自我時,交織出的三個故事。
-
即將上場 Preview 飛人集社《消失—神木下的夢》
帶著想像與勇氣 練習說「再見」
飛人集社的「小孩也可以看」系列來到最終章《消失─神木下的夢》,透過一對姐弟的歷險,讓孩子認識離別與死亡。全劇運用了象徵和意象手法,在光影、物件、偶戲與現場音樂的巧妙結合下,畫面不斷穿梭在想像與真實、遠景與特寫之間,創造了如動態繪本般的詩意風格。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人生,就是一場虛空的賭局
曾數度改編杜斯妥也夫斯基作品的導演法蘭克.卡斯多夫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再比作者本人更能理解賭徒的了,因為他自己就是個賭徒,不但是個物質上的賭徒,還是個精神上的賭徒。卡斯多夫的《賭徒》舞台版,以解構劇場的手法,穿插了杜氏的另一篇寓言敘事《鱷魚》與海納.穆勒的劇本《任務》,並引述許多卡斯多夫對自己過去創意的自嘲。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歡喜賀歲 國光劇團呼喚「小丑報到」
歲末年冬,又是歡喜過節時!今年國光劇團特地推出「小丑報到」,將搬演近年少見的十三齣民間小戲,不僅當家老生唐文華、全能旦角魏海敏不計形象扮「丑」演出,更邀請相聲大師吳兆南、上海崑劇院名丑張銘榮、已退休的復字輩名丑劉復學助陣,以深厚的火候在歲末隆冬與觀眾分享溫厚的戲情人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三:兩岸三地劇場交流的新局面
從單向輸出到理解合作 鋪展華文劇場未來格局
去年兩岸三地的劇場交流分外熱鬧,可謂盛況空前,也讓人看到未來合作的可能。本地劇場人看到的是中國的「市場」,中國劇場人看到的是台灣的「創意」,若能以台灣小劇場作為原創研發中心、中國提供製作資源與市場條件,兩岸三地的藝術家從交流、認知、理解到合作,將可締造華文戲劇市場的新格局。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這場悲劇 源於愛的偏執
作品不多卻齣齣讓人印象深刻的中生代導演陸愛玲,今年成立了「達達劇團」,以改寫自莎翁悲劇《李爾王》的《名叫李爾》為創團作。陸愛玲認為,《李爾王》的悲劇來自於對愛、對完美的偏執,這也是崢嶸一世的李爾王最後的生命功課,唯有透悟才能抵達死亡的終點。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果陀劇場創團作 廿五年後重裝再搬演
阿爾比新版《動物園》 探討人際隔閡疏離
當年果陀創團推出阿爾比的《動物園的故事》,一舉成名深獲回響;四分之一世紀過去,導演梁志民再以此劇為劇團慶生,演出阿爾比親自改寫的○八年版本,以兩幕戲營造對比;並由實力派演員金士傑、顧寶明、姚坤君擔綱主演,令人期待。
-
即將上場 Preview 劉亮延「花癡劇場」最終章
《白蘭芝》爵士樂入戲 另類描繪「姊妹情深」
李清照私人劇團編導劉亮延的「花癡劇場系列」來到最後一部《白蘭芝》,改寫自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經典《慾望街車》,並以音樂劇形式呈現,內容聚焦於姐姐白蘭芝與妹妹史黛拉之間,從羨慕忌妒恨展開的細微情感轉折。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
一九九○年代初期,國內藝文資訊缺乏,每月發行一次的藝文雜誌,成為大眾獲取資訊的少數管道。如今,網路時代來臨,藝文資訊的傳播比以往更快、更直接、更便利,只要在google輸入關鍵字查詢,第一手資訊鋪天蓋地而來,表演藝術類雜誌的角色變得尷尬、模糊,被需要的比率也日漸降低。當然,網路不可能完全取代雜誌的專業性,但藝文媒體生態、角色的調整和改變,重新找到存在的優勢與定位,是所有媒體工作者必須思索的。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恩客與酒家女—台灣歐吉桑的情與義
紙風車劇團執行長辦公室裡頭,招呼客人的不是咖啡茶水,而是檳榔、香菸、和烈酒。吳念真和李永豐,兩位台灣歐吉桑才剛在沙發上坐定,就開始相互吐槽、把訐譙當親熱,台味十足,讓我想起小時候在南部阿公家,夜晚的四合院稻埕上,邊喝茶、邊聽AM電台的賣藥廣播、邊訐譙時政的那些叔叔伯伯們。
-
復刻選文 藝次元曼波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卅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暫別肢體劇場 拆解家族通俗劇
將於月底上演、編導符宏征的新作《離家不遠》,從自身的家庭回憶出發,透過回顧家族成員的死亡,揭開人們為何以愛為名卻暴力相向,書寫一則台灣當代的家族寓言。符宏征表示,《離家不遠》捨棄了動見体過往肢體劇場的風格,更像是一齣經過解構的通俗劇。
-
焦點專題(二) Focus
顛覆歷史「定論」 藉觀古以知今
由編導胡恩威和電視劇《走向共和》編劇張建偉聯手改編歷史學者黃仁宇名著的舞台劇《萬曆十五年》,今年已是五度上演,並將於十一月底首度來台。《萬曆十五年》挪借了原著框架,以六位歷史人物的六段獨角戲,解開明朝滅亡的原因。胡恩威以「中國失敗總記錄」一語歸結該書的核心精神,他說,重新演繹歷史是為推翻傳統歷史論述的手段,提供反思歷史的契機。
-
戲劇新訊
新人新視野「戲劇篇」 探討「人與國」及「人與家」
三度入選「新人新視野」的編導姜睿明,以《約瑟夫.維特杰》探討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姜睿明說,第一年的《戲劇概論》從個人出發,講的是自我認同;隔年的《寂寞B姊俱樂部》處理人際問題,觸及性別認同。今年《約瑟夫.維特杰》,仍舊關注認同,但框架擴大至社會國家。該劇從一則新聞出發,以德國納粹為背景而寫成,跳接拼貼現實和回憶場景,透過大的歷史框架,探討個體之於社會的處境。 改編自瑪莎.諾曼(Marsha Norman)劇作《晚安,母親》Night, Mother,首次入選「新人新視野」的黎映辰,由母女關係開始,拋出思考軸線,融合演員的生命經驗,發展出《媽媽我還要》。不同於原作著墨死亡議題,黎映辰以羅蘭.巴特的符號學,解碼劇中的「甜食」隱喻。黎映辰表示,食物在劇中展現母親的焦慮性格,不斷餵食的過程,也象徵母親的愛對於女兒的壓迫。最終,母女相互傷害的傷痕累累,女兒選擇死去的手段,對黎映辰而言,是女性自我理解的實踐,也為了重生,做一個女人。